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把家捯飭得特別漂亮,不是社交媒體上家裝帳號的那種模版化的好看,而是有著她獨一份的好看。
家裡很多地方都承載了她曾經生活的痕跡,比如沙發背後的牆上是一塊巨大的毛氈板,上面密密麻麻地貼滿了電影海報、話劇票根、景點門票。
很多貌美的傢俱也都不是買的,而是小熊和熱衷stooping的搭子一起在街頭撿的。樂趣倒不是為了撿便宜,而是在改造的過程中又重新發現了物件新的魅力。
小熊的審美不僅體現在家的佈置上,社群也能看出一二。她常常會在社群發一些漂亮但又特別的照片,並不是那些跟風去打卡的網紅店,而僅僅是一些細碎的瞬間——
去公園散步時發現了好看的落葉,就撿回家做成書簽。
拍下每天的雲朵,給它們塗鴉成各種表情。
彌漫著霧氣的馬路,在小熊眼裡是連接過去的時空隧道。
......
這些日常中再平常不過的事物,在小熊的世界裡仿佛都變換了另一副模樣,這種對待生活積極的態度,也成了錨點,一次次把她從壞情緒里拉出來。
在小熊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感知到美的能力這件事有多麼重要,這是一種能讓我們的生活越過越好的力量。
聽到審美力這個詞,你可能下意識會覺得它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遙遠。
但其實,審美力是一種底層能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怎麼裝修新家、怎麼佈置房間、怎麼搭配衣服,這些能帶給我們愉悅感受的事物,多多少少都和審美力掛鉤。
而從更深層的角度看,審美力就是一個人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判斷和鑒賞的能力。美本身就能帶給我們積極情緒,審美力好的人對待世界有著更加敏銳的觸角,自然也會收穫更加豐盈的人生體驗。
但對於審美力,很多人會有以下3種常見的誤解,阻礙了自身去習得這種稀缺的能力:
誤解1:“美就是漂亮、好看。”
當我們用漂亮、好看來形容某件事物時,常常指代的是視覺帶給我們的感受。而美則不同,它不局限於事物的外觀,而是一種出自主觀的肯定性的體驗。
美學心理學家Berlyne在1971年曾經提出過美的資訊性理論,他認為美的體驗就是一種對事物內在資訊的享受。在那些我們感知到美的時刻裡,我們常常會感到心靈上的呼應和觸動。
這種情緒體驗在很多時候都是很難用語言精准描述的。好比你最近選一個天好的日子出門,抬頭看到藍天白雲,緩緩飄落下來的梧桐樹樹葉,你可能會不自主地發出“好美”的感歎,但自己卻很難講出究竟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
誤解2:“懂時尚、懂流行就代表有品位、審美好。”
消費品味和審美並不能劃等號,審美也並非物質的堆砌而是認知的積累。有審美力的人,即便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也能營造出積極的生活氛圍。
音樂唱作人喬小刀在自己創立的樂隊“大喬小喬”一炮而紅後,突然宣佈解散樂隊退出樂隊,離開北京去到雲南,當起了木工,建造起自己的房子。
這些房子並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房子,它們各個造型獨特,千奇百怪。房子所需的很多材料都是喬小刀四處東拼西湊來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材料是他自己撿來的破爛。正是在這種有限的外部條件下,喬小刀陸續建起了100多棟漂亮的房子,打造出了自己的荒野之國。
有研究就發現,物質帶來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並非取決於我們擁有多少,而是取決於我們能否從其中獲得情緒和感官上的愉悅。因此,比起跟風消費主義,在自己的生活中尋覓那些能打動自己的美的事物更值得。
誤解3:“審美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後天很難改變。”
審美能力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會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比如個人的基因、神經生理特徵。
但審美力是一種可以後天學習和培養的技能。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往往更傾向於喜歡那些他們反復接觸的事物。
當我們不斷接觸和體驗美的時候,我們對美的觸角就會變得更加敏銳,從而可以更好地感知和欣賞到美,逐漸內化成我們自己的審美能力。
・ 對世界有著充沛的好奇心
擁有審美力的人,首先會有強烈的好奇心。
在孩童時代,我們對世界有著豐富的探索欲,什麼事情都想試試。而在長大以後,我們的好奇心逐漸減退,生活變得相對固定、熟悉,也催生了無聊和乏味。很多人就調侃自己活成了一個NPC,日復一日地過著相似的生活。
其實並不是生活本身不夠有趣,而是我們沒有把日子過得有趣起來。那些依舊保持好奇心的人,會像孩童那樣主動去探索新的領域,也願意沉浸和體會這些新的經歷,不斷去發掘新的樂趣。
這和大五人格裡的開放性(Openness)密切相關。開放性更高的人會積極拓展自己的視野,有意識地去接觸更多新奇的體驗。
而且ta們有著更加強烈的審美敏感性,在面對美的自然環境、藝術作品時往往會經歷更為強烈的情緒反應,對美的體驗也更加充分和深入。
・ 生活感知力強
有審美力的人會關注生活的細節,即便日常裡再細微的事物也能成為ta們的快樂源泉。
會發現灑水車經過時噴出的水珠形成的彩虹、會捕捉到樹葉隨風搖曳時地面上投射出來的光影、會留心季節變換時什麼花開什麼花謝......
