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懂,結果老踩坑——G.A.P.S 解析認知落差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職場打怪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不是早就講好了嗎?」
「我以為你知道我的意思啊!」
「不是說簡單修改嗎?怎麼改成大翻修?」

這些場面,你是不是也很熟悉?

每次我們信心滿滿地以為「我懂了」, 最後卻總是在執行時才發現:

原來,我懂的不是他講的;

而他講的,也不是我以為的!


這種反覆踩坑的狀況,

背後就是認知落差在作祟。

今天,我想用一個超好記的小工具幫你解開這個困惑:

👉 G.A.P.S

  • Gap:信息與經驗差距
  • Ambiguity:觀點與用語模糊
  • Priority:優先順序落差
  • Stance:思路與視角落差

只要掌握這四個陷阱,你就會知道:


不是你笨,也不是別人難搞, 而是「你們在同一場對話裡, 卻開著不同導航系統。」

raw-image



1️⃣ G = Gap(信息與經驗差距)

場景:主管說一句,你腦補十句


主管輕描淡寫:「這次的報告參考去年的版本就好。」

小傑打開去年資料夾, 裡面有三個版本: 「最終版」、「修正版」、「會議簡版」。 他選了「會議簡版」,拼拼湊湊交上去。 結果被主管退件:「怎麼交這個?這只是討論草稿!」

Gap發生在哪?

主管和小傑之間存在「信息差」。 主管知道哪個版本是正式版,小傑沒有背景經驗,只能靠猜。

比喻一下:

像在夜市裡,老闆說「煮麵少鹽」; 你以為「少鹽」是淡一點, 老闆心裡的「少鹽」是幾乎無味。 最後端上來你嚐一口:「這是清水麵嗎?」

👉 化解方式

「我手上有三個版本,想確認您說的是哪一個參考基準?」



2️⃣ A = Ambiguity(觀點與用語模糊)

場景:「快一點」,到底多快?


阿美收到訊息:「這件事情麻煩盡快處理。」

她覺得「盡快」是下週三之前; 結果主管週一早上就問:「報告呢?」 阿美當場心跳加速:「啊?我以為是下週!」

Ambiguity發生在哪?

語言太模糊,每個人心中對「快」的定義都不一樣。

比喻一下:

就像去早餐店點「微糖奶茶」, 有的店微糖是三分,有的店微糖是半糖; 喝第一口就知道「慘了,認知不同」。

👉 化解方式

「這裡的『盡快』是今天下午五點前,還是本週內?」



3️⃣ P = Priority(優先順序落差)

場景:「我以為這件事很重要,你卻慢慢來」


行銷部同事交代:「這件需求麻煩幫忙 ASAP!」

工程部同事也很有禮貌地答應了, 然後把它排在了第六優先

三天後行銷催件:「不是 ASAP 嗎?」 工程回:「我們在其他緊急任務後才排進去啊。」

Priority落差是什麼?

雙方的任務清單裡,這件事排的位置完全不同。

比喻一下:

像兩個人去逛賣場, A 的必買清單第一名是「巧克力」, B 的必買清單第一名是「廁紙」。 結果回家後才發現:廁紙沒買,巧克力兩袋。

👉 化解方式

「對你來說這件事的急迫程度是最高嗎? 還是我們可以依照優先順序分配?」



4️⃣ S = Stance(思路與視角落差)

場景:從「策略」聊成「執行細節」


主管:「這次專案,我想聽聽你對策略方向的看法。」

小安開始滔滔不絕:「我打算用 Google Ads、設定三組關鍵字,預算分配是……」 講了五分鐘,主管打斷:「等一下,我要的是整體策略框架,不是執行計畫。」 小安當場臉紅,尷尬地收回簡報檔。

Stance落差是什麼?

主管想討論大方向, 而你沉浸在細節裡。 不同視角、不同層次,會讓溝通雞同鴨講。

比喻一下:

主管站在 10 樓看風景, 你在地面上討論「這棵草是不是該修剪一下」。

👉 化解方式

「您希望先討論大方向策略,還是從細節推回策略?」 多問一句,站在對方的高度再開口。



【結語】


認知落差之所以可怕,

就是因為「我以為你懂」「你以為我明白」, 結果在資訊差、模糊語言、優先順序和立場高度之間, 都各自走上了不同道路。

G.A.P.S

  • Gap:別讓信息差成為瞎猜遊戲
  • Ambiguity:別用模糊字眼讓對方自己腦補
  • Priority:別默默用自己的清單定義別人的急迫
  • Stance:別忘了先對齊高度,再談細節

