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專業,不是背得多,而是轉得動、用得巧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時候
開會時你點頭如搗蒜,覺得主管說的你都有學過。
什麼是KPI、SMART原則、用戶旅程、回饋模型,你腦中都有影子,甚至能附和幾句。
但會後你打開筆電,面對自己的專案──
不知道該怎麼訂目標、寫流程、拆需求。 一個名詞都沒少,卻沒有一個幫得上忙。
你有點挫折,又有點自責:
「我不是早就學過了嗎?為什麼還是不會用?」
其實不是你學不會,而是你還沒「讓概念長在身上」。
那需要經過三個歷程,一層一層的沉澱與轉化—— 說得出、看得懂、用得上。

❶ 第一層|說得出:你記得名字,卻還沒內建用法
這一層,就像是你上完課、讀完書、抄完筆記。
你會說「要以終為始」、「要先釐清問題」、「要站在使用者角度」。 你知道這些詞代表什麼,也知道場合該怎麼說。
但實際一做,你還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處理,
明明說的是「用戶思維」,做的卻是「我要快點交差」。
📌 你說得出來,是因為你記得;但你還沒轉成自己的反應。
🎯 比喻一下:
這像是你背得出食譜裡的每道步驟,卻還沒真的下廚做過一道菜。
❷ 第二層|看得懂:你開始抓得出問題的樣子了
到了這一層,你的腦中開始出現「結構感」。
你不只知道回饋要有技巧,你能分辨這次溝通卡關,是因為語氣問題,還是彼此預期不同。
你能拆解狀況,不會再一口氣說「這專案很亂」,
而是知道亂在哪裡──是角色不清?還是資訊漏傳?還是節奏不一致?
📌 你開始懂得辨識、比對、連結。知識變成了你解讀現實的放大鏡。
🎯 比喻一下:
你不再只是記住「這是山、那是河」,而是走在路上時,能看得懂地形、分辨方向。
這一層的懂,不靠背,而是靠看見與感覺。
❸ 第三層|用得上:你在真實情境裡,做出靈活選擇
這一層,才是真正的「內化」。
你不只是用語言在操作概念,
你用行動、判斷與選擇,讓概念為你服務。
你面對一個模糊的提案需求,知道不能急著產出,
而是先釐清角色、拆目標、排優先順序。 你遇到同事反應過度,直覺不是回嗆,而是判斷對方的焦慮來源,再選擇回應方式。
📌 這時候的你,不只是在「做事」,而是在用概念導航。
🎯 比喻一下:
這像是你不再查「今天煮什麼」,而是打開冰箱、看到食材,自然組出一道順手又好吃的菜。
這,就是所謂的「用得上」。
✅ 小整理:三層概念長什麼樣子?

結語|專業,不是記得多,而是轉得動、用得巧
「說得出」,是你開始學會的時候;
「看得懂」,是你開始內化的過程;
「用得上」,是你真正走進成熟專業的起點。
真正的專業,不只是你背得出幾個框架,
而是你能用這些概念──穿越混亂、做出選擇、創造價值。
因為:
專業,就是你擁有很多個「說得出、看得懂、用得上」的概念。
而每一個概念,都不是背會的,而是走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