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早就講好了嗎?」
「我以為你知道我的意思啊!」
「不是說簡單修改嗎?怎麼改成大翻修?」
原來,我懂的不是他講的;
而他講的,也不是我以為的!
這種反覆踩坑的狀況,
背後就是認知落差在作祟。
今天,我想用一個超好記的小工具幫你解開這個困惑:
👉 G.A.P.S
只要掌握這四個陷阱,你就會知道:
不是你笨,也不是別人難搞, 而是「你們在同一場對話裡, 卻開著不同導航系統。」
主管輕描淡寫:「這次的報告參考去年的版本就好。」
小傑打開去年資料夾, 裡面有三個版本: 「最終版」、「修正版」、「會議簡版」。 他選了「會議簡版」,拼拼湊湊交上去。 結果被主管退件:「怎麼交這個?這只是討論草稿!」
Gap發生在哪?
主管和小傑之間存在「信息差」。 主管知道哪個版本是正式版,小傑沒有背景經驗,只能靠猜。
比喻一下:
像在夜市裡,老闆說「煮麵少鹽」; 你以為「少鹽」是淡一點, 老闆心裡的「少鹽」是幾乎無味。 最後端上來你嚐一口:「這是清水麵嗎?」
👉 化解方式:
「我手上有三個版本,想確認您說的是哪一個參考基準?」
阿美收到訊息:「這件事情麻煩盡快處理。」
她覺得「盡快」是下週三之前; 結果主管週一早上就問:「報告呢?」 阿美當場心跳加速:「啊?我以為是下週!」
Ambiguity發生在哪?
語言太模糊,每個人心中對「快」的定義都不一樣。
比喻一下:
就像去早餐店點「微糖奶茶」, 有的店微糖是三分,有的店微糖是半糖; 喝第一口就知道「慘了,認知不同」。
👉 化解方式:
「這裡的『盡快』是今天下午五點前,還是本週內?」
行銷部同事交代:「這件需求麻煩幫忙 ASAP!」
工程部同事也很有禮貌地答應了, 然後把它排在了第六優先。
三天後行銷催件:「不是 ASAP 嗎?」 工程回:「我們在其他緊急任務後才排進去啊。」
Priority落差是什麼?
雙方的任務清單裡,這件事排的位置完全不同。
比喻一下:
像兩個人去逛賣場, A 的必買清單第一名是「巧克力」, B 的必買清單第一名是「廁紙」。 結果回家後才發現:廁紙沒買,巧克力兩袋。
👉 化解方式:
「對你來說這件事的急迫程度是最高嗎? 還是我們可以依照優先順序分配?」
主管:「這次專案,我想聽聽你對策略方向的看法。」
小安開始滔滔不絕:「我打算用 Google Ads、設定三組關鍵字,預算分配是……」 講了五分鐘,主管打斷:「等一下,我要的是整體策略框架,不是執行計畫。」 小安當場臉紅,尷尬地收回簡報檔。
Stance落差是什麼?
主管想討論大方向, 而你沉浸在細節裡。 不同視角、不同層次,會讓溝通雞同鴨講。
比喻一下:
主管站在 10 樓看風景, 你在地面上討論「這棵草是不是該修剪一下」。
👉 化解方式:
「您希望先討論大方向策略,還是從細節推回策略?」 多問一句,站在對方的高度再開口。
認知落差之所以可怕,
就是因為「我以為你懂」、「你以為我明白」, 結果在資訊差、模糊語言、優先順序和立場高度之間, 都各自走上了不同道路。
G.A.P.S
下次溝通時,
如果又忍不住想說「怎麼會這樣?」 停下來想想: 「是不是又踩到了 G.A.P.S?」 溝通不是說服,而是把差距看見、說清楚、對齊好。 因為,懂了別人之前, 你得先知道差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