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2. 注釋
1. 子:指孔子。
2. 罕言:很少談論。
3. 利:指功利、利益。
4. 命:指天命、命運。
5. 仁:儒家核心思想之一,指仁愛、道德。
3. 白話文
孔子很少談論功利、天命和仁德。
4. 總結
這句話表明孔子的言談內容極為慎重,不輕易談論利益、命運和仁德。
啟示:
1. 不談利:孔子認為君子應該超越對功利的計較,而應該以道義為重,不可為了私利而違背道德。
2. 不談命:孔子較少談論天命,強調人的主觀努力,而非單純依賴命運,這與儒家的積極入世態度相符。
3. 不多談仁:仁雖是儒家核心,但孔子認為仁不應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身體力行,透過實踐來體現仁德。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言行的謹慎態度,強調行動勝於空談,也提醒人們不要過度執著於功利和宿命,而應該以德行與實踐為本。
二、
1. 原文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
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2. 注釋
1. 達巷黨人:指居住在達巷的鄉里之人。
2. 大哉:偉大啊。
3. 博學:學問廣博。
4. 無所成名:沒有特定的名聲或專長。
5. 門弟子:指孔子的學生。
6. 執:專精於某種技能。
7. 御:駕馭馬車。
8. 射:射箭,古代六藝之一。
3. 白話文
達巷的鄉人說:「孔子真偉大!學識廣博,卻沒有特定的專長。」
孔子聽到了,對學生們說:「我該專精什麼呢?駕車還是射箭?我還是選擇駕車吧。」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世俗評價的態度。他學問廣博,卻未在某一技藝上特別出名,這反映出他對知識的全面追求,而非執著於某一技能。然而,面對鄉人的評價,孔子以幽默的方式回應,選擇了「御」——駕車,這可能象徵著他的領導能力和對社會的掌控。
啟示:
1. 學問應該廣博,而不局限於某一技藝:孔子學貫古今,不僅限於某一專長,而是追求全面的道德與智慧。
2. 對批評保持豁達態度:孔子並不為世俗眼光所困,反而用幽默的方式回應,展現他的智慧與從容。
3. 駕御象徵領導能力:選擇「御」可能暗示他對人心與社會的駕馭能力,而非單純的技藝選擇。
這則語錄展現了孔子的智慧與風趣,也提醒我們在追求學問時,不必拘泥於某一技藝,而應以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自身的成就。
三、
1. 原文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2. 注釋
1. 麻冕:古代喪服之一,用麻布製成的帽子,符合周禮規定。
2. 純:指絲製的帽子,較為節儉,當時人們多改用絲製冠。
3. 儉:節省,符合當時社會趨勢。
4. 從眾:順應大多數人的做法。
5. 拜下:在地位較低的位置向尊者行禮,是傳統的禮儀。
6. 拜乎上:在高處向下行禮,不符合傳統禮儀。
7. 泰:驕縱、過分、不合禮制。
8. 違眾:違反大多數人的做法。
9. 從下:堅持按照傳統方式行禮。
3. 白話文
孔子說:「戴麻布帽是合乎禮制的,但現在人們改戴絲製的帽子,因為比較節省,所以我也順從大眾的做法。按照禮制,行禮時應該在低處,但現在人們卻在高處行禮,這顯得驕縱而不合禮制。即使與大眾的做法不同,我仍然選擇在低處行禮。」
4. 總結
這段話體現了孔子對「禮」的靈活與堅持並存的態度。他順應社會變遷,接受合理的改變(如戴絲製帽子),但對於違背禮制的行為(如在高處行禮),則堅持正統,不隨波逐流。
啟示:
1. 禮制可隨時代變化調整:對於不影響核心價值的變化(如改戴絲帽),應該靈活適應。
2. 關鍵原則不能妥協:對於違背核心禮儀的改變(如拜禮的位置),應堅持正統,不隨波逐流。
3. 理性判斷變與不變:面對傳統與創新的衝突,要有智慧地選擇哪些應該變,哪些應該守。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的實用主義與原則並存的思想,也對現代人在傳統與變革之間的選擇提供了啟發。
四、
1. 原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注釋
1. 毋意:不憑空猜測,不做沒有根據的推測。
2. 毋必:不過於執著,不把事情絕對化。
3. 毋固:不固執己見,不拘泥於成見。
4. 毋我:不自我中心,不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與立場。
3. 白話文
孔子摒棄四種態度:不憑空猜測、不固執己見、不過度執著、不以自我為中心。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於人應有的思維方式與行事原則。過度猜測容易誤判,過於執著容易走向極端,固守己見會導致思想僵化,而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則容易忽視他人的觀點與需求。
啟示:
1. 理性思考,不憑空猜測:做決策時應該基於事實與邏輯,而非主觀臆測。
2. 保持彈性,不過度執著:過度的執念可能會讓人失去更好的選擇機會。
3. 開放心態,不固執己見:能接受不同觀點,才會有更廣闊的視野。
4. 謙虛待人,不以自我為中心:尊重他人意見,才能促進和諧的關係。
這四點不僅適用於學習和修養,也對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與決策思維有很大的啟發。
五、
1. 原文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 注釋
1. 子畏於匡:孔子在匡地遭遇危險,感到害怕。
2.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文王已經去世,但他的文化與道統不就在這裡嗎?」孔子認為自己傳承了周文王的文化精神。
3. 天之將喪斯文也:如果天要讓這門文化消失,那麼後來的人就無法參與傳承。
4. 天之未喪斯文也:如果天還沒有讓這門文化滅絕,那麼匡人又怎麼能把我怎樣呢?
