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以大腦運作的方式 習慣迴圈來改變壞習慣
一般來說都是以意志力來改變習慣
但意志力、前額葉皮質,也就是新大腦,它是大腦最年輕、也是最弱的部分
這代表我們把指望都放在大腦中最弱小的部分,並指望它能限制我們不要被誘惑所吸引
也就是光是靠意志力是很難的,也是痛苦的
___________
覺得作者很有趣,它一開始是第0章,因為他說很多時候根本不覺得有焦慮存在
所以一開始先帶領我們去如何去感受到焦慮
如果我們因為焦慮所做出的行為來解決問題,會發現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更糟
這也就是為什麼覺察的重要性,因為覺察到焦慮,並與它共存,就是在解決問題了
觀察是唯一真正必要的舉動,諷刺的是,它也是最有效果的舉動
焦慮定義是:
一種擔憂、緊張、不安的感覺,通常是針對某個即將發生的事件,或某個無法確認的結果事物
你認為哪種情況下比較容易改變習慣?是早上醒來,想要狂吃冰淇淋,但又感到羞愧、自我批評?(舊大腦模式)
還是注意到習慣之後,對它感到好奇,並開始寫出你心裡真正的運作情況?
(舊大腦模式+覺察+好奇心)
改變習慣是需要努力的,但不一定是要痛苦的
覺察:覺察是有意識地、不帶批判的注意當下感受所產生的察覺
焦慮和其他習慣迴圈會控制你,直到你能清楚看到它們,奪回掌控權的第一步,就是注意到它,並將它寫下來,每寫一個,你的自動導航程度就越低,自主掌控就越高,因為你可以看見你要前往哪
自動化的意思
像是每天騎的路線圖,一兩個禮拜腦袋就熟悉,下次根本不用去想路線怎麼騎就可以到達了。而用到不好的習慣來說,通常沒有意識到這個自動化行為,只用意志力來改善的話短期來說是有效的,但長期來說是痛苦的
只要你在自動駕駛時注意到自己的習慣循環,就可以開始感到好奇,想知道我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我會做這件事?是什麼原因觸發了這個行為?我實際上能從這個修為中得到什麼?
P83
焦慮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出現,它是有誕生過程的
可以怎麼寫下來
觸發點(什麼引起你焦慮):
行為(會做什麼事):
結果:
______________
第二步驟
觸發點(什麼引起你焦慮):
行為(會做什麼事):
結果:
從這行為得到什麼?
從這行為學到什麼?
———————
看完這本書,我開始實驗,某次感受到焦慮,心跳開始加快時,我就去感受它,面對它,慢慢的,心跳開始慢下來了,這過程其實滿神奇的;然後心靜下來後開始的行為會比較符合目標的方向
沒有人能從過去創造新的開始,但每個人都可以從今天開始創造新的結局
瑪莉亞 羅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