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我們都是不完全的大人》EP01-他只是慢了一點,我卻全崩潰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本篇後續收錄於「恆星計畫」內,現含有50+專題文章(女權議題、感情詐騙、交友軟體愛情等,文章列表連結點我)。




本篇來自一位父親,育兒路上的自我覺察


「快一點收好,不然我真的生氣了。」

我聽見自己說出這句話的聲音,是帶著壓抑怒氣的、平穩卻帶刺的。

他頭也不抬,繼續慢慢把玩具車一台一台排回收納盒。

我看著他那副「不急不徐」的模樣,心裡的火氣像水滾一樣從胃底升上來。

「我說了快一點,你到底有沒有聽見!」


我吼了出來。聲音比我想像中大,語氣比我想像中狠。

他手一抖,玩具掉地,眼眶瞬間泛紅,像嚇到了一樣。


他抬起頭,看了我一眼。

然後,用非常小的聲音說:「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那一瞬間,我整個人像被什麼攔腰切斷。不是因為他的話有多委屈,而是因為我太熟悉那種眼神了。那是我小時候最常出現的表情。被罵到不敢哭,還要裝乖地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

raw-image

我以為我逃離了那個家庭,結果只是複製了它。

(擷取自我已故的父親與我的某次對話)








【內在裂縫的前哨】

他只是慢了一點,我卻像是被人推進什麼深井裡。不是因為他做錯什麼,而是他讓我看見——我一直在逃的那一部分自己。


我從小被訓練成一個要「快一點、好一點、別惹事」的大人,所以當我看見一個可以慢條斯理、漫不經心的小孩,我崩潰了。不是因為他違規,而是因為他自由。而我,從來沒被允許那樣活著。


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教育孩子」,其實不過是在「懲罰過去的自己」。我不是在教他怎麼收玩具,我是在用規矩遮蓋一種巨大的恐懼——「我控制不了他,那我就不配當父母了」。但這種恐懼,我以前從來不敢承認。因為承認自己失控,比承認孩子不聽話還難。

也許你也跟我一樣,

以為自己在堅持原則,其實只是在找回被奪走的安全感。

以為自己有教養問題,其實你在打仗——跟自己。


那場仗怎麼打?怎麼停?又怎麼不讓孩子替我們受傷?


這篇下半段,我會講清楚三件事:

  1. 為什麼我們最崩潰的點,其實跟孩子無關,而是「無效感」作祟
  2. 控制慾底下藏著什麼樣的「無聲的自我厭惡」
  3. 真正高段位的教養,不是讓孩子乖,而是讓我們自己先鬆

因為你想當一個不重演的人,那你得先知道,自己是怎麼一路被養成的。


以下為付費限定,如果你有興趣,關於「思語室6種計畫」閱讀選購指南連結點我


控制慾背後的失控焦慮

我們以為「控制慾」是天性,甚至會說自己是完美主義、有潔癖、比較急。但其實那背後,藏的是一種更根本的東西:對失控的極度恐懼。


那天,我為什麼會氣到失控?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3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恆星🪐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語室
584會員
789內容數
全網累積超過20萬人追蹤、破億次觀看,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的共鳴與思考。從軍旅生涯到全職創作,我書寫職場、愛情、人心,每一篇文章,都是對現實的觀察與體悟。如果你也在尋找深度內容,文章訂閱制已開放,更多長文與解析,寫給願意思考的你。尊重創作,嚴禁未註明出處之轉載。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但越是不逼小孩,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會更嚴苛。我自己很有感觸。 家裡人對自己沒什麼要求,反倒是自己快把自己期望放得很高,好像不做點什麼就會對不起他們一樣,這樣其實給自己壓力很大。 別人是父母給孩子壓力,我們這樣子是自己為難自己。 明明父母也是希望孩子開心,卻不停的想往上爬,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寬恕,而感到愧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原本的我,是一個急性子的人,在職場上總是被稱為「快手」,但成為了母親之後,我意識到孩子的成長沒辦法按照我們所預期的進度,於是我學會了耐心等待,而這個過程並不是空等,還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並且因應孩子的個性而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溝通方式。 我所理解的教養,其實不是站在父母權威的角度,而是以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期望孩子百分之百都照我們的想法去執行;因此,我們需要設立自己的大原則,並在其他方面抓大放小。這樣不僅是給予孩子寬恕,也是對自己的寬恕。
Thumbnail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期望孩子百分之百都照我們的想法去執行;因此,我們需要設立自己的大原則,並在其他方面抓大放小。這樣不僅是給予孩子寬恕,也是對自己的寬恕。
Thumbnail
(剛剛看到,有人轉PO洪蘭寫的「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事兒」,趕快丟出我的壓文) . 身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爸媽,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整個情緒是亢奮的,一直想要孩子規劃什麼課程,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時間拉長之後,回首親子教養這條來時路,自己盤點一些「家長要做與不做的事情」。先說說「不要做的事情」。
Thumbnail
(剛剛看到,有人轉PO洪蘭寫的「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事兒」,趕快丟出我的壓文) . 身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爸媽,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整個情緒是亢奮的,一直想要孩子規劃什麼課程,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時間拉長之後,回首親子教養這條來時路,自己盤點一些「家長要做與不做的事情」。先說說「不要做的事情」。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時常聽到許多家長都會抱怨小孩講一次兩次都無法改進缺點,甚至設定第三次講不聽就會直接打下去的規定,每次聽在我耳裡都為孩子感到心疼,忍不住告訴這些家長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願意做,可能是沒有「能力」做到,或是還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去持續執行,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打罵,而是去找出孩子做不到的原因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Thumbnail
我們絕對不會要父母「不教」,愈小的孩子、愈需要父母的身教與引導,因此我們要著力的,不是教不教,而是「怎麼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