3. 白話文
孔子在匡地遭遇險境,他安慰自己說:「周文王雖然已經去世,但文化的傳承還在我的身上。如果上天真的要讓這門文化消亡,那麼後人便無法繼續承擔傳承的責任。如果上天還沒有要讓這門文化滅絕,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4. 總結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面對困境時的信念與氣度。他認為自己肩負著傳承文化的使命,而這門文化的存亡並非人力可決,而是取決於天命。因此,他相信自己不會因為一時的危險而遭遇不測。
啟示:
1. 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孔子認為自己不只是個人,而是承載周文化的代表,展現了文化使命感。
2. 面對困境的信念: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堅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從容面對挑戰。
3. 順應天命:孔子相信天命未滅,就不會輕易倒下,這種心態有助於應對逆境。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在險境中的鎮定與文化自信,對現代人來說,無論身處何種困境,都應該堅持內心的信念,不輕易放棄自己的價值與使命。
六、
1. 原文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2. 注釋
1. 大宰:官名,指管理國家事務的大臣。
2. 夫子:對孔子的尊稱。
3. 聖者與:「夫子是聖人嗎?」其中「與」為語氣詞,相當於「嗎」。
4. 天縱:上天賦予的才能。
5. 將聖:「接近聖人」,意指孔子天生就有聖人的潛質。
6. 鄙事:粗俗或低微的事,這裡指日常的技藝與雜務。
7.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會什麼都學嗎?並不會。」孔子強調真正的君子應該專注於道德修養,而非技藝的多寡。
3. 白話文
大宰問子貢:「你的老師孔子是聖人嗎?為什麼他這麼多才多藝呢?」
子貢回答:「夫子確實是上天所賦予的接近聖人的人,而且還多才多藝。」
孔子聽說後,笑著說:「大宰真的了解我嗎?我年少時家境貧寒,所以才不得不學會各種粗活與技能。真正的君子會學這麼多技藝嗎?其實並不會。」
4. 總結與啟示
這段話表現了孔子的謙遜態度,他不認為自己是天生的聖人,而是因為環境使然,才掌握了許多技能。他強調,君子應該以道德修養為本,而不是追求多才多藝。
啟示:
1. 經歷磨練,造就成就:孔子強調自己年少貧賤,因此才多才多藝,說明環境與經歷能夠鍛鍊一個人的能力。
2. 君子的重點在於道德修養: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應該專注於「道」,而非技藝的多寡。這提醒我們,做人做事應該有核心價值,而不是貪求表面的多才多藝。
3. 謙遜而不自誇:孔子即便被稱為聖人,仍然自謙為因貧賤而學得多種技能,這種謙虛的態度值得學習。
這段對話讓我們看到孔子的處世智慧——他並不刻意追求「多能」,而是將修身與道德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
七、
1. 原文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2. 注釋
1. 牢:孔子的學生,可能是冉求或公冶長。
2. 子云:「老師說過。」子,指孔子;云,說。
3. 吾不試:「我沒有被任用。」試,指被任用、實踐。
4. 故藝:「所以掌握了許多技藝。」藝,指各種技術與才能。
3. 白話文
牢說:「老師曾經說過:『我之所以學會這麼多技藝,是因為沒有機會被任用。』」
4. 總結與啟示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的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他因為仕途不順,無法施展抱負,所以轉而努力學習各種技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博學多才。
啟示:
1. 逆境中成長:有時候機會不來,反而促使我們學習更多,提升自己。
2. 廣學多能以備機遇:即使暫時無法施展才華,也可以透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能力,等待合適的機會。
3. 君子不怨天尤人:孔子沒有抱怨命運,而是選擇積極學習,這種態度值得學習。
這句話與「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的意思相似,都展現了孔子因環境所迫而成長的智慧。
八、
1.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 注釋
1. 吾有知乎哉?:「我真的有智慧嗎?」孔子自謙地質疑自己的智慧。
2. 無知也:「其實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知識。」這是孔子謙遜的表達方式。
3. 鄙夫:「見識淺薄的人。」指普通人或地位低微的人。
4. 空空如也:「我內心空虛,沒有預設立場。」表示自己不帶成見,虛心求知。
5. 叩其兩端:「探究問題的兩個方面。」指從問題的不同角度進行深入思考。
6. 竭焉:「竭盡心力。」指自己會竭力思考,給出合理的回答。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真的有智慧嗎?其實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知識。當有人問我問題時,我讓自己的心保持空白,沒有預設立場。我會從問題的兩個方面探討,竭盡心力來思考並回答。」
4. 總結與啟示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的謙遜與求知態度,並展現了他的辯證思考方式。
啟示:
1. 真正的智慧來自求知,而非自以為是。孔子認為自己並非天生有智慧,而是透過探究學習來獲得知識。
2. 思考問題時,應該多方探討,而非單一角度。孔子強調從「兩端」來思考問題,這是一種客觀、全面的思維方式。
3. 保持謙遜,願意學習。即使是普通人提出的問題,也值得認真對待,這種謙遜的態度讓人更容易成長。
這句話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思想一致,強調對知識的謙遜態度與求索精神。
九、
1. 原文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2. 注釋
1. 鳳鳥:傳說中的瑞鳥,象徵太平盛世與聖賢降世。
2. 河不出圖:「河」指黃河,「圖」指「河圖」,傳說伏羲氏得到河圖後,據此推演八卦,開啟文明。河圖象徵天命與智慧的顯現。
3. 吾已矣夫:「我完了啊!」是一種悲嘆,表示對時局的失望與無奈。
3. 白話文
孔子說:「鳳凰不再來臨,黃河也不再呈現河圖,我恐怕就此無望了!」
4. 總結與啟示
這句話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與無奈。他理想中的聖王治世沒有出現,而古代象徵天命與大智慧的瑞兆(鳳鳥、河圖)也不再現世,使他感嘆自己的一生可能已無法見到天下大治的時代。
啟示:
1.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孔子一生推廣仁政、禮樂制度,但在亂世之中,難以實現他的理想。這反映出許多人在追求理想時,可能會遭遇現實的挫折與無力感。
2. 時勢與個人影響:即使擁有智慧與才能,也需要適當的時機與環境來施展。孔子明白自己無力改變當時的局勢,因此發出了感嘆。
3. 時代不一定會順應賢人:聖王不出、祥瑞不現,意味著天命不佑,孔子只能認清時勢,並以教育與傳承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強求時局的改變。
這句話表現了孔子的無奈,也讓後人思考:當世界不如理想,是否該堅持努力,還是選擇適時而退?
