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你的慣性:從 I-CARE 找回行動選擇權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微壓力微習慣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引言:你是在選擇,還是在重複?


「我就是這樣啊!」

「這是我的個性,改不了的。」

「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這樣最自在。」

小唯望著眼前的提案簡報,感覺腦袋被灌了鉛。

這已經是她第三次把這份報告拖到最後一刻。她清楚自己不該再拖了,卻還是習慣性地滑開手機,然後泡了一杯咖啡,接著又花了五分鐘整理桌面……等她終於準備開始工作,時間已經不夠了,只能匆匆趕工,成果當然也不如預期。

她嘆了口氣:「我是不是天生就沒辦法改掉拖延的毛病?」


但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我們常誤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只是長期的慣性模式在主導我們的行為。

慣性讓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但其實,我們可以用 I-CARE 這套方法來打破舊有模式,找回行動的主導權。

I-CARE 代表:

I - Intervene(介入):察覺自己的慣性,主動介入並打破它

C - Challenge/Change(挑戰與改變):質疑舊有行為,嘗試不同做法

A - Action(行動):從小步驟開始建立新模式

R - Result(結果):觀察改變後的影響

E - Evaluate/Engage(評估與投入):持續優化,讓新習慣變成自動化


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小唯的故事,一步步看看她如何運用 I-CARE 擺脫「慣性牢籠」,真正掌握自己的選擇權。

raw-image

I - Intervene:你有沒有發現「慣性」在操控你?


「你知道嗎?你不是在選擇,你只是被習慣推著走。」

這是小唯的主管在一次私下談話中對她說的話。

那天,週會剛結束,主管找她聊聊。

主管(皺著眉):「小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妳的提案總是趕在最後一刻交來,妳有發現嗎?」

小唯(低頭苦笑):「我知道,可是……每次想開始,我就忍不住想先滑個手機、泡個咖啡,然後時間就過去了……」


主管(點點頭):「這就是『慣性模式』在驅動妳。不是妳真的選擇不做,而是妳的大腦習慣性地逃避高認知負荷的任務,轉而尋找『立即滿足感』。」

小唯(驚訝):「原來這不是我的個性,而是我的大腦在自動執行?」

主管(微笑):「沒錯。所以第一步,妳要先『介入』這個慣性,察覺它何時啟動,然後打破它。」


行動提醒:如何介入自己的慣性?

  • 捕捉慣性啟動的瞬間:「我又想拖了!」
  • 設計一個中斷信號:「當我想滑手機時,我先倒數 5 秒,然後問自己『這是我真正的選擇嗎?』」
  • 創造新觸發點:「我把筆記本放在鍵盤上,提醒自己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當你開始察覺「慣性」何時啟動,你就能第一時間介入,而不是被它牽著走。


C - Challenge/Change:質疑你的「自動行為」


小唯開始嘗試記錄自己的行為模式,她發現:

  • 她總是在早上 10 點開始想寫報告,但這時也最容易拖延
  • 她在焦慮時,會本能地轉向「快速完成的小事」,例如回郵件或整理桌面,以獲得短暫的成就感
  • 她總是到了會議前 3 小時,才進入真正的工作模式


「這樣真的對我有幫助嗎?」她開始自問。

她過去一直以為「這就是她的工作節奏」,但當她仔細分析,才發現這其實只是慣性驅使的結果,而這種模式正在傷害她的效率與表現。


行動提醒:如何挑戰自己的慣性?

  • 問自己:「如果沒有過去這些經驗,我還會選擇這樣做嗎?」
  • 嘗試不同的方法,例如「先處理最困難的部分,再做簡單的事情」
  • 反轉慣性:「每當我想拖延,我先完成一個 5 分鐘的小任務」

當你開始質疑自己的行為模式,你就能找到突破點。


A - Action:從小行動開始改變


主管的建議很簡單:「讓改變變得容易,先從小行動開始。」

小唯開始實驗:

每天早上 9 點,她設定「無干擾 30 分鐘」,只專注做簡報

她在工作開始前,先關閉社群網頁,把手機放進抽屜

她不再等到壓力來了才動手,而是把大任務拆成小步驟


結果,她發現:當她願意開始行動,焦慮感反而變小了!

行動提醒:改變,不是靠意志力,而是讓行動變簡單。


R - Result:觀察改變後的影響


幾週後,小唯驚訝地發現,自己開始更早完成工作,壓力也變小了。

同事驚訝地問:「妳最近怎麼變這麼快?以前妳不是總拖到最後嗎?」

小唯笑著說:「我沒有變快,我只是開始改變『我怎麼開始』。」

她不再等到最後一刻才行動,而是在慣性發作前,就先設計一個新的「行動模式」,讓自己自動執行


E - Evaluate/Engage:持續優化,讓新慣性取代舊模式


當小唯發現這種方法有效後,她開始持續優化:

她將「無干擾 30 分鐘」延長到 45 分鐘

她開始在下班前,規劃好隔天的首要任務

她設計「回饋機制」,每週回顧哪些方法有效,哪些需要調整


最後,她不再靠「臨時抱佛腳」交報告,而是形成了一套高效又不焦慮的工作模式。

當你願意持續調整,你的行為就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你主動設計出來的「新慣性」。


