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入門》初學筆記 3
- 唯識思想與虛無主義
曾提出〔上帝已死〕的知名西方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 - 1900),自稱是〔歐洲最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其思想脈絡認為:所謂價值、觀念、真理都僅是人為的解釋,世界本身並沒有形而上的真理及終極的價值或意義;因此,他批判柏拉圖描述的理型世界、基督教所說的天國、世界擁有必然的道德秩序等,都只是人類自訂的產物,並無終極的客觀性可言。
這種對形上學、神學的批判,由此而展開的實踐哲學,雖然發掘啟發了人性自我蘊藏的深刻義涵,但他對於東方佛教的理解與領悟,是否也有其客觀不足的看法呢?
尼采生前著作有關於佛教的論述,最大部分集中在其《反基督 Der Anitchrist 》的主張裡兼有論及,裡面直指佛教是〔消極的虛無主義〕。若以尼采生存的年代,暫不論歐洲可以参考的佛學文獻,尼采所下的定論,是否具有充分的依據?而我們從他對於〔虛無主義〕的產生背景或者定義,究竟緣何所指?則有必要予以鳥瞰窺知。
首先,十九世紀的當代思潮,普遍認為悲觀主義是虛無主義的前身,包括佛教發源地印度的藝術美學(例如印度夜鶯奈都夫人〔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的名言),乃至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 - 1860)《唯意志論Voluntarism》所說,用意志支配沉思所帶來的痛苦,也都被連結到虛無主義上面。
其次,尼采認為虛無主義作為精神力量提升的標誌,原是〔積極的虛無主義〕,但他將基督教的〔道德教訓〕與佛教的〔憐憫禁欲〕,均納入頹廢文化的範疇,因為它們抑制了生存條件的創造力量,致只是令人陷入麻醉狀態的東西。
然而,《反基督》論述中却連帶說〔佛教是唯一實證的宗教〕,此說固然是為駁斥基督教〔原罪〕的事實、以及〔天國〕的虛幻,但我們由他對佛法的不甚了解,且源自於巨大文化傳統的隔閡,若自此處來加以探究,自可以對照比較出佛教的根本〔唯識思想〕,與尼采所稱〔虛無主義〕最大的區別來:
尼采解釋:佛教使人復歸於平靜、喜悅,教人精神的節制之道,並要求在肉體上有某種程度的鍛鍊,所以認為佛教的教義中,恆視〔利己主義 Egoismus〕為一種義務,首要是解脫自己的痛苦。
這樣的論調,以佛法的精義來看,是相當膚淺的。佛教《萬法唯識》的中心思想裡:(一)在《宗教的唯識學》層面,所強調成長的四部曲(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以達到〔自利利他〕的步驟,豈有半點頹廢的思維?(二)在《哲學的唯識學》層面,明白自我的終極價值,在於認識真實的存在是因緣和合的果報,身心或物質與精神的合而為一,已然超越西方二元論的生命困擾。(三)在《心理學的唯識學》層面,佛學確立了完善的人生意義,可以用來治療自性的不完美,褪去汚穢的習性種子,得以恢復心靈的清淨,賦以恆存的真理信念。
藉由以上三個層面的分析,佛法所成就的轉識成智、轉捨成得、轉迷成悟、轉妄成真,使人人嚮往的〔人間淨土〕自然顯現在遍行週遭,我們又何苦陷入善惡難解的泥淖、或是困惑於道德的枷鎖,其積極的本質,哪裡會是消極的虛無主義呢?!
常曦 記於
202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