十、
1. 原文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2. 注釋
1. 齊衰者:穿著齊衰(孝服)的人,指守喪之人。齊衰是一種粗麻布製成的喪服,依喪期長短,布料厚薄有所不同。
2. 冕衣裳者:穿著冕服的人,指有地位的尊貴人士,如諸侯、大夫等。
3. 瞽者:指盲人。
4. 作:起立,表示尊敬。
5. 趨:小步快行,表現恭敬。
3. 白話文
孔子見到穿著喪服的人、身穿禮服的尊貴人士以及盲人,不論年齡大小,都一定會站起來表示尊敬;如果從他們身旁經過,也一定會加快步伐,表示恭敬。
4. 總結與啟示
這段話展現了孔子的禮儀精神與尊重之心,說明他對不同身份的人都懷有敬意:
對喪服者:表示哀悼與體恤。
對尊貴者:表示尊敬,符合禮制。
對盲人:表示憐憫與關懷。
啟示:
1. 尊重他人是立身之本:孔子以身作則,強調無論對誰,都應該懷有敬意,這是一種內在修養。
2. 禮儀體現在行動上:不只是口頭上的尊重,更應該透過實際的行為來表達,例如站立、快步經過等。
3. 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孔子不僅尊敬有地位者,也對失明者表現出尊重與照顧,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同樣值得推崇。
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的禮儀不只是對權貴恭敬,更要對所有人心懷尊重與關懷。
十一、
1. 原文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 注釋
1. 喟然:感嘆的樣子。
2. 彌:更加、越發。
3. 鑽之彌堅:深入鑽研則越發感到深奧難解。
4. 忽焉:忽然之間,形容變化迅速或難以捉摸。
5. 循循然:有條理地引導,使人容易理解。
6. 博我以文:用廣博的知識來開拓我的眼界。
7. 約我以禮: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8. 欲罷不能:想停下來卻無法停止。
9. 既竭吾才:已經用盡了我的才能。
10. 如有所立卓爾:好像有一個高高聳立的境界擺在眼前。
11. 末由:無從下手,沒有辦法追隨。
3. 白話文
顏淵感嘆道:「老師的學問越是仰望越覺得高不可及,越是鑽研越發現其堅實深厚。剛剛還覺得在眼前,忽然又好像在遠方。夫子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以豐富的學問拓展我的視野,以禮法規範我的行為。學習時讓人無法停下,即使我已經用盡了自己的才智,卻仍感覺前方有一座高聳的境界。即使想要追隨,卻找不到方法啊!」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顏淵對孔子學問的崇敬與景仰,並強調了學習的無窮境界:
1. 學問無窮——越是學習,越覺得知識廣闊無邊,不論仰望或深入探究,都覺得高深難及。
2. 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孔子透過廣博的知識來開拓學生的視野,並用禮法來規範他們的行為,使學生受益無窮。
3. 學習的挑戰與動力——真正的學習讓人欲罷不能,即使用盡才能,也仍覺得前方有更高的境界可追求。
現代啟示:
1. 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知識無窮,只有持續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己。
2. 師者的引導作用——好的老師應當像孔子一樣,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給予行為規範,使其全面成長。
3. 學習的挑戰與樂趣——真正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無止境的探索,應當懷抱敬畏與熱情,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
十二、
1.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閒,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2. 注釋
1. 疾病:重病。
2. 病閒:病情稍微緩解。
3. 由:子路的名,仲由。
4. 行詐:做出虛假的行為。
5. 無臣而為有臣:本來沒有家臣,卻假裝有家臣。
6. 吾誰欺?欺天乎?:我能欺騙誰呢?難道能欺騙上天嗎?