結語:I-CARE,因為我在意自己的成長


小唯回頭看這一路的變化,她發現——她不再只是「接受」自己的慣性,而是學會「改變」它,讓它為自己所用

I-CARE,不只是方法,更是一種態度。

因為 「我在意」(I CARE),所以我不願讓慣性綁架我的選擇。

因為 「我在意」,所以我願意介入、挑戰、行動、觀察並調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版本。

因為 I-CARE,所以我不再被慣性駕馭,而是選擇用慣性,駕馭更好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83會員
32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
Thumbnail
2025/04/24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得多、做得多,而是懂得「給自己出題」。他們不等主管交任務,而是主動從每次工作中挖出可以練習的角度,讓自己越做越深、越走越穩。出題力代表你能看懂問題本質,延伸練習,主動成長,這是從熟手變高手的分水嶺。
Thumbnail
2025/04/17
用 ALERT 讓對方警鈴響起! 你講的明明是關鍵,但對方總是一臉無感?因為大腦會自動忽略模糊又沒壓力的訊息。用 ALERT 五原則——抓注意、說清楚、舉例子、講理由、挑時機,幫助對方感受到:「這件事我得處理!」讓每一次提醒不再白說,真的轉化成行動。
Thumbnail
2025/04/17
用 ALERT 讓對方警鈴響起! 你講的明明是關鍵,但對方總是一臉無感?因為大腦會自動忽略模糊又沒壓力的訊息。用 ALERT 五原則——抓注意、說清楚、舉例子、講理由、挑時機,幫助對方感受到:「這件事我得處理!」讓每一次提醒不再白說,真的轉化成行動。
Thumbnail
2025/04/14
我們常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太快套用舊經驗。真正的理解,不是反應快,而是能停下來想:「我真的弄懂了嗎?」用 GAPS 框架幫自己釐清資訊落差、語意模糊、優先順序與視角不同,你會發現,不夠懂的地方,才是進步的起點。能誠實說「我還不太確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Thumbnail
2025/04/14
我們常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太快套用舊經驗。真正的理解,不是反應快,而是能停下來想:「我真的弄懂了嗎?」用 GAPS 框架幫自己釐清資訊落差、語意模糊、優先順序與視角不同,你會發現,不夠懂的地方,才是進步的起點。能誠實說「我還不太確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性原則 1.「人性上」所有人都是先為自己著想 2. 「人性上」所有人都是慣性行為、慣性認知
Thumbnail
#人性原則 1.「人性上」所有人都是先為自己著想 2. 「人性上」所有人都是慣性行為、慣性認知
Thumbnail
當我們懂得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我們懂得尊重和理解彼此差異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獨特並打破傳統標籤的限制 我們一定也會遇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懂得接受自己的性格特質 當我們懂得尊重和理解彼此差異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獨特並打破傳統標籤的限制 我們一定也會遇見一個更好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思維,讓生活中有各種可能。 從不同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為何這麼想,也是一種更認識自己的方式,當知道為何有這樣的思維與行為的時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確認。 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也無需用力去影響他人,尊重每個選擇,也讓自己的心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各種不同的思維,讓生活中有各種可能。 從不同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為何這麼想,也是一種更認識自己的方式,當知道為何有這樣的思維與行為的時候,也是一種對自己的確認。 我們都有自己的選擇,也無需用力去影響他人,尊重每個選擇,也讓自己的心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對於自我的理解和選擇的思考,強調了內在的渴望和價值的重要性。作者分享了通過覺察自己的渴望,可以從被動變成主動,從受害者轉變為具有力量的人。同時提供了參加共學活動的資訊。
Thumbnail
整合到核心的動機與信念,就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認同怎樣的典範?」
Thumbnail
整合到核心的動機與信念,就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認同怎樣的典範?」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己並成為真實的自己,但性格測驗可能會限制人們的潛力。文章提倡不斷嘗試和創造自己,並強調改變的重要性。引用故事和名言,鼓勵人們重新認識自己,擺脫創傷的束縛,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並建立一個正面的環境來幫助自我成長。
Thumbnail
瞭解自己、學習愛自己,似乎成為現代人最重視的議題。但過度的自省,試圖為自己的人生找一個標準答案、自我定位,反而比從前那個沒有框架,順流而生的自己更消粍能量。 當你真正瞭解自己,並學會愛自己的時候,你不會再因為自己沒有活在框架裡而迷失。因為你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可塑性。 每個人身上本就擁有不只一種性格
Thumbnail
瞭解自己、學習愛自己,似乎成為現代人最重視的議題。但過度的自省,試圖為自己的人生找一個標準答案、自我定位,反而比從前那個沒有框架,順流而生的自己更消粍能量。 當你真正瞭解自己,並學會愛自己的時候,你不會再因為自己沒有活在框架裡而迷失。因為你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可塑性。 每個人身上本就擁有不只一種性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