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每天工作忙到爆,但說不清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你其實早就發現問題在哪,但一來不敢說、二來說了也沒用,只能悶著頭自己扛。
很多人以為自己只是「不夠堅強」、「抗壓性差」,但真相是這些委屈的背後,根本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組織設計出了問題。
1️⃣ 沒有明確職責分工,導致每個人都在擦屁股
在一些公司裡,「職務內容」只是參考用,實際上就是誰手邊沒事,就去補漏洞。
新案子沒人接?你做。
別人做錯?你補。
主管一句「你比較熟啦」,就把工作塞給你。
表面上是信任,實際上是分工不清。
2️⃣ 「只有你會」不是誇獎,是風險
有些老闆很愛說:「這個只有你做得來!」聽起來像稱讚,但仔細想想,為什麼只有你能做?其他人為什麼不懂?
長期下來,你變成什麼都做的萬用工具人,但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有多累、甚至不知道你到底做了多少。真正被看見的,反而是那種只做單一任務但會包裝的人。
3️⃣ 每件事都要你拍板,卻從來不給你決策權
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情況?明明沒有主管職稱,卻什麼事都要你決定、要你背鍋。
協作混亂、文件不清、流程瑕疵,最後都會變成你的責任。
這其實不是你能力不夠,而是組織沒有給你對等的權責與資源。
4️⃣ 「發揮空間很大」只是話術,實際上是沒有制度
很多人會說:「我們團隊很自由,發揮空間很大。」但實際狀況常常是什麼都沒規劃、什麼都要自己摸索、連 KPI 都模糊不清也根本沒 SOP 。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什麼都要扛,而是你有明確的角色,能在明確框架內創造價值。
5️⃣ 那些委屈,其實是組織設計的副作用
當你長期處在這樣的職場環境,就算你再能幹,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太玻璃心?」
但其實,這不是你不夠好,而是整個架構本身就不合理。
你不是在一個支援你成長的系統裡,而是被拉去補所有漏洞的救火隊。
6️⃣ 如果你是老闆 vs 如果你是員工:兩種角色的行動指南
如果你是老闆:組織優化從現在開始
當你發現團隊中有許多無聲的抱怨、效率低落,甚至員工離職潮,別急著責怪員工「抗壓性差」。
你該問的是:
- 是否每個人的工作範圍有明確劃分?
- 是否提供了足夠的資源與決策支持?
- 是否建立了定期回饋與溝通機制?
行動建議:
- 舉辦內部小型回饋會議,讓員工匿名反映問題
- 建立工作內容對應的 KPI 制度,讓努力看得見
- 簡化不必要的報告與流程,減少「假忙碌」現象
如果你是員工:職場委屈,不該默默吞下
當你覺得委屈、懷疑自己的價值、開始懷疑人生,不代表你軟弱。
這是你感知到「職場設計不合理」的能力在發揮。
但別急著辭職,先讓自己重新站穩。
行動建議:
- 先釐清問題:是任務模糊?責任不明?還是被過度要求?先寫下來,分辨情緒 vs. 事實
- 設立界線與溝通:試著開口與主管對話,表達目前的困難與合理建議
- 累積可轉職的籌碼:如果嘗試溝通無效,那你需要為自己準備「下一步」的行動計劃,而不是被困在負面循環裡
真正有制度的組織,會讓你感到「安全」而不是「被期待撐住一切」。
職場不該是一場壓力測驗,而是幫助彼此變得更好的地方。
我是 R,持續分享行銷觀點、職場洞察與人生思考,追蹤我,一起探索更多元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