7. 予:我,指孔子自己。
8. 與其……無寧……:與其怎樣,不如怎樣。
9. 二三子:指孔子的弟子們。
10. 縱:即使。
11. 大葬:隆重的葬禮。
12. 道路:指流浪在外的情況。
3. 白話文
孔子生病了,子路讓門人扮作孔子的家臣來侍奉他。病情稍有好轉後,孔子說:「仲由啊,你行騙已經太久了!本來沒有家臣,卻裝作有家臣,我能欺騙誰呢?難道能欺騙上天嗎?況且,我與其死在假裝的家臣手裡,不如死在你們這些真正的學生手裡!再說,即使我不能得到隆重的葬禮,難道我會死在路上嗎?」
4. 總結
這段話表達了孔子對於死亡的坦然態度,以及對虛偽行為的批評:
1. 孔子反對虛偽——他認為子路的行為是假裝有家臣,這是一種欺騙行為,而他不願意自欺欺人,更不可能欺騙天命。
2. 生死的灑脫——孔子認為,即使沒有家臣,他也不會流落街頭,死在無人照顧的環境中,因此對於死亡沒有過度的恐懼。
3. 重視真誠——孔子寧願由真正的弟子們照顧自己,也不願意接受假裝的體面待遇。
現代啟示:
1. 誠信為本——做人要誠實,不應該為了表面風光而虛偽造作。
2. 坦然面對生死——生死是自然法則,過於追求表面的排場,反而失去了生命的真實價值。
3. 真正的關懷勝過虛假的榮耀——真正關心我們的人,不是那些裝模作樣的人,而是願意在關鍵時刻陪伴我們的人。
十三、
1.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2. 注釋
1. 美玉:指珍貴的玉石,比喻才華或學問。
2. 於斯:在這裡,指手上擁有。
3. 韞匵:放在匣子裡珍藏起來。
4. 藏諸:將其收藏起來,「諸」是「之於」的合音。
5. 求善賈而沽諸:尋找識貨的買家將它賣掉。「賈」指商人,「沽」指出售。
6. 沽之哉!沽之哉!:「賣掉吧!賣掉吧!」表示贊同的語氣。
7. 我待賈者也:我正在等待合適的買家,意指等待合適的時機和知音。
3. 白話文
子貢問:「如果有一塊美玉,應該把它收藏在盒子裡,還是尋找識貨的買家來賣掉呢?」
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待識貨的買家呢!」
4. 總結
這段對話實際上是孔子對自己處境的比喻,他用「美玉」來比喻才華或道德思想,表達了他的態度:
1. 才華與智慧應該展現——如果擁有真才實學,就應該讓它發揮價值,而不是藏起來不讓人知道。
2. 等待合適的時機與知音——孔子自比為等待「買家」的美玉,說明他並非急於推銷自己,而是希望能遇到真正欣賞並願意採納其思想的人。
3. 價值應該被認可——美玉若無人欣賞便無價值,思想與學問若沒有人傳承,也無法發揮作用。
現代啟示:
1. 才華需要被發現與運用——有能力的人應該主動展現自己,讓世界看見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隱藏不露。
2. 機會與時機的重要性——選擇適當的時機發揮自己的能力,才能讓才華發揮最大效益。
3. 尋找知音與合作夥伴——不論是個人發展或事業經營,都應該尋找欣賞自己價值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強求別人的認可。
十四、
1. 原文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 注釋
1. 九夷:古代東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地處偏遠,被中原人認為是文化較低之地。
2. 或:有人,指未具名的提問者。
3. 陋:簡陋、鄙陋。
4. 如之何:該怎麼辦,這裡帶有疑問與驚訝的語氣。
5.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6.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可言?意思是環境並不決定人的品德,只要君子在,何處都可成為宜居之地。
3. 白話文
孔子想要居住在九夷地區。有人說:「那地方簡陋荒涼,怎麼能住呢?」
孔子回答:「如果有君子住在那裡,又怎麼會顯得簡陋呢?」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的思想,認為環境的優劣並不是決定生活品質的關鍵,重點在於人的品德與修養。
1. 環境並不決定人的品格——無論外在環境如何,只要有君子在,就能夠帶來教化,使地方變得文明。
2. 有德者無所不適——真正的君子不會因為地方偏遠或條件艱苦而卻步,反而能夠影響周圍,使環境提升。
3. 文化與德行的影響力——即使是在所謂的「未開化之地」,只要有德行高尚的人在,也能使其變得宜居、文明。
現代啟示:
1. 人的素質比環境更重要——無論身處何地,關鍵在於自身的修養與影響力,而非外在條件的好壞。
2. 教育與文化能改善社會——即使是在落後的地方,只要有品德高尚的人帶動,環境也能變得更好。
3. 適應與影響環境的能力——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放棄,而是能夠改變環境,使其變得更美好。
十五、
1. 原文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 注釋
1. 衛:衛國,當時的一個諸侯國。
2. 魯:魯國,孔子的祖國,也是他長期活動的地方。
3. 樂正:指音樂得以修正,使其恢復應有的規範與秩序。
4. 雅頌:指《詩經》中的「大雅、小雅」與「頌」三部分。
5. 各得其所:指回歸應有的秩序,各安其位。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之後,音樂才得以修正,使雅樂與頌樂都各自回到正確的位置。」
4. 總結
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對音樂與禮樂制度的重視,他認為音樂應該符合禮制,才能維持社會的秩序。
1. 禮樂的重要性——孔子認為,音樂與禮儀密不可分,只有禮樂和諧,社會秩序才能穩定。
2. 文化的恢復與傳承——孔子回到魯國後,推動了樂制的修正,使原本混亂的音樂恢復到應有的正統狀態。
3. 秩序與規範——「雅頌各得其所」象徵著音樂的規範化,也隱含了孔子對社會秩序的期待,希望萬物各司其職,各安其位。
現代啟示:
1. 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傳統文化與制度需要有人去維護與修正,才能讓其發揮應有的價值。
2. 規範與秩序的必要性——不論是音樂、制度或社會,都應該有正確的標準與秩序,才能維持穩定。
3. 教育者的責任——像孔子一樣,真正的教育者不只是傳授知識,更要致力於文化的修正與推廣,使其符合正道。
十六、
1. 原文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2. 注釋
