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工作中被主管說:「我希望找一個做事有效率的人」,但聽完卻不知道該從哪裡著手?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讚賞,也像是一種期待,甚至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到底什麼叫「有效率」?快速完成?少問問題?準時交付?還是事事不出錯?
這種模糊不清的語言,其實在心理學與組織行為學中,是導致職場溝通障礙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觀點:語意模糊與心理預設
在心理語言學中,「模糊語言」(fuzzy language)是一種常見溝通障礙來源。主管心中的「效率」,很可能來自他個人對過往成功經驗的心理預設。例如,一位曾與快節奏團隊合作愉快的主管,可能認為「有效率」就是快速決斷與高產能;但另一位主管,可能更看重的是能夠預防錯誤與條理分明的行動方式。這些未被說清楚的期待,當被丟給員工時,很容易引發焦慮與誤解。
腦科學觀點:認知偏誤與壓力反應
從腦神經的角度來看,當員工收到不清楚或矛盾的任務指令時,大腦會啟動「威脅偵測系統」,也就是杏仁核的活動增加,讓人進入壓力反應模式。這種模式下,我們更傾向猜測對方的意圖、過度思考可能的後果,甚至陷入過度討好與自我懷疑。
長期處於這種不確定的溝通環境中,大腦會進入「過度警覺」狀態,導致情緒耗竭、注意力渙散,進一步降低真正的工作效率。
來看看幾個實際情境
- 不確定怎麼才算"快" 小艾的主管常說:「你要再有效率一點。」但從未說明期望的時程。小艾總是提早兩天交件,結果被說「太急導致品質不夠」。她最後學會用具體問題回問主管:「你希望我什麼時候交付?是更快還是更穩?」
- 效率變成情緒勒索 小志的老闆總把「我以前都自己一人搞定」掛在嘴邊,暗示小志不夠努力。這讓他覺得不論做什麼都達不到標準,進而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導致失眠與焦慮。
- 互相理解創造共識 小玲進入一間新創公司,主管跟她說:「我喜歡有效率的夥伴。」她沒有急著回應,而是說:「可以聊聊你過去合作中,讓你感覺很有效率的例子嗎?」透過討論,她不但理解了主管的期待,也建立了信任感。
如何突破這層溝通迷霧?
✔ 釐清語意:把模糊說法變具體
當你聽到「有效率」、「主動積極」、「自己想辦法」這類語句時,可以主動詢問:「你希望在什麼時間內?有沒有參考的做法?」
✔ 建立共同語言
同樣的詞彙在不同人心中有不同定義,與其猜測,不如建立明確的溝通範本。
✔ 情緒管理與自我覺察
當模糊指令讓你感到焦慮時,不妨停下來深呼吸,釐清:我是在怕什麼?怕做錯、怕被否定、還是怕失去信任?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能幫助你更穩定地回應模糊的指令。
邀請你一起想一想:
你是否也曾被一句「你要再有效率一點」搞得心慌?你心中對「效率」的定義是什麼?
下一次當你收到這樣的回饋時,也許可以試著這樣問:「你理想中的效率,是什麼樣子呢?」
溝通從來不是單向理解,而是雙向釐清。 給彼此多一點空間與具體語言,工作也會多一分順暢與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