生活就是由一連串的小事編織而成的,但很多人常常忽視或者很難察覺到這些不起眼的瞬間。
在生理層面上,這需要依靠更高的感官敏感性。感官敏感性高的人,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去認識和感受世界,能夠察覺到外部的感覺刺激,也能更敏銳地捕捉和處理自己身體內部的感覺信號。
而在心理層面上看,感知力強的人能夠更好地品味(savor)生活。品味(savor)能讓我們把注意力更多投向那些積極的事情,當一個又一個的快樂拼湊在一起,帶來的幸福感也並不低。
・ 不將就、不湊合的生活態度
有審美力的人不僅能感知美,也願意在自己的生活裡主動創造美。ta們對生活有追求,願意為生活品質付諸努力或者有所投資。
在當下,很多人是抱著臨時的狀態去生活:租的房子反正不是自己的就不付出心力捯飭、一個人吃飯就湊合兩口、東西不好用為了圖省事就將就著用。
如果我們總是想著“過渡一下而已”“湊合湊合得了”,磨損的不只是當下的生活品質,還可能會讓我們習慣於得過且過的心態,在心理層面不斷妥協和讓步,內心的真正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最終敷衍的是我們自己。
用心去生活的人不會將自己囿于臨時生活的陷阱裡,即使是租來的房子也會費勁心思思考如何裝扮,即使工作很忙也會在休息時間投身愛好給自己充電。
越是在這種不確定的生活狀態下,我們反而越需要努力找回生活的秩序。當我們能在點滴小事裡掌控生活,收穫的不僅是生活情趣,也讓我們抵禦外部壓力的盔甲更加堅固。
毛姆曾經說過,“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從細微處欣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麼樣。”
美對我們的生活不是一件無足輕重的事,當我們能在生活的細節裡發現美、感受美,也是在把解釋生活的權利交還給了我們自己。
生活依舊是同樣的圖景,但我們並非赤手空拳無能為力,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和闡釋,這是一種強大的自主性。
當我們認為自己能夠掌握生活時,我們會願意付諸更多的努力去行動,從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電影《恩珠的房間》便是個很好的例證。女主角恩珠在辭掉自己的平面設計師的工作以後,生活失去了重心,在低能量的精神狀態裡過得日夜顛倒,相當頹廢。
恩珠的朋友敏錫看不下去好友的生活狀態,給恩珠的房間換了一盞暖黃色的燈,又用橙色的油漆重新粉刷了一次恩珠家裡的牆面。
當家裡變得沒有那麼雜亂之後,恩珠發現自己的內心陰霾也在慢慢消散了。她開始整理房間,把破舊邋遢的房子收拾得煥然一新,從泥濘的生活裡逐漸走了出來,內心變得愈發安定、平和。
能掌握自己生活節奏的人,在面臨挫折和壓力時也不會輕易被擊倒。這是因為我們有著更充分的人生體驗,一點點打磨出自己的心理韌性。
讓生活變好的方式就是重啟人生嗎?我覺得這並不是唯一的解法。
把自己的目光放到生活更深處的地方去,打開對世界的感官通道,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那些細微的、真實的美麗,當我們的經歷更加豐富時,我們的生活也能過得更加立體和充盈。
今日互動
來評論區分享一下
你最近捕捉到的美的瞬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