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聊了面試該怎麼問、怎麼判斷真實性,今天來談最關鍵的問題:
「就算他回答得還不錯,我怎麼知道他到底適不適合我這個團隊?」

其實,面試的終極目的,不是找到「最厲害的人」,而是找到「最適合我們團隊的人」。
以下是我用來判斷「適配度」的五大面向:
1. 技能匹配度:能不能勝任當前工作?
這是最基本的一關,但很多主管還是常常放太鬆或太嚴。你該問的是:
✅ 他能處理這份工作「80% 以上」的內容嗎?
✅ 對於他不熟的 20%,你有沒有資源與時間陪他補齊?
📌 選人不是找「最會的那一位」,而是找「現階段最合適的那一位」。
2. 團隊互補性:這個人進來,會補強還是重複?
有些人很強,但跟你原本的核心成員能力重疊太多,反而讓整體戰力失衡。
✅ 他有沒有擅長的領域,是目前團隊比較缺的?
✅ 他的人格特質,能不能平衡現在團隊的氛圍?
📌 組隊就像拼圖,不是每塊都要一樣,而是要拼得剛剛好!
3.溝通風格與工作習慣:合不合我們的合作模式?
這點常被忽略,但其實超級關鍵。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節奏與文化:
✅ 我們是偏敏捷快衝的節奏,還是偏穩健規劃型?
✅ 這個人溝通習慣是主動還是被動?是直球派還是繞道型?
📌 面試時可以直接問:「你過去最喜歡/最不適應的團隊合作方式是什麼?」
4. 對工作的動機與期待:他為什麼想加入?
這是判斷「留得久不久」的關鍵。
✅ 他對我們的團隊/產品/文化真的有興趣嗎?
✅ 他在找的東西,我們這裡真的給得出來嗎?
📌 如果他其實只是想逃離現況、薪水比較高或想轉換跑道,風險都很高。
5. 個人特質與團隊文化的適配度
最後一關,也最容易忽略的是——
✅ 他的態度、價值觀,和我們團隊合得來嗎?
✅ 他是能夠互信、願意互助的人,還是比較偏獨狼、自我中心的人?
📌 一個人能不能融入團隊,不只是能力問題,而是「整體互動」的能量。
我的一個判斷公式:3 YES + 2 MAYBE 就可以進團隊試用
我不追求完美無瑕的人選,只要:
✅ 技能到位
✅ 動機清楚
✅ 人格適配
剩下兩項,只要有機會培養或調整,我就會放進團隊試用看看。
反過來說,如果你面試完還是心裡卡卡的,覺得「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那通常就是不適合。
結語:不是找最強,而是找「一起走得遠」的人
選人不是選 MVP,而是選「一起走得久、走得順」的隊友。
✅ 找到合適的人,很多問題不會發生
❌ 找錯人,後面就要花三倍力氣來收拾
面試的目標不是找到最亮眼的履歷,而是選出最適合你這艘船、這段航程的夥伴。
明天來聊聊——當新成員加入後,主管要怎麼做,才能幫助他快速融入?
--- 一線主管生存包,與你一起成長,每天一點進步!
也歡迎來 airAI.tw 聊聊管理、AI 與數位轉型的現場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