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用力,越容易搞砸關係?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朋友聊天,還蠻典型的:


最近因為朋友的一句「你想太多」,我破防了。
起因是,我和 ta 講了一個憋在心裡挺久的困惑,是關於我的部門 leader,似乎總給別的同事點贊朋友圈,但很少點贊我的。
不知道是時間點不對 ta 剛好沒看見,還是 ta 看見了但並不想點,又或者對我並不關注,不想有過多互動。
但平時在公司,我們的相處明明看起來挺和諧的,工作上也沒少被肯定。唯獨這個小事,讓我有一種被冷落、被針對甚至被排擠的莫名感覺。
結果我講完後,朋友輕飄飄地來了一句:「你就是想太多了」。這句話直接讓我的難受達到了頂峰......因為這話我已聽過太多遍,但我覺得我改不掉:
比如租房子提前列好需求,整理成文案發給仲介,被物件調侃「咋想這麼多還寫起小作文了」;
約朋友出來玩,朋友臨時又喊上其他人,當我很委婉地問為啥叫上別人,是覺得我們需要認識一下還是覺得今天這個安排有些無聊?得到的回答是「就是大家一起出來玩,你別想太多啦」
一起旅行,我總是那個把方方面面都考慮到的人,不管是交通時長、預算範圍還是個人偏好,每當我帶著問題搜集大家意見時,往往會被半打趣半埋怨地潑冷水「你想這麼多累不累?」
好像只有我會想得這麼多,只有我會對社交中的細節如此敏感,其他人好像完全不會在乎,也不會去回應。

 

 

據我們的觀察,「想太多」並不是一種少數人身上才會有的困擾。現實中許多人,尤其是女性,大腦每天都在捕捉社交信號,被各種模模糊糊的人際細節折磨得夠嗆,又沒法摁滅內心的情緒波動。

 

而且很多時候,面對「想太多」的評價,我們會感到很委屈,因為我們無法確定自己的思考是否真的很多餘。久而久之,大腦也習慣了為那些隨口問的話、一閃而過的微表情按下暫停鍵,反復放大琢磨。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和大家聊聊,想太多到底意味著什麼,以及怎樣從想太多的內耗中找到出路,重新恢復元氣!



過分執著「想得對」

容易變成「想太多」

 


「想太多」在心理學上有個對應的術語:

 

過慮(overthinking)

 

它形容的是一種沒有解決方案的持續思維迴圈(constant thought loops don't seem to have a resolution)。


舉個例子,同樣是暴風雨即將來臨:

 

我可以關上窗子、買好應急食物手電筒和電池、減少外出、準備雨傘雨衣;萬一家裡遭殃了我可以跟朋友借住然後回頭找師傅處理。


想太多

完了,要是這個窗被石子兒砸穿了怎麼辦?明天我還要面試呢!萬一停電怎麼辦?怎麼這麼多要準備的我之前都沒想過呢?應急需要哪些?現在叫外送來得及嗎?電池夠嗎?

(然後一直等到風雨來臨也沒去做啥)

 

所以,界定是否想太多,關鍵就在於:


這個思考,對解決問題有沒有實質性幫助?能不能推動你去行動?


在充足思考後能令你採取積極行動


想太多

讓人不停陷入假設,阻礙人採取行動

 

有效的思考,應該是可以化為行動的,而行動能轉化出結果。這就是區別。

那什麼情況下,我們容易陷入想太多?

 

當一個人自我意識過強的時候。

 

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本是個中性的詞,它幫助個體在社交情境中調整行為,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但當它過了頭,就會導致我們對自身行為、情感、思想產生過度的監控和反思[2-3]

 

那是一種「十分強烈地感覺到自己存在」的狀態,會令自己和他人感到不舒服、帶有攻擊性。

一個人之所以會發展出如此強烈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

 

這可能是因為,過往某部分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一些小細節會讓某人暴跳如雷、引起極端的反應,需要我來平息——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某一任老闆——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我們變成了「敏感的孩子」,無時無刻開著雷達預判別人,不得不想,並且要用力想。


這也是為何過慮常常發生在社交場景中。

 

對自我意識過強的人來說,處理人際問題時,關注重點通常是人,而不是事。此時,「想得對」的重要性大過溝通本身。



想太多本沒錯

但也沒你想像中有用

 


過慮本身並沒什麼錯,它不算是一種心理疾病,甚至也算不上是一種人格特徵。

 

但值得警惕的是,過慮的的確確容易促進焦慮、抑鬱的發生,它和很多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雙向的關係,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陷入過慮的 8 個跡象


  1. 無法思考其他事情
  2. 無法放鬆,甚至某些身體部位在緊繃
  3. 不斷感到擔心或焦慮
  4. 感覺自己被本就無法控制的事「硬控」
  5. 精神上很疲憊,感覺用腦過度很困
  6. 忍不住出現消極念頭,並在腦子裡重播一些經歷或者場景
  7. 重複幻想「如果當初」「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
  8. 考慮最壞的情況遠遠多過考慮最好的看到這裡你應該不難發現,我們常說的思維反芻(rumination)、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好像都在過慮的定義範疇內。