1. 出則事公卿:在外要侍奉國君與大臣,盡忠職守。
2. 入則事父兄:在家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
3. 喪事不敢不勉:面對喪事,應當盡心竭力,不敢懈怠。
4. 不為酒困:不因飲酒過度而失態或影響正事。
5. 何有於我哉:這些事情對我來說並不困難。
3. 白話文
孔子說:「在外要侍奉國君和大臣,在家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面對喪事,我不敢懈怠,也不會因為飲酒而失去自制,這些事對我來說並不困難。」
4. 總結
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士人的要求,也反映了他自身的修養:
1. 盡忠職守——在公事上,要恭敬有禮,盡忠於國家,做好自己的職責。
2. 孝順家人——在家中,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維持家庭倫理。
3. 對待喪事的態度——喪事是人生大事,必須謹慎對待,不可敷衍了事。
4. 自律與節制——不能沉迷於飲酒,讓自己迷失在享樂之中,而應保持克制與清醒。
現代啟示:
1. 工作與家庭的平衡——無論身處社會還是家庭,都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不可偏廢。
2. 面對人生重大事件的態度——喪葬儀式代表對逝者的尊重,要認真對待,而非隨意敷衍。
3. 自律與節制——現代人容易沉迷於各種娛樂,應學會克制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讓享樂影響自身的修養與成長。
十七、
1.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注釋
1. 川上:河流之上,指孔子站在河邊。
2. 逝者:指流逝的河水,比喻時間的流逝。
3. 如斯:像這樣。
4. 不舍晝夜:不分白天黑夜,永不停歇。
3. 白話文
孔子站在河邊,感嘆道:「流逝的水就像時間一樣啊!它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不會停下來。」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1. 時間不會停留——如同流水一樣,時間永遠向前,不會為任何人停下腳步。
2. 人生短暫,應當珍惜時光——既然時間無法挽回,就應當抓住當下,努力學習與實踐。
3. 自我反思與精進——孔子在看到河水流逝時,提醒自己與學生要珍惜時間,持續精進,不讓生命虛度。
現代啟示:
1. 珍惜時間——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應該充分利用,避免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2. 持續學習與進步——不要等待或拖延,應該把握當下,不斷提升自己。
3. 順應自然規律——如同流水不止,人生也應該順應時間的推移,適應變化,積極向前。
十八、
1. 原文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2. 注釋
1. 好德:喜愛美德,追求道德修養。
2. 好色:喜愛美色,指對外在美的追求。
3. 如:像、等同於。
3. 白話文
孔子說:「我還沒見過有人像喜愛美色那樣熱愛美德的人。」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人性的一種觀察與感慨,強調人們普遍對感官享受(如美色)更感興趣,而對道德修養的追求則較為稀少。
思想內涵:
1. 人性與道德的矛盾——人類天生容易被感官享受吸引,而對道德的追求則需要更高層次的自覺與努力。
2. 鼓勵重視品德修養——孔子藉此話提醒弟子應該像追求美色那樣熱切地追求道德,提升內在修養。
3. 對社會風氣的批判——暗示社會上大多數人重視外在享樂,卻忽略了更深層次的道德價值。
現代啟示:
1. 重視內在修養——現代社會常強調物質與感官享受,但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品德與精神境界的提升。
2. 培養對美德的熱愛——如同人們對美的追求一般,我們應當積極培養對善良、誠信、責任感等美德的熱愛與實踐。
3. 提升道德教育——社會應當在教育與文化層面強調道德的重要性,讓人們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時,也注重內在美的塑造。
十九、
1.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2. 注釋
1. 為山:堆土成山,比喻長期累積的努力或學習。
2. 簣:盛土的竹簍,一簣指一次所能盛的土量。
3. 止:停止,比喻半途而廢。
4. 平地:指尚未開始累積的地方,比喻從零開始的狀態。
5. 覆:加、堆放。
6. 吾止也:是自己決定停止的。
7. 吾往也:是自己決定繼續前進的。
3. 白話文
孔子說:「就像堆一座山,即使只差最後一簣土沒放上去,停止不做,那就是自己選擇停下的;就像填平一片平地,即使才剛放下一簣土,仍然不斷前進,那就是自己選擇繼續努力的。」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持之以恆與半途而廢的對比,說明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往往在於最後一步的堅持,或者最初一步的開始。
思想內涵:
1. 堅持到底才能成功——即使只差最後一步,若不完成,就等於功虧一簣。
2. 任何成就都從小積累開始——即使起點低,只要願意持續努力,終究能達成目標。
3. 決定權在自己——無論是半途而廢還是堅持到底,關鍵都在於個人的選擇。
現代啟示:
1. 做事要有始有終——許多人的失敗並非因為缺乏能力,而是因為在接近成功時放棄了。
2. 從小行動開始——任何偉大的成就都來自於最初的那一步,不要害怕起步微小。
3. 培養毅力與恆心——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的挑戰,只有堅持不懈的人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二十、
1. 原文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2. 注釋
1. 語之:教導他,指傳授知識或道理。
2. 不惰:不倦怠、不懶散,表示學習態度勤奮。
3. 回:指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好學聞名。