下次溝通時,

如果又忍不住想說「怎麼會這樣?」 停下來想想: 「是不是又踩到了 G.A.P.S?」 溝通不是說服,而是把差距看見、說清楚、對齊好。 因為,懂了別人之前, 你得先知道差在哪裡。
avatar-img
17會員
282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講話不是比快,而是比誰能「理解得更多」。 READ ME讓你溝通更踏實: R先聽懂別人,別急著回嘴; E說清楚期待,不含糊; A有疑就問,不要腦補; D看見彼此不同,才能少吵架; M回映對話,避免誤解; E交換承諾,一起落地執行。 懂別人之前,先讀懂自己, 才能越講越安心,越溝通越有底氣。
職場最大雷就是「以為你懂」,結果全錯! READ ME 六大提醒: R.聽完再回,不急著搶話; E.把期待說清楚,別讓人猜; A.不懂就問,別硬撐; D.發現差異要攤開聊; M.複述一次,雙方才安心; E.最後確認誰做什麼,才不會空轉。 少猜多問, 關係和事情都走得順!
溝通最怕:「我以為你懂」,結果誰也沒說清楚。 READ ME 幫你變身溝通高手: R 接住對方觀點, E 說清楚自己的期待, A 有疑問就勇敢問, D 看見彼此差異, M 幫對方重述確認, E 最後一起交換行動共識。 一句句慢慢來, 關係更靠近, 信任自然長出來!
職場裡,最大的溝通危機是「我以為你懂」但其實沒講清楚! SEC 三步驟幫你擺脫誤解: 🔹 S(看到 & 說出來):說事實,別帶情緒腦補。 🔹 E(感受 & 期待):別悶著,直接表達需求。 🔹 C(共識 & 差異):確認彼此理解一致,減少誤會。 說清楚,事情才順,信任才穩!
上班已經夠累了,還要管別人情緒?這篇文超有感,講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情緒內耗五大地雷」:討好別人、怕拒絕、玻璃心、太敏感、腦補過頭。教你怎麼用 PEACE 模型,慢慢找回界線感,不再為別人的情緒負責,工作也能輕鬆一點。
講話不是比快,而是比誰能「理解得更多」。 READ ME讓你溝通更踏實: R先聽懂別人,別急著回嘴; E說清楚期待,不含糊; A有疑就問,不要腦補; D看見彼此不同,才能少吵架; M回映對話,避免誤解; E交換承諾,一起落地執行。 懂別人之前,先讀懂自己, 才能越講越安心,越溝通越有底氣。
職場最大雷就是「以為你懂」,結果全錯! READ ME 六大提醒: R.聽完再回,不急著搶話; E.把期待說清楚,別讓人猜; A.不懂就問,別硬撐; D.發現差異要攤開聊; M.複述一次,雙方才安心; E.最後確認誰做什麼,才不會空轉。 少猜多問, 關係和事情都走得順!
溝通最怕:「我以為你懂」,結果誰也沒說清楚。 READ ME 幫你變身溝通高手: R 接住對方觀點, E 說清楚自己的期待, A 有疑問就勇敢問, D 看見彼此差異, M 幫對方重述確認, E 最後一起交換行動共識。 一句句慢慢來, 關係更靠近, 信任自然長出來!
職場裡,最大的溝通危機是「我以為你懂」但其實沒講清楚! SEC 三步驟幫你擺脫誤解: 🔹 S(看到 & 說出來):說事實,別帶情緒腦補。 🔹 E(感受 & 期待):別悶著,直接表達需求。 🔹 C(共識 & 差異):確認彼此理解一致,減少誤會。 說清楚,事情才順,信任才穩!
上班已經夠累了,還要管別人情緒?這篇文超有感,講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情緒內耗五大地雷」:討好別人、怕拒絕、玻璃心、太敏感、腦補過頭。教你怎麼用 PEACE 模型,慢慢找回界線感,不再為別人的情緒負責,工作也能輕鬆一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好的溝通 清楚 表述完整 快狠準 沒有情緒 讓人聽的懂 直接 同理 不能只有情緒發洩 開放 尊重 直來直往 互相傾聽確認彼此意思 信任 平等對談 互相感到善意的氛圍 壞的溝通 語速 對方表情不對 沒有共識 無言 聽不懂彼此的話 一直重複沒有共識的詰問
Thumbnail
常常聽到大家的對話,不經意說著「他/她應該.......」、「你/妳應該.......」,乍聽下這樣的對話是帶著關心建議,但若拆解語言背後的結構,是經由說話人的潛意識消化後,所拋出的鏡像語言。   基本上「應該」這二字本身就帶著自己的觀點、期許,而個人觀點的形成,是建構在生命過去經驗的內化,以及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有溝沒有通,是因為即便頭腦理解,身體卻經驗著限制。
Thumbnail
這種差異不在於誰對理論的理解更深,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品質。 無論你是經理過什麼樣的問題,例如經常為情所困性、在生活中猶豫不決、或感到莫名孤獨,都可以參與《豐盛金流藍圖》的探索。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你是一個邏輯清楚的人嗎? 每次與人溝通都可以先把所有事情想清楚嗎 那會不會常常發現大家跟不上你的節奏 反而落得一個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囧境呢   其實當發生大家說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時候 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你真的邏輯沒有清楚,所以大家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第二種則是你的邏輯因為先想過