 

確實,無論反復糾結於已經發生的事實,還是對尚未到來的事件顧慮重重,都可能是陷入過慮的表現。


這也意味著,日常生活中一個總是在過慮的人,ta 的休息和睡眠情況不會太好。因為多數人都是習慣在睡前想事,睡得不好又會反過來影響白天的情緒狀態,久而久之有損健康。


不過更致命的問題在於,過慮對人際關係沒有多少正面作用,有時反而會對我們的親密關係、人際溝通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一方面,過慮常常伴隨著自我審視,它會帶來羞恥、妄想、緊張、焦慮等情緒,這些情緒讓我們在實際對話的過程裡分心、失去對話的焦點,最終搞砸溝通。

另一方面,過慮違背我們與人交好的初心。它阻攔我們和對方進行深層溝通,容易激發誤會。

 

當我們總是不自覺地猜測別人的動機、並基於這些猜測提早或錯誤地回應,就很容易給人帶來一種用力過猛的感受,讓對方覺得自己沒有選擇餘地,有時甚至會導致對方順應誤解做出破壞關係的舉動,「既然你都這麼說了,那我就這麼做了!」

 

對此,哈佛大學邦妮·塔爾伯特博士認為:「即便我們能想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對解決分歧也不會有太大幫助,很多時候,明確的答案只是讓我們的陣營更加固化,立場更加對立,最終導致更多的誤解。」

 

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動態的,瞭解他人,需要通過互動積累經驗,而不是單純依賴腦海中的推測或模擬。


克服對結果的恐懼,停止無意義的內耗

 



停止思考別人

對情緒和人際都好

 



不必把所有事情想清楚,不是所有的事都一定要完完全全掌控。

 

《遇見未知的自己》裡曾經提到過一個說法,大意是:

 

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三件事裡,只有「我的事」是真正屬於我的,是我可以掌控的,其他的,很有可能就是參不透的,也由不得你。別人口吐惡言,但嘴長在別人頭上,你沒辦法,天要下雨你想它停,也沒辦法。如果一定要這兩者被你參透、順你的意,只是徒增煩惱。

 

心力是非常寶貴的東西,拿來思考別人,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能量損耗。沒有什麼比你的情緒和健康最重要,那些消耗你的、虛偽的、帶著惡意的、煽動平靜的,都應該靠邊站,你是有權不予理會的。


如果你身邊有人總被「想太多」困住、為人際中的溝通內耗巨多,歡迎 轉發 本文給 ta 。也歡迎有經驗的朋友留言分享自己止住過慮、停止人際中內耗的小技巧~



今日互動

 

什麼事曾讓你「想太多」?

後來呢?你是如何翻篇的?

