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聲明
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
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本篇後續收錄於「恆星計畫」內,現含有50+專題文章(女權議題、感情詐騙、交友軟體愛情等,文章列表連結點我)。
本篇來自一位父親,育兒路上的自我覺察
「快一點收好,不然我真的生氣了。」
我聽見自己說出這句話的聲音,是帶著壓抑怒氣的、平穩卻帶刺的。
他頭也不抬,繼續慢慢把玩具車一台一台排回收納盒。
我看著他那副「不急不徐」的模樣,心裡的火氣像水滾一樣從胃底升上來。
「我說了快一點,你到底有沒有聽見!」
我吼了出來。聲音比我想像中大,語氣比我想像中狠。
他手一抖,玩具掉地,眼眶瞬間泛紅,像嚇到了一樣。
他抬起頭,看了我一眼。
然後,用非常小的聲音說:「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那一瞬間,我整個人像被什麼攔腰切斷。不是因為他的話有多委屈,而是因為我太熟悉那種眼神了。那是我小時候最常出現的表情。被罵到不敢哭,還要裝乖地說:「沒關係,我自己來就好。」

我以為我逃離了那個家庭,結果只是複製了它。
(擷取自我已故的父親與我的某次對話)
【內在裂縫的前哨】
他只是慢了一點,我卻像是被人推進什麼深井裡。不是因為他做錯什麼,而是他讓我看見——我一直在逃的那一部分自己。
我從小被訓練成一個要「快一點、好一點、別惹事」的大人,所以當我看見一個可以慢條斯理、漫不經心的小孩,我崩潰了。不是因為他違規,而是因為他自由。而我,從來沒被允許那樣活著。
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教育孩子」,其實不過是在「懲罰過去的自己」。我不是在教他怎麼收玩具,我是在用規矩遮蓋一種巨大的恐懼——「我控制不了他,那我就不配當父母了」。但這種恐懼,我以前從來不敢承認。因為承認自己失控,比承認孩子不聽話還難。
—
也許你也跟我一樣,
以為自己在堅持原則,其實只是在找回被奪走的安全感。
以為自己有教養問題,其實你在打仗——跟自己。
那場仗怎麼打?怎麼停?又怎麼不讓孩子替我們受傷?
這篇下半段,我會講清楚三件事:
- 為什麼我們最崩潰的點,其實跟孩子無關,而是「無效感」作祟
- 控制慾底下藏著什麼樣的「無聲的自我厭惡」
- 真正高段位的教養,不是讓孩子乖,而是讓我們自己先鬆
因為你想當一個不重演的人,那你得先知道,自己是怎麼一路被養成的。
以下為付費限定,如果你有興趣,關於「思語室6種計畫」閱讀選購指南連結點我。
控制慾背後的失控焦慮
我們以為「控制慾」是天性,甚至會說自己是完美主義、有潔癖、比較急。但其實那背後,藏的是一種更根本的東西:對失控的極度恐懼。
那天,我為什麼會氣到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