4. 與:語氣詞,表示推測或感嘆。
3. 白話文
孔子說:「聽了教誨而從不倦怠的人,應該就是顏回吧!」
4. 總結
這句話讚揚了顏回的勤奮好學,表現出孔子對他學習態度的高度肯定。
思想內涵:
1. 學習應當持之以恆——真正的學習者不會因困難或時間而倦怠,而是持續精進。
2. 師者樂見好學之人——孔子對顏回的讚賞,反映出老師最欣慰的事,就是學生的勤奮與熱愛學習。
3. 態度決定高度——同樣接受教育,不同的態度會帶來不同的成長,顏回能成為孔子最器重的學生,正是因為他的不懈努力。
現代啟示:
1. 學習貴在恆心——許多人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困難,但唯有不懈追求知識的人,才能真正超越自我。
2. 老師珍視勤奮的學生——無論在哪個時代,願意虛心學習、持之以恆的人,總能得到師長的青睞與提攜。
3. 成就來自不懈努力——不僅是學習,在任何領域,唯有長期努力、不輕言放棄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一、
1. 原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2. 注釋
1. 子:指孔子。
2. 謂:稱讚、談論。
3. 顏淵:即顏回,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好學聞名。
4. 惜乎:可惜啊,帶有感嘆的語氣。
5. 進:精進,指學習和道德修養上的進步。
6. 止:停止,指進步的終點或極限。
3. 白話文
孔子稱讚顏淵,說:「可惜啊!我只見到他不斷地進步,卻從未見過他停止成長。」
4. 總結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顏回勤奮學習、不斷進步的讚賞,也透露出惋惜之情,因為顏回英年早逝,沒能繼續發展其才德。
思想內涵:
1. 學習應當不斷進步——真正有志於學問和修養的人,應該不斷提升自己,永不停歇。
2. 顏回的品格與才德——他不僅聰慧,更重要的是持續精進,不曾懈怠,這正是孔子讚賞他的原因。
3. 生命的無常——孔子對顏回的惋惜,也反映了人生的短暫與不可預測。
現代啟示:
1. 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真正優秀的人不會停滯不前,而是持續學習與提升自己。
2. 珍惜人才——社會應該珍視並支持那些具有進取精神的人,讓他們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3. 活在當下,不負時光——人生無常,應該珍惜每一天,努力精進,不留下遺憾。
二二、
1.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 注釋
1. 苗:幼苗,這裡比喻人剛開始學習或成長的階段。
2. 秀:開花,象徵才能或德行的展現。
3. 實:結果,象徵學有所成或品德成熟。
4. 有矣夫:確實有這樣的情況,帶有感嘆的語氣。
3. 白話文
孔子說:「有些苗長出來了,卻無法開花;也有些苗開花了,卻無法結果啊!」
4. 總結
這句話用農作物的成長比喻人的學習與品德發展,表達了兩種可惜的情況:有些人天資聰穎但缺乏努力,最終無法展現才華;有些人雖然展露才能,卻因為缺乏堅持或實踐,最終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就。
思想內涵:
1. 才能與努力並重——天賦固然重要,但若不努力,就如同苗不開花;而若只有表面的才華,卻無實際能力,就像開花不結果,終究無法有所成就。
2. 德行與學識的關聯——僅有知識而無品德,就像開花卻不結果,終究難以長久立身。
3. 人生發展的不同層次——從學習(苗)到展現才能(秀),再到最終貢獻社會(實),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現代啟示:
1. 學習不能僅停留在表面——僅僅獲得知識或才華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實踐並發揮價值,才能真正成就自我。
2. 避免眼高手低——不要只是炫耀自己的能力,而應該腳踏實地,讓才華最終能夠轉化為實際的成果。
3. 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成——無論學業或工作,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堅持,才能真正「開花結果」。
二三、
1. 原文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 注釋
1. 後生:指年輕人,後輩。
2. 可畏:值得敬畏,意指年輕人有潛力,不可小看。
3. 焉知:怎麼知道。
4. 來者:未來的人,即年輕一代。
5. 不如今也:不如現在的人,表示未來的人可能更優秀。
6.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麼名聲或成就。
7. 斯亦不足畏也已:這樣的人就不值得敬畏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能知道未來的人不會比現在的人更優秀呢?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沒有什麼成就,那麼他就不值得敬畏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年輕人的成長潛力與努力的重要性,也提醒人們不要輕視後輩,同時指出,如果一個人到中年仍無成就,就難以有所作為。
思想內涵:
1. 尊重年輕人的成長——年輕人充滿可能性,未來或許比現在的前輩更優秀,因此不應輕視他們。
2. 時間與成就的關聯——人生在四、五十歲時若仍無所成,就可能失去競爭力與影響力。
3. 努力決定未來——年輕時的努力會影響未來的發展,如果虛度時光,到了中年仍一無所成,就難以獲得他人的敬重。
現代啟示:
1. 重視年輕人的潛力——給予年輕人機會與指導,因為他們是未來的棟樑。
2. 珍惜學習與成長的黃金時期——年輕時應該努力學習與積累經驗,否則到中年才想改變,往往為時已晚。
3. 持續進步,避免碌碌無為——不要滿足於現狀,應該不斷提升自己,否則到了中年仍然無成就,就難以翻身。
二四、
1. 原文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 注釋
1. 法語之言:指正直、公正、有規則性的話。
2. 能無從乎:怎能不聽從呢?表示應當遵循。
3. 改之為貴:聽從後應該重視改正自身的缺點。
4. 巽與之言:委婉柔和的話。
5. 能無說乎:怎能不感到高興呢?表示容易讓人接受。
