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諮商是什麼?諮商就算一種從內打破自己的過程與經歷,慢慢探索自我覺察到最深層的自我,那會是連自己都可能無法想像的,像是潛意識所做出的行為自己卻不曾察覺,或是過往很久很久以前自己都不太記得的某件事情,在心裡面起了保護機制按下了防衛開關。
為了到達內心的最深處,可以把往內心深處探索的這個過程想像成看牙齒抽神經,已經出問題的心理其實很像被蛀到最裡面的牙齒,必須鑽到最裡面治療,清除感染發炎及壞死的部分,再由內部最深處補起來。
很痛對吧!就是這麼痛,把牙齒換成自己的心靈就對了,當想找到困擾跟問題的所在,就是要這樣慢慢地鑽入自己的內心最深處的層面,過程大多數都是不怎麼舒服的,至於溫暖不溫暖這也跟看牙醫很像,有些牙醫很溫柔會告知可能接下來會有點痛有點酸喔!受不了可以舉個手表示之類的,有些牙醫就很專注地鑽自己的,不怎麼在乎感受如何,能治好就好。
心理師跟個案相反,心理師是慢慢從外開始進入了解個案心靈狀況,而個案就是從內在開始慢慢往外打破那個厚殼,這其中的互動過程很需要磨合,雖說諮商大多都是看見議題的本質是什麼一定多少會引起不適不舒服,但若是心理師步調太快鑽得太快沒適時顧及個案的感受跟負荷程度,那反而會造成二次傷害過度嚴重的痛,我想如何處理這過程就跟學派還有諮商技巧有關了。
以這樣的點來說,心理師與個案的溝通、核對、對話是很重要的,兩邊清楚的表達,才能調整適當的諮商步調以及要探索的部分,內心也是分成很多部分的,總不能沒問題的部分也鑽吧!看牙把沒問題的牙齒也鑽進去,不氣死跟發怒才怪!!!不過心理是隱性的不像牙齒可以透過照x光儀器看出哪有問題,才需要適合的核對議題跟進度,才能針對真正的核心進行探索察覺。
諮商的實際狀況,我認為『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面的對話表達的非常真實,是會有衝突、質疑、質詢、困惑的,想了解諮商是什麼的可以去翻一下這本書。近期很紅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我覺得比『被討厭的勇氣』溫和很多。
雖然『被討厭的勇氣』是一位哲學家跟一位年輕人的對話,以書的內容來說他們進行的不是心理諮商,不過我真的覺得這本書很多部分很符合實際的諮商狀況。
也分享這裡面的一段:
Passenger 的〈Let Her Go〉中,有句歌詞是這麼唱的:「Only know you've been high when you're feeling low. 唯有在低谷時,你才發現你曾那麼好過。」
「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而且在面對外來阻礙時,生命的力量絕不會還沒掙扎就先高舉白棋。Life always seeks to continue, and the life force never yields to external obstacles without a struggle.」—— 阿德勒 Alfred Adler
諮商就是一種找到自我認同、自我價值,最後實踐自我肯定的過程。
我想很多人都是那過於厚重的殼讓人喘不過氣快要窒息,自己嘗試打破卻傷痕累累,面對生活充滿各種無奈無力,所以才去諮商!!!跟心理師一起重新發現探索出內在的力量,一起打破那厚重的殼。如果能讓自己跟心理師一起從內打破,那麼你會發現自己的成長相當於一種重生!
打破自己的限制!!!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關於某項奧運運動的世界記錄,曾連續好幾屆一直未能打破,直到後來由一運動好手突破。
賽後記者採訪他:為何能打破此一世界記錄!?
他回答說:他根本不知道世界記錄的秒數是多少,他只是盡力做到最好。
諮商最重要的是前進的方向,所謂的成功不是只有完成的那一瞬間,也包含了實現目標的每個過程。所以一直以來,您所受的苦、您付出的每一刻,沒有任何一點浪費。
多少期盼的改變動力,是不斷逼迫自己去挑戰不可能的結果。
多少取得別人的傾聽,是在連自己都害怕的倉惶下卯力博得的欣慰。
多少發聲,是挺著癒合不了的心靈傷口和疼痛咬牙呈現自己的努力。
這樣去諮商的您已經很棒了,是值得被愛的,您能被愛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您就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