這種思考方式傾向將事物簡化為兩個對立的極端,例如認為事情非黑即白、非好即壞。人之所以會傾向這樣的思維模式,可能是基於「將事物系統化分類」的習慣,以此讓各個不同項目的資訊井然有序地存儲在大腦之中。
這種思考模式有這樣的方便之處,但也可能導致我們忽略了事物的複雜性,影響判斷和決策。
大一時,有一個期末作業是「自己」:用photoshop拼貼創作一幅關於自己的作品。這個題目看似簡單,卻苦惱了我一陣子;這個題目,讓我下意識想到的是自己的優缺點,不知為何,我當時覺得要表達自我的話,免不了會出現一些黑暗、負面的內容。現在想來,那時我就是陷入了思維二分法之中了。為何所表達的內容,不是正面的,就會是負面的?應該也有「中性」的內容吧,也就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或是屬於比較客觀事實的部分。當時,一位同學提出這句話,讓我逐漸清醒過來。
我開始想:對,即是是描述自己,應該也能用較客觀的角度去看才對;例如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生活狀態、自己的過去經歷、此刻存在的事實、以及自己對於未來的想像等。
最終,我的作品名稱定為【我的生命歷程】。
這張影像可分為四部分
1. 我的興趣嗜好
2. 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多個向上的階梯,表示未來多種可能性,最終也可能殊途同歸
3. 我的認知發展:背景部分底下的黑色表示未知,過去對自我的認知尚不明;未來對自我的認識將會更清明,因此背景上半部有亮光,而這個閃電一般的亮光也象徵未來遭遇與外在環境所帶來的考驗
4. 我的內心本質:較少社會化,懶懶的個性比起人類更像貓
不過,以二分法當作著力點,確實應該比較容易開始。
我們可以先分別列出一項事物的正面處、負面處有哪些,接著盡量找出一些較客觀的事實,然後再將客觀事實或歷程對應到其正面處、負面處,嘗試發現其由來的脈絡發展。最後,我們盡量將所有無論被評價是好或壞、以及客觀事實全部理解吸收,如此一來,便不太會單純而強烈地厭惡一項事物,也不太會成為極端主張的一份子。
我詢問chatgpt:如果陷入「思維二分法」的誤區,要用如何的思考步驟、思考方式是更好的?並請舉例說明。
他說當我們陷入「思維二分法」的誤區時,可以透過以下四個步驟來調整思考方式,以獲得更全面、理性的判斷。
做法: 當你現自己在使用二分法的標籤(例如「好人/壞人」、「支持/反對」、「成功/失敗」)時,提醒自己:「這件事真的只有兩種可能嗎?」
例子:
2024年總統大選後,社群媒體上有些人將當選者視為救世主,落選者則被認為毫無價值。這種簡化思維可能忽略了當選者的政策是否真的可行,或是落選者是否也有值得參考的理念。這時候可以提醒自己:「一個政治人物絕不可能是100%好或100%壞,他的政策有優點和缺點。」
做法: 試著提出「第三條路」,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考是否有中間立場或其他角度。
例子:
2024年某國政府宣布提高最低工資,部分人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決定」,因為有助於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品質;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政策」,因為可能導致企業倒閉、裁員。
而我們應該要問:「是否有其他配套措施,如補助中小企業或逐步調整最低工資,以減少負面影響?」這樣就能從「提高最低工資是好或壞」的二分法中跳脫,找到更全面的觀點。
做法: 刻意尋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並嘗試理解對方的理由,而非立即反駁或貼標籤。
例子:
2024年巴黎奧運期間,許多人對奧運的看法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奧運是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交流的盛事,也有人批評奧運浪費資源、加劇城市擁擠。
而我們可以閱讀支持與反對雙方的文章,嘗試理解:「贊成的人認為奧運的文化價值與經濟效益很重要,反對者則擔心財政負擔與環境問題。是否有折衷方案,例如更可持續的辦賽方式?」這樣就能超越單純的「支持/反對」對立,發掘更完整的觀點。
做法: 將一個議題拆解成多個面向分析,而不是用單一標籤判斷它的全部。
例子:
2024年某企業因財務問題裁員,引發爭議。一些人認為「這家公司太殘酷,剝削員工」,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必要的商業決策,企業才能存活」。
而我們可以拆解問題:「這次裁員的原因是市場衰退、內部管理不善,還是競爭壓力?」、「公司有提供合理的資遣補償嗎?」、「是否有其他方式(如減薪、轉崗)來減少影響?」這樣的細緻分析可以避免單純把公司標籤為「好」或「壞」,更能看清事情的本質。
由此或許可以一窺chatgpt的思維方式的一部分,是多面向的細緻分析。
而我個人則是傾向於理解事物的發展脈絡,想弄清楚「這件事為何會變成這樣?」、「是什麼理由導致她殺人?」雖然還是有無法理解的時候,但我認為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因為理解了該事物的來龍去脈,就不太會因此而留下極端的結論。
共勉
202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