6. 繹之為貴:應該深入思考,領悟其中的道理。
7. 說而不繹:聽了覺得開心但不去深思。
8. 從而不改:表面上接受,卻不真正改變。
9.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對這樣的人,我也無可奈何了。
3. 白話文
孔子說:「對於正直合理的話,怎能不聽從呢?但最重要的是改正自身的缺點。對於委婉柔和的話,怎能不覺得高興呢?但最重要的是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如果只是聽了開心卻不去思考,只是表面順從卻不真正改變,那我也無法對這樣的人有所幫助了。」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聽從與改變的重要性,指出真正有價值的不是單純聽從或感到愉悅,而是能夠反思並改正自己。
思想內涵:
1. 正直的建議應該聽從,並且努力改進自己——僅僅接受還不夠,關鍵是要改變。
2. 委婉的話容易讓人接受,但要深入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只是覺得開心,還要學會分析與吸收。
3. 空聽不改,無法進步——如果只是表面順從卻不改變,或是只聽好聽的話卻不深入思考,就無法真正提升自己。
現代啟示:
1. 聽取建議,更要行動——面對批評或建議,應該積極改正,而不是敷衍接受。
2. 深思內涵,不僅僅是聽好話——不論是嚴厲的指正還是溫和的勸導,都應該深入思考,而不是只是享受被讚美的感覺。
3. 學習要有反思與實踐——知識不只是聽與記,而是要透過思考與實踐來內化並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二五、
1.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2. 注釋
1. 主忠信:堅守忠誠與信義。
2. 毋友不如己者:不要與品德或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3. 過則勿憚改:有過錯時不要害怕改正。
3. 白話文
孔子說:「要堅持忠誠和信義,不要與品德或才學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個人修養與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告誡人們要保持忠誠與信義,謹慎選擇朋友,並且勇於改正錯誤。
思想內涵:
1. 忠誠與信義是立身之本——做人要講誠信,這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2. 謹慎選擇朋友——與品德或才學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可能會受到不良影響,應該慎重交友。
3. 勇於改正錯誤——犯錯後不要害怕改正,勇於承認與改善,才能持續進步。
現代啟示:
1. 誠信待人,才能贏得尊重——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中,誠信是建立信任與成功的關鍵。
2. 選擇良師益友,提升自己——與優秀的人為友,可以互相激勵,共同成長。
3. 錯誤不可怕,關鍵是改正——真正的智慧在於能夠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勇於改變。
二六、
1.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 注釋
1. 三軍:指一國的軍隊。
2. 可奪帥:可以奪取其主帥,使軍隊失去指揮。
3. 匹夫:普通人,泛指個人。
4. 不可奪志:無法奪取其志向,意指堅定的意志不可動搖。
3. 白話文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被奪走,但普通人的志向卻無法被奪走。」
4. 總結
這句話強調了志向與堅定意志的重要性。軍隊失去主帥可能會混亂,但一個有志之人,即使身處困境,也不會動搖自己的信念。
思想內涵:
1. 意志比環境更重要——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真正堅定的人不會輕易改變志向。
2. 領袖可以失去,志向不能丟——軍隊沒有統帥會變得混亂,但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則完全失去方向。
3. 個人的意志力量——即使是普通人,也能憑藉堅定的信念成就偉大事業。
現代啟示:
1. 人生要有堅定的目標——外在環境可能會動盪,但內心的信念不能動搖。
2. 面對困難不輕易放棄——真正的強者不是不遇挫折,而是遇到困難仍能堅持自己的志向。
3. 自信與毅力決定成就——即使沒有外在的資源,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也能突破困境,成就非凡。
二七、
1. 原文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 注釋
1. 衣敝縕袍:穿著破舊的粗布棉衣。
2. 衣狐貉者:穿著華貴狐裘、貉皮衣服的人。
3. 不恥者:不以自己的簡陋為羞恥。
4. 由也與:指的是子路嗎?「與」表示推測語氣。
5. 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貪求。
6. 何用不臧:怎能不算好呢?「臧」意為「善、美好」。
7. 終身誦之:子路聽後深受感動,終身吟誦這句話。
8. 是道也,何足以臧:這樣的道理,怎麼足以稱為完美呢?孔子認為這種境界還不夠高。
3. 白話文
孔子說:「穿著破舊的粗布棉衣,與穿著華貴狐貉裘衣的人站在一起,卻絲毫不覺得羞愧,這是子路的特點嗎?詩經上說:『不嫉妒,不貪求,這樣還有什麼不好呢?』」子路聽了這句話,終身不忘並反覆吟誦。孔子則說:「這樣的道理,怎麼足夠稱為完美呢?」
4. 總結
這段話主要談論知足常樂與更高層次的道德追求。孔子肯定子路能坦然面對貧窮,不以簡陋為恥,並認同《詩經》的觀點,即不嫉妒、不貪求已是很好的品德。然而,孔子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境界還不足以稱為完美,意在鼓勵更高層次的道德追求。
思想內涵:
1. 知足不貪,內心安定——不嫉妒別人,也不過度貪求,內心自然平和。
2. 坦然面對貧富差距——物質的貧窮並不可恥,關鍵在於內心的修養。
3. 道德追求無止境——不貪不嫉固然可貴,但更高的境界是積極行善,推己及人。
現代啟示:
1. 不要因貧富比較而自卑——穿著簡樸並不可恥,真正的價值在於內心的高貴。
2. 不嫉妒,不貪求,內心才能快樂——很多痛苦來自於與別人比較,學會知足才能幸福。
