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詐欺:你的名片跟實際工作差多遠?(圖:Pexels)
「資深專員」做的可能是總監等級的工作,「專案經理」只給比專案助理高一點的薪資。人資最容易遇到千奇百怪的履歷,有一位誠實的應徵者告訴我,他上一份工作是「營運專員」,但負責的是各種雜務,從倒垃圾到訂便當都包。
這種現象比想像中普遍。中小企業為了吸引人才,會設計出聽起來很厲害的職稱,但沒有相應的職權和薪資。
職稱混亂傷害員工,也傷害整個就業市場:求職者點入職缺,才發現浪費時間、轉職時難以準確描述經驗,造成面試時有期望落差。
同仁經常要協助比對不同公司的職稱、體系,幫助主管評估求職者的能力。可是,相同職稱在不同公司可能代表不同工作、責任。尤其是最近熱門的行銷領域,好多公司根本不知道「行銷」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建議求職者:
企業則應該建立統一、合理的職稱制度,反映實際工作內容、管理責任。
我接觸過的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效法 Google、Amazon 等企業,採用更簡單、標準化的職稱系統。例如只用工程師 I、II、III 來區分資歷,搭配透明的薪資結構,提高員工滿意度、組織效率。
職場透明化是大趨勢,再華麗的職稱也掩蓋不了實際工作內容與薪資的落差。別用誇張的頭銜來吸引人才,誠實面對工作的本質,建立健康職場文化。
你的職稱與實際工作內容相符嗎?
我是 Marty,一位職場觀察人,
如果你對我的內容感興趣,歡迎加入我的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