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網前,先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魚
——六個招募策略,幫你用對人、少踩雷
「除非與你合作,否則我不會和你合作。」
我讀到這句話時,還不太明白它的含義,往下讀,才理解這是在談「合作前的篩選」。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重大決策一樣。
1. 買房之前,會先看屋,檢查屋況。
2. 結婚前,會先約會,理解對方。
3. 買車前,會先上網調查,試車。
一名不適任的員工,若在公司待了六個月,卻沒有帶來任何實質貢獻,不只浪費薪資,更可能拖慢團隊進度,甚至造成系統性損害。
Netflix 的《零規則》一書提到:「只有 A 級玩家才會吸引 A 級玩家」,人才密度是創造高效團隊的關鍵。
高水準團隊的前提,是從選才時就嚴格把關。
以下是書中提出的 6 個選才原則,也是我納入未來如果要創業的策略。
▎1.明確目標,才不會亂槍打鳥
因此,在雇用前,你要先列出自己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目前哪件事最讓你感到困擾?這些任務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能如何取代你現有的工作?
當標準明確,就不容易被表面特質吸引,而是更能聚焦在真正符合職位需求的人選上。
▎2.撒出大網,才能釣到好魚
想找到對的人,就不能怕花時間擴展人脈。
從大規模的方向,篩選出你要找的人,雖然找合適的人才會花上不少時間,但作者提出可以「撒魚網」的方式,絕對是最值得投資的事情。
1. 現有團隊:
問問你的團隊,是否有人推薦他們合作過的好人才。
2. 人力銀行:
主動刊登職缺資訊,讓潛在優質人才知道你在找人,而不是被動等待。
3. 可敬的公司:
有時候,你需要的人已經在別人公司。
與那些公司的人聊聊,問問他們最佩服的同事是誰,記下名字,主動出擊。
▎3.給他們發光的機會
作者說他會讓面試者「錄影」,只要漁網的孔夠大,就會有不適任的魚溜走,省去雙方不必要的時間。
作者提出五點,錄影時要說明的開放式問題:
1. 你為何對這份職缺有興趣?
2. 你對公司了解多少?
3. 你理想的工作環境是什麼樣子?
4. 你的優勢有哪些?
5. 你覺得自己五年後會在哪裡?
這些問題背後,要測的不是答案對不對,而是「這個人是否具備獨立思考與表達的能力」。
同時,也能快速篩選掉不夠用心、不願投入的候選人。
▎4. 用人格與特質做輔助判斷
一個高效團隊需要多元性人格互相彌補。
內向的人可能不擅長商務開發;外向的人可能更適合談判或行銷。
透過像 MBTI、DISC 等心理測驗,可以初步了解對方是否能融入團隊,補上現有不足的特質缺口。
這些測驗只能當作綜觀參考,不是錄取的唯一標準。
▎5. 雇用之前,先預演合作情境
開頭提到:「除非與你合作,否則我不會和你合作。」
根據不同的面試職務,採用不同的測試情境。
1. 給他們一項模擬合作情境的工作案。
2. 給予他們一定的費用。
3. 不給予太多指引方向。
例如,面試寫手,就請他們寫一篇文章。
你要觀察的重點是:
這個人是否能獨立思考?是否會自己做決策?你需要花多少時間協助他?未來合作會順還是會災難連連?
▎6.最後一關,你也要「推銷自己」
到了最後階段,對方已經展現實力,而你也差不多決定要錄取他了,這時候,不是讓他繼續推銷自己,而是你要開始推銷你的公司。
作者引用 Gary Vee 的話說得很好:
「前面你是聽對方說,最後是你說服對方留下來。」
理解他們重視什麼,然後明確告訴他們,加入你團隊後能獲得什麼樣的發展與價值。
▎總結:找對人,是節省時間最直接的方式
雇人,不只是填補人力,而是「買回你的時間」。
你想要把哪些任務移交出去,就該找能信任且能獨立處理的人選,這樣你才能專注在高產值的任務上。
1. 標準用於雇人。
2. 流程用於面試。
3. 合作用於承諾。
這樣的選才邏輯,能為你打造一支真正有戰力的團隊,也讓你從「自己做全部」的痛苦中解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