avatar-img
45會員
125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情感錯位(emotional incest)的現象,特別是在母女關係中,及其對雙方造成的影響。透過分析家庭中親子關係的錯位情形,文章提供了識別情感錯位的特徵以及重建健康邊界的步驟,旨在幫助讀者理解並改善家庭關係,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情感負擔。
在現代戀情中,伴侶之間的手機使用行為可能影響彼此溝通和親密感,導致情感疏離、被冷落等問題。探討手機作為「第三者」如何影響情感關係,以及如何設定「無手機時間」和增進共同體驗來改善關係。解決方案包括進行坦誠的對話及自我檢查,讓關係回歸平衡。瞭解這些挑戰,助你提升情感連結,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親密度。
抱歉,因為家人生病了,是腦瘤。 目前難以接受中…… 雖說手術了,但是整個人認知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了, 沒有了記憶,不會說話,沒有自主意識的四肢活動。 接下來要應對一系列的放射治療。 我們把她接到家裡來照顧, 先生希望通過斷食 + 催眠 +放療 來協助她接下來的療程。 抱懷一線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觸摸經常被忽視,但其實它擁有強大的治癒力量。這篇文章探討了觸摸的多重益處,從胎兒時期的觸覺發展,到成年人如何透過觸摸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觸摸不僅能減輕嬰兒的疼痛,也能降低成人的焦慮感,增進人際關係中的親密與滿足感。無論是與伴侶的親密接觸,或是陌生人的溫柔觸摸,都能令人感受到幸福與安慰。
內疚是一種複雜的情感,可能源於自責、自戀或對他人的關注。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內疚的心理機制、好處與壞處,並提供辨別健康內疚與過度內疚的標準。過度的內疚不僅影響個體心理健康,還會影響與他人的關係。透過內省與自我評估,學習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內疚情緒,可以促進心理的自我成長與療癒。
在戀愛的初期,許多人會經歷一段尷尬期,這種情況源於彼此之間的陌生和緊張。雖然尷尬令人不適,但它其實是關係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六個有效的策略,幫助戀人們克服這種尷尬,進入更舒適的戀愛狀態,提升彼此間的親密感和信任。瞭解尷尬感的來源及應對方法,讓戀愛更美好。適合任何尋找親密關係發展的讀者。
本文探討情感錯位(emotional incest)的現象,特別是在母女關係中,及其對雙方造成的影響。透過分析家庭中親子關係的錯位情形,文章提供了識別情感錯位的特徵以及重建健康邊界的步驟,旨在幫助讀者理解並改善家庭關係,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情感負擔。
在現代戀情中,伴侶之間的手機使用行為可能影響彼此溝通和親密感,導致情感疏離、被冷落等問題。探討手機作為「第三者」如何影響情感關係,以及如何設定「無手機時間」和增進共同體驗來改善關係。解決方案包括進行坦誠的對話及自我檢查,讓關係回歸平衡。瞭解這些挑戰,助你提升情感連結,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親密度。
抱歉,因為家人生病了,是腦瘤。 目前難以接受中…… 雖說手術了,但是整個人認知功能幾乎完全喪失了, 沒有了記憶,不會說話,沒有自主意識的四肢活動。 接下來要應對一系列的放射治療。 我們把她接到家裡來照顧, 先生希望通過斷食 + 催眠 +放療 來協助她接下來的療程。 抱懷一線希望!!
在日常生活中,觸摸經常被忽視,但其實它擁有強大的治癒力量。這篇文章探討了觸摸的多重益處,從胎兒時期的觸覺發展,到成年人如何透過觸摸改善情緒與心理健康。觸摸不僅能減輕嬰兒的疼痛,也能降低成人的焦慮感,增進人際關係中的親密與滿足感。無論是與伴侶的親密接觸,或是陌生人的溫柔觸摸,都能令人感受到幸福與安慰。
內疚是一種複雜的情感,可能源於自責、自戀或對他人的關注。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內疚的心理機制、好處與壞處,並提供辨別健康內疚與過度內疚的標準。過度的內疚不僅影響個體心理健康,還會影響與他人的關係。透過內省與自我評估,學習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內疚情緒,可以促進心理的自我成長與療癒。
在戀愛的初期,許多人會經歷一段尷尬期,這種情況源於彼此之間的陌生和緊張。雖然尷尬令人不適,但它其實是關係發展的一部分。本文提供了六個有效的策略,幫助戀人們克服這種尷尬,進入更舒適的戀愛狀態,提升彼此間的親密感和信任。瞭解尷尬感的來源及應對方法,讓戀愛更美好。適合任何尋找親密關係發展的讀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對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話時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如何適當表達。作者提出了情緒導向的溝通新觀念,希望讀者可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領導者的情緒對團隊氛圍有重大影響,自我覺察是關鍵。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正向影響團隊士氣。 回應是自我覺察的關鍵,大腦的可塑性使得改變思考模式成為可能。高EQ領導力:「情緒就是大腦引導注意力的方式,管理注意力則是心靈控制情緒的方式。」自我覺察不僅領導者,每個人都應具備,能夠幫助人掌控情緒。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訓練同理心和換位思考,不僅提升情商,還能讓你發現自己的不足。藉由此簡單且低成本的方式,你可以更有效溝通並理解他人。文章中以一個真實故事來解釋同理心的重要性。
Thumbnail
深入探討《心理摩擦力》一書,揭示心理障礙並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克服心理摩擦力、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及保持一致性和責任感。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社交中許多行為一微調,改善幅度大到影響終生,語言是其中最輕鬆省力的切入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對人際關係和溝通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對話時應注意的要點,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應如何適當表達。作者提出了情緒導向的溝通新觀念,希望讀者可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
Thumbnail
許多心理學研究認為,日常生活的壓力,會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另一半沒做很好的地方、變得容易挑剔、批評,導致衝突、關係惡化。
Thumbnail
領導者的情緒對團隊氛圍有重大影響,自我覺察是關鍵。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正向影響團隊士氣。 回應是自我覺察的關鍵,大腦的可塑性使得改變思考模式成為可能。高EQ領導力:「情緒就是大腦引導注意力的方式,管理注意力則是心靈控制情緒的方式。」自我覺察不僅領導者,每個人都應具備,能夠幫助人掌控情緒。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訓練同理心和換位思考,不僅提升情商,還能讓你發現自己的不足。藉由此簡單且低成本的方式,你可以更有效溝通並理解他人。文章中以一個真實故事來解釋同理心的重要性。
Thumbnail
深入探討《心理摩擦力》一書,揭示心理障礙並提供解決方案,包括克服心理摩擦力、創造支持性的環境,以及保持一致性和責任感。
Thumbnail
人際關係三定律,想改變與他人的關係,只有這種辦法。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社交中許多行為一微調,改善幅度大到影響終生,語言是其中最輕鬆省力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