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在說什麼?
《好的愛,有邊界》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師吉祥所著。書中帶領讀者了解、識別,並探討如何在原生家庭、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建立明確的界線,從而改善與父母、伴侶、子女及自我的人際關係。
作者透過實際案例分享,提供具體方法,教導如何在人際關係中設立界線,避免情緒勒索和自我內耗,讓關係更加親近自在。
立界線等於自私?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形,當你下班已經很累了,朋友卻約你出去吃飯、逛街,因為覺得很累了,所以你拒絕了朋友的邀約,這是「自我照顧」;但如果你拒絕邀約之後,朋友一直傳訊息、打電話非要你陪他一起吃飯、逛街,用各種情緒勒索、情緒性字眼或行為強迫你滿足他的需求,這就叫「自私」;照顧好自己跟自私是不同的概念,我們不能將其混為一談。
當你嘗試立界線時,我們都會下意識認為要很兇或是用強硬的態度跟別人劃清界線;但事實不是這樣,立界線的過程應是溫柔且堅定的,我們立界線的目的不是要傷害別人、對他人提出要求,是為了保護自己,建立健全的相處模式,讓每一段的關係都是有邊界、有安全感的狀態。
舒適的關係,來自明確的界線感。
過度付出
小時候你是否常聽到父母抱怨:「我都為你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都不懂我的用心良苦」,這種想法本身就已經越界了,如果你總是覺得做某件事情是應該的,做你覺得應該做的事情,或者去做別人希望你做的事情,那你可能沒有想過你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感到抑鬱、提不起勁,有時興致勃勃的去做一件事情,在達到目的後,內心卻有總有一股說不出的失落感。 而當你過度付出卻得不到期望的結果時,你就會內心感到委屈、傷心甚至是憤怒,等情緒消退後又再次陷入付出 →感到委屈→情緒爆發 →感到內疚→付出更多的惡性循環之中。
關係中的界線感
作者在書中提到Jack & 蓮盈相處的例子,當兩人因為爭吵時,Jack直接生氣地離開現場,讓現場的友人感到尷尬不已,但蓮盈卻說:「沒關係,這是他的情緒,讓他自己處理一下就好了,我們不用為他負責」。
書中的這段話什麼意思呢?舉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父母為了讓你考到好成績花費很多心力(幫你報名補習班、出錢買參考書、甚至幫你準備考古題複習等等),結果考試成績不理想,辛苦付出得不到回饋而感到憤怒,甚至對著你破口大罵,覺得是自己考太差讓父母生氣。
實際上父母主觀認定付出就必須得到回報,才會有這樣大的情緒反應,但考試的人是你,最終要面對結果的人是你自己,沒有人可以為你承擔這個責任,到頭來,我們該做的事情只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需對他人的情緒負責,當對方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又要我們負責時,這種互動就會變成「情緒勒索」,尤其是當我們沒有建立起明確的界限。
建立界線的三個步驟
1. 了解自己
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不想要什麼,當別人對你做這件事你的感受如何,這樣你才能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不失去自我,若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你就可能被他人的話語及價值觀所影響
2. 明確具體的後果
建立自己的界限後,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若有人嘗試越界,我們需要明確告知越界的後果,像是當家中長輩明知自己在上班,卻還是一直打電話聯絡,這時明確告知家中長輩這會造成困擾,如果長輩還是選擇在上班時段打過來的後果就是我不會接電話,也不會回覆訊息,前面提到的後果需具體且可實行,誇大不實的後果無法阻止他人的越界。
3. 持續溝通
立界線不是要疏遠對方;相反的,立界線是為了建立更好的關係,溫柔且堅定的溝通並關注對方需要的同時,也關注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語,也會主動為自己發聲。
結語
建立明確的界線,就像一棟被圍籬包圍的房子,你不會放任陌生人隨意穿過圍籬到達你家門口,更不會讓他們直接進入你的房屋內。
界線能夠建立自我認知,確保不會因他人的評價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或是懷疑自我價值。試想當你被人批評外表或穿著時,你會覺得受到冒犯,這是因為你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個糟糕的人;因此,當你遇到試圖貶低你的人時,明確的界線就能保護你免受他人的侵害。
有人會害怕樹立界線,深怕會在關係中受傷。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想要一段完整且安全的關係,那麼我們反而應該樹立界線。因為沒有界線的關係才是最恐怖的,也最容易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