3. 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境界——不僅僅是不嫉妒、不貪求,還要積極行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八、
1. 原文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2. 注釋
1. 歲寒:指嚴寒的冬天。
2. 然後知:到了這個時候才明白。
3. 松柏:指松樹與柏樹,四季常青,不畏嚴寒。
4. 後彫:「彫」指枯萎,意為最後才凋零。
3. 白話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才凋零的。」
4. 總結
這句話運用自然現象來比喻人格,強調在困難環境下,真正有堅韌品格的人才能顯現出來。就像嚴冬到來,許多樹木枯萎凋零,只有松柏依然挺立,象徵著君子在困境中仍能堅守節操,不屈不撓。
思想內涵:
1. 真正的堅韌要經過考驗——平時不易分辨誰有堅強的品格,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顯露。
2. 君子如松柏,能耐住困境——有德行的人,即使面臨艱難,也能保持操守,不輕易屈服。
3. 環境是檢驗品格的試金石——只有經過風霜的考驗,才能看出誰是真正可靠的人。
現代啟示:
1. 困難時才能看清人性——平順時大家都很好,只有在艱難時刻,才知道誰真正值得信任。
2. 培養堅韌精神——人生難免遇到挫折,要像松柏一樣,在逆境中依然堅持理想與信念。
3. 不要輕易評斷他人——在順境中,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只有當他面臨挑戰時,才能知道他的真實力量。
二九、
1.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 注釋
1. 知者:有智慧的人,能夠明辨是非,通達事理。
2. 不惑:「惑」指迷惑、困惑,意為不會被外界事物迷惑。
3. 仁者:有仁德之人,心地善良、寬厚待人。
4. 不憂:「憂」指憂愁、擔憂,意為內心安定,不會因外在環境而憂慮。
5. 勇者:有勇氣的人,敢於面對困難與挑戰。
6. 不懼:「懼」指恐懼,意為不會害怕危險或困難。
3. 白話文
孔子說:「聰明有智慧的人不會感到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4. 總結
這句話總結了「智慧、仁德、勇氣」三種人格特質,並強調這三者所帶來的心理穩定性:
1. 知者不惑——具備智慧的人,能夠明辨是非,不會被表象所迷惑,遇事能做出正確判斷。
2. 仁者不憂——有仁德的人,心存善念,與人為善,因此不會因私慾或狹隘的利益而產生憂慮。
3. 勇者不懼——真正有勇氣的人,內心堅定,不會因困難或危險而退縮。
現代啟示:
1. 提升智慧,避免迷惘——培養理性思考能力,才能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做出清晰判斷。
2. 內心善良,減少焦慮——保持仁愛之心,待人真誠,自然能減少無謂的擔憂與煩惱。
3. 勇敢面對挑戰——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唯有培養勇氣,才能在困難面前依然堅定前行。
三十、
1. 原文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2. 注釋
1. 共學:一起學習基礎知識。
2. 適道:遵循正確的道路,即能夠理解並實踐道義。
3. 立:在道德與學問上能夠自立,不再依賴他人指引。
4. 權:能夠靈活運用道義,在不同情境下權衡輕重,做出適當的判斷與選擇。
3. 白話文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知識,但還不能與他一起實踐道義;能夠一起實踐道義,卻還不能確保他能夠獨立堅守;即使能夠獨立堅守道義,也未必能靈活變通,善於權衡應變。」
4. 總結與啟示
這句話表達了學習與修養的層次遞進關係,指出了人成長的不同階段:
1. 學習基礎知識(共學):最初階段,人可以接受教育,學習知識,但還不一定能夠真正理解並實踐道義。
2. 實踐道義(適道):理解道理後,開始努力實踐,但還未必能夠真正做到獨立自主。
3. 堅守原則(立):能夠自主判斷是非,並在面對困難時仍堅守信念,不依賴他人。
4. 靈活應變(權):不僅能堅守原則,還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變通,使道義得到更好的實現。
啟示:
1. 學習是漸進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而是需要一步步提升。
2. 理解與應用並不相同:學習知識容易,但真正落實到行為上,並且堅持下去,才是難點。
3. 最高境界是靈活運用:真正的智慧不只是堅持原則,還要懂得在不同情境下靈活應變,使道義發揮更大作用。
這句話說明,從學習到應用,再到獨立與變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真正的成熟需要經歷多重考驗。
三一、
1. 原文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2. 注釋
1. 唐棣:指唐棣樹,即郁李或棠棣,象徵兄弟情誼。
2. 華:花朵。
3. 偏其反而:隨風搖曳,忽左忽右,寓意變幻不定。
4. 爾思:思念你。
5. 室是遠而:你住的地方太遠了。
6. 未之思也:其實並沒有真正思念。
7. 夫何遠之有:如果真的思念,又怎會嫌距離遠呢?
3. 白話文
《詩經》裡的詩句說:「棠棣花開,隨風搖擺。難道我不思念你嗎?只是你的住所太遙遠了。」
孔子則評論道:「這不是在真正思念啊!如果真心思念,又怎麼會覺得距離遠呢?」
4. 總結與啟示
這段話表達了真正的思念不會因距離而受阻的道理。孔子以這句詩來說明:如果一個人總是把距離當作藉口,那就表示他的思念並不真切。
啟示:
1. 真心不受距離影響: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如果發自內心,就不會因外在因素而改變。
2. 不要找藉口:有時候,人會為自己的冷淡或疏遠找理由,但真正的關心是不會因距離而減少的。
3. 行動比言語重要:如果真的思念一個人,就應該付諸行動,而不是光用言語表達卻不願靠近對方。
孔子這句話點出了人性的真實面,讓人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珍惜身邊的人,還是只是在找藉口推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