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忘東忘西、丟三落四,我要怎麼教小孩?
「你的作業又沒帶回來!」
「水壺又忘在學校了!」
「外套呢?是不是又丟在安親班了?」
你是否每天都在提醒孩子記得帶這個、記得帶那個,卻還是常常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或者得親自跑一趟幫孩子送東西?
看著孩子兩手一攤說「我忘了嘛!」,或是根本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事,你可能感到又氣又無奈,甚至忍不住責備:「你怎麼這麼迷糊!」「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這樣的提醒與尋找失物,是否也常在你的家庭中上演?
孩子忘東忘西、丟三落四,不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影響學習、浪費時間尋找、需要重買物品),也可能讓孩子養成依賴、不負責任的習慣,更讓家長感到心累與挫折。
「我每天都要幫他檢查書包,不然一定漏東漏西。」
「老師都打電話來抱怨,說他常常沒帶課本作業。」
面對孩子「健忘」的行為,我們該如何引導,才能幫助他學習自我管理、建立責任感,並提升生活自理的能力呢?
▌孩子「為了什麼」總是忘東忘西?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忘記」背後可能的「目的」(為了什麼),而不只是歸咎於「他就是迷糊」。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對症下藥,找到適合的引導策略。
⚠️ 缺乏整理與規劃的能力
孩子可能還沒學會如何有效地整理書包、規劃需要攜帶的物品,或者不知道如何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檢查流程。他不是故意忘記,而是「不知道怎麼記得」。
⚠️ 注意力易分散,或當下「心不在焉」
在收拾書包、離開座位或轉換環境時,孩子的注意力可能被更有趣的事物吸引,或者正在想其他事情,導致「心不在焉」,忽略了該帶的物品。
⚠️ 尚未建立「這是我的責任」的歸屬感
孩子可能潛意識裡認為「提醒我帶東西」是爸媽的責任,「東西不見了爸媽會處理」,尚未將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記住該做的事,內化為「自己的」責任。
⚠️ 無意識地「逃避」攜帶或使用該物品
有時候,「忘記」可能是一種潛意識的逃避。例如:不想寫的作業、不想穿的厚外套、不想帶去學校的某樣東西,就「剛好」被忘記了。
⚠️ 過度依賴提醒,或想藉此獲得關注
如果大人總是鉅細靡遺地提醒、幫忙檢查、甚至親自收拾,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練習記得的機會,養成了依賴的習慣。有時,「忘記」也能確保獲得大人的再次關注(即使是提醒或幫忙)。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建立「固定流程」與「視覺提示」
將「整理書包」、「檢查攜帶物品」變成每天固定時間(例如:睡前)、固定地點執行的「例行公事」。製作一張簡單的「每日攜帶物品清單」(可以用畫的或文字),貼在門口或書包旁,讓孩子可以「按表操課」,減少遺漏。
✅ 劃清責任,不過度提醒或代勞
這是最關鍵也最需要家長「忍住」的一步。在教導孩子方法、建立流程後,逐步減少口頭提醒的次數,將「記得帶東西」的責任慢慢交還給孩子。不要在他出門前急著幫他檢查或塞東西,相信他(也允許他)從經驗中學習。
✅ 善用「自然/邏輯後果」,而非責罵
當孩子真的忘記帶東西時,避免過度的責罵或立刻幫他送到學校。讓他體驗自然的後果(例如:沒帶作業要在學校被老師要求補交、沒帶水壺會口渴、沒帶外套會冷),或者承擔邏輯的後果(例如:弄丟文具需要用自己的零用錢買、忘記帶的物品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從後果中學習,比聽道理更有效。
✅ 化整為零,教導「整理與歸位」技巧
具體地教導孩子整理書包、書桌、衣物的方法。例如:課本作業考卷如何分類、物品使用完畢要放回固定位置(物歸原處)。將複雜的整理工作拆解成小步驟,讓他更容易上手。
✅ 鼓勵與肯定「記得」的努力
當孩子記得自己整理書包、帶齊物品時,要給予具體的鼓勵與肯定。「我發現你今天都有記得把東西放回原位耶,很棒!」、「你今天自己檢查書包,都帶齊了,表示你越來越負責囉!」強化他的正向行為與責任感。
▌從提醒到放手,陪孩子長出整理與負責的能力
孩子忘東忘西,很多時候是能力或習慣尚未養成,而非故意搗蛋。
教養的重點,不在於不斷地提醒或責備,而在於引導孩子建立方法、劃清責任,並讓他從經驗(甚至是小小的失誤)中學習。
溫和地放手,給予孩子練習負責的機會,雖然過程中可能需要忍受一些不便,但這是培養他獨立自主、自我管理能力的必經之路。
陪伴孩子,從依賴提醒,到逐步學會為自己的物品與生活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