有時候你會覺得對方已經表示理解,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或是有聽懂也認同,但就是沒有領悟到什麼的感覺,這時你可以找個很像的事物來比喻,最好還是對方已經很懂的事。 如果對方能連結自己的經驗,就容易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會產生更為認同,覺得好理解的情緒。 理解與領悟的分界線 說到理解和領悟,這兩
假設對方真的理解你說的內容與影響效果,但覺得哪裡怪怪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對方無法自行照著你的說法,邏輯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對方缺乏某些關鍵知識或經驗。 這時才會拿出各種數字、數據圖表、專業人士研究、第三方認證,用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幫助對方理解。 另外一個原因,對方擁有與我們不同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這幾天在跟伙伴討論工作時,看到對方若有所思,詢問一下是否瞭解,得到肯定沒問題的答案。為了慎重起見,跟對方重複確認一下內容,發現果然有些關鍵遺漏,並且與交辦狀況出入甚大。讓我不禁思考,所謂「懂了!」到底是否真的「懂了」?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Thumbnail
全方位分析脫離繼承戰的方法,大膽猜測誰會成為卡丁國下一任國王。
好的溝通 清楚 表述完整 快狠準 沒有情緒 讓人聽的懂 直接 同理 不能只有情緒發洩 開放 尊重 直來直往 互相傾聽確認彼此意思 信任 平等對談 互相感到善意的氛圍 壞的溝通 語速 對方表情不對 沒有共識 無言 聽不懂彼此的話 一直重複沒有共識的詰問
Thumbnail
常常聽到大家的對話,不經意說著「他/她應該.......」、「你/妳應該.......」,乍聽下這樣的對話是帶著關心建議,但若拆解語言背後的結構,是經由說話人的潛意識消化後,所拋出的鏡像語言。   基本上「應該」這二字本身就帶著自己的觀點、期許,而個人觀點的形成,是建構在生命過去經驗的內化,以及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有溝沒有通,是因為即便頭腦理解,身體卻經驗著限制。
Thumbnail
這種差異不在於誰對理論的理解更深,而在於我們的心智品質。 無論你是經理過什麼樣的問題,例如經常為情所困性、在生活中猶豫不決、或感到莫名孤獨,都可以參與《豐盛金流藍圖》的探索。
Thumbnail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當你與對方溝通時,不管你說了甚麼,對方都聽不進去,還會一直反駁你,而對方反駁點在你聽來,都是一些荒謬難以置信的事,甚至會認為對方是在故意找碴。
Thumbnail
你是一個邏輯清楚的人嗎? 每次與人溝通都可以先把所有事情想清楚嗎 那會不會常常發現大家跟不上你的節奏 反而落得一個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囧境呢   其實當發生大家說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時候 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你真的邏輯沒有清楚,所以大家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第二種則是你的邏輯因為先想過
有時候你會覺得對方已經表示理解,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或是有聽懂也認同,但就是沒有領悟到什麼的感覺,這時你可以找個很像的事物來比喻,最好還是對方已經很懂的事。 如果對方能連結自己的經驗,就容易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會產生更為認同,覺得好理解的情緒。 理解與領悟的分界線 說到理解和領悟,這兩
假設對方真的理解你說的內容與影響效果,但覺得哪裡怪怪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對方無法自行照著你的說法,邏輯推導出這樣的結論,因為對方缺乏某些關鍵知識或經驗。 這時才會拿出各種數字、數據圖表、專業人士研究、第三方認證,用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幫助對方理解。 另外一個原因,對方擁有與我們不同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這幾天在跟伙伴討論工作時,看到對方若有所思,詢問一下是否瞭解,得到肯定沒問題的答案。為了慎重起見,跟對方重複確認一下內容,發現果然有些關鍵遺漏,並且與交辦狀況出入甚大。讓我不禁思考,所謂「懂了!」到底是否真的「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