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闆在請員工時,常常抱持著一種矛盾的心態:
在心理學上,我們有一種**「基本歸因謬誤」**的認知偏誤,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表現比較寬容,但對別人則要求更嚴苛。
例如,當老闆自己處理一份報表花了 6 小時,可能會歸因於:「這份報表真的很複雜!」
但當員工同樣花 6 小時完成時,老闆卻可能覺得:「怎麼做這麼慢?是不是不夠專業?」
這種認知錯誤,會讓老闆無形中對員工產生過高的期待,進而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與埋怨。
許多老闆請員工時,潛意識裡希望員工比自己更快、更厲害。但事實上,員工的首要價值是「分擔」工作,而不是「超越」老闆。
當老闆期待員工做得比自己快 2 倍、3 倍,但員工只是「剛好跟老闆一樣快」時,就容易產生失望。
如果老闆的標準是「找來的員工一定要比自己更快」,那麼在一開始的招募階段,就應該特別篩選「擁有該領域專業技術並且能高效處理」的人才,而不是請了員工之後才發現不符合期待,進而產生惡性循環。
如果員工在某件事上做得比老闆更快,代表這名員工的能力超出基本要求,這應該被視為一種額外的價值,而不是變成新的標準。
一個優秀的員工,若總是被老闆當作「應該更快、更好」,長期下來會失去動力,甚至可能選擇離職。
案例 1:報表製作的時間誤差
王老闆希望新進會計能在 3 小時內完成一份財務報表,但他自己做這份報表時,卻要 6 小時。當員工用了 5 小時完成時,他仍然不滿意,覺得「請來的員工怎麼還比不上自己?」
問題: 王老闆應該先評估自己的標準,並思考是否應該調整期待。
案例 2:設計師的「應該更快」迷思
張老闆請了一位設計師來處理社群廣告素材,他希望設計師 1 小時內完成一張高品質的視覺圖,但他自己做設計時,至少要花 3 小時。
當設計師用 2 小時完成時,張老闆仍覺得「怎麼這麼慢?」
問題: 張老闆的標準是否過高?他是否錯誤地假設「專業設計師就一定能在 1 小時內完成」?
這些案例反映出許多老闆在請員工時,忽略了自己也需要時間來完成這些任務,而無形中對員工產生過高的期待。
如果發生以上情形,老闆可以思考自己當初找員工的標準是偏向分擔還是能力?
大多數的老闆總是想著「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概念本身就不符合企業運作,實際上大公司都有明確且詳細的分工,他們更知道把人才放在對的位置,才能穩定公司發展甚至促進公司成長,所以說在招募員工時就得先搞清楚最先的目標是什麼,才不會既勞心勞累又留不住人才;當然,能找到一個符合各種期待(要求)的員工絕對是最大的福氣,定要好好犒賞員工才是!
思考一下:當你對員工產生不滿時,是否先問過自己「如果是我來做,需要多久?」或許,這樣的思考方式,能幫助你更理性地評估員工的表現,也讓企業的管理更加健康與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