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著推他前進,先陪他走出看不見的路
🌫「我不知道怎麼辦。」
🔁「就算知道,也不覺得有用。」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隊友?
他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看起來像在想事情,卻久久沒動作;
會議中你問他的意見,他先是點頭,接著又說:「我再想一下。」
你試著給他方向、整理資訊,他好像聽進去了,卻又像沒聽見。
你看他明明有能力,卻像卡在一團霧裡。
你著急,他卻冷靜得讓人不安。
你甚至開始懷疑:
「他是不想動,還是真的不知道怎麼動?」
「是態度的問題?還是他真的卡住了?」

🚦改變不是直線,而是經過兩個「暗區」
其實他可能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剛好走進了「改變的前半段」——最容易卡關、卻最少人能陪伴的區段:
- 迷茫困惑(Confusion):看不清問題、搞不懂方向、什麼都模糊。
- 猶豫抗拒(Hesitation):開始有點懂了,但內心產生抗拒、懷疑、害怕改變。
這兩段,就像一條蜿蜒的山路,一邊是濃霧、一邊是暗坡。
你知道目的地在前方,但此刻根本看不到五公尺之外。
這時候如果有人在後面大喊「你快點走!」,不是加快腳步,而是更想縮回去。
所以,當你發現你的隊友「動不起來」,
別急著讓他前進,請先問自己一句:
「他是不是還沒找到走出迷霧的路?」
🧩在這個過程中,隊友最常掉進的,是「看起來有動,其實在迴避」
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進入了一種我們稱為——「技術型迴避」的狀態。
也就是說,他看起來在做事,但做的事,避開了真正的關鍵。
這種狀態有五種常見表現,我們用一個好記的詞來記它們:WAITS
每個字母都代表一種「假性行動」的姿態:
W – Withhold(沉默)|話卡在心裡,什麼都不說
他坐在那,開會時不提意見,被問就回「我沒特別想法」。
其實他不是沒想法,而是怕說錯、怕出包、怕惹麻煩。
有時候你甚至能從他的眼神裡看出:「他知道這件事不對勁,但不敢說出口。」
🧠 這不是沒能力,是沒安全感。
💡 你可以這樣說:「我知道現在講可能有點難,不用一次講完,我們可以一起釐清。」
A – Accuse(推責)|不是我不做,是外部在擋
他開始抱怨制度、上層、流程:「這怎麼做得起來?誰都卡住我們了。」
表面上是在描述現實,實際上是在找一個讓自己可以「不用動」的理由。
🧠 這不是推卸責任,是暫時失去了主動感。
💡 你可以這樣說:「制度真的有它的限制,但如果只看我們能做的1%,你會想從哪裡試試看?」
I – Indecision(不決)|一直準備,但不下決定
他收集了很多資料,做了很多會議紀錄,每次你問進度,他都說:「再等等,我還想確認一下。」
他不是懶惰,而是把「完美」當作唯一可接受的出發點。
🧠 這不是效率低,是對結果的焦慮感太高。
💡 你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先做出一個草稿版本,讓它60分開始,這樣你會比較安心嗎?」
T – Tweak(表象改)|換個包裝,問題本質沒動
他會跟你說:「我已經重做流程了,格式也改了。」
但你仔細一看,整個核心問題根本還沒處理。
🧠 這不是敷衍,是希望透過『改一點點』,獲得改變的感覺來安撫自己。
💡 你可以這樣說:「你這次的調整很用心,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什麼地方還沒碰到核心?」
S – Shift(轉移焦點)|講著講著就開始聊別的事
一開始在談改變流程,結果聊到其他部門的事;
明明在討論瓶頸,他卻轉到說「我們最近士氣也不太好」。
🧠 這不是不專心,是無法面對那個真正困難的點。
💡 你可以這樣說:「我覺得你聊到那些事情也有壓力,要不要先整理一下,我們可以慢慢拉回原來的問題來一起看。」
🌱 重點不是「逼他改」,而是「陪他敢看見」
很多時候,他不是沒能力改變,而是——
👉 還沒準備好承認自己迷路了,
👉 還沒有足夠安全感走出原本的方式。
你能做的,不是給他完美答案,
而是給他一個不怕錯、不怕亂、不怕被笑的起點。
你能說的,不是「你應該要怎樣」,
而是:「我陪你慢慢看、慢慢試。」
你能做的最大貢獻,不是推動他、催促他,
而是成為他在迷霧中那盞不催促、不放棄的燈。
🪞最後提醒:隊友,不只是別人,也可能是自己的「慣性模式」
你也可能曾經用沉默保護自己,
你也可能把錯都推給環境, 你也曾拖延過、逃避過、改了表象卻沒動本質。
所以,每次你在陪伴隊友時,
其實也是在練習陪伴那個面對改變時會害怕、會慢半拍、會逃避的自己。
願我們都能用理解的眼,照見別人,也照見自己;
用陪伴的心,不推、不逼、不批評,
讓改變不再是一個人的孤單戰鬥,而是一段可以互相同行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