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的變革之路:從媒體先驅到社會教育樞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前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台灣快速變遷的社會文化圖景中,《親子天下》(Parenting天下)不僅僅是一個媒體品牌,更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與文化現象。自2008年創刊以來,其長達十六年的發展軌跡 1,恰好與台灣社會在家庭觀念、教育體制、科技應用及媒體生態上的劇烈變革同步。這使得《親子天下》成為觀察與理解這些變遷如何交織影響家庭、學校與下一代成長的絕佳透鏡。
從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學術視角切入,探討《親子天下》尤具深意。社會教育強調關注社會變遷、促進公民素養、回應社會議題,並透過非正規與非正式學習途徑,提升個體與社群的能力;終身學習則著重個人在生命全程中,為適應社會變遷與達成自我實現所進行的持續學習活動。《親子天下》以家長和教師為核心服務對象,提供教養知識、教育趨勢分析、學習方法交流及情感支持社群,使其在家庭內的非正式學習,以及教師社群的非正規專業發展中,扮演了關鍵的樞紐角色。它不僅傳遞資訊,更試圖塑造觀念、引導實踐,進而影響社會的教育文化。
近期,《親子天下》宣布於2024年底停止發行紙本雜誌,全面轉向數位訂閱服務 1,此一重大轉折點,不僅標誌著傳統媒體在數位時代下的結構性轉變,更凸顯了對其過去發展路徑、當前營運模式及其未來影響力進行深度學術檢視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此舉不僅是商業策略的調整,亦反映了其對目標受眾(特別是數位原生世代父母)媒體消費習慣變遷的回應,及其在變動環境中持續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企圖。研究目的與核心問題
本研究旨在對《親子天下》進行全面性、多維度的學術分析,深入探討其自創立以來的歷史演變、當前營運模式、社會影響力,以及未來發展前景。期望透過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的理論框架,剖析其在台灣社會脈絡中的角色、價值與侷限。
為達此目的,本研究將聚焦於以下核心問題:
- 《親子天下》的創立背景為何?其創辦人何琦瑜的核心理念與創辦初衷是什麼?
- 《親子天下》的發展歷程呈現哪些重要里程碑與轉變?其內容主題與風格如何演變?在不同社會階段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 《親子天下》目前的營運模式、主要產品線與服務項目為何?其目標受眾輪廓為何?
- 《親子天下》當前的內容策略與編輯方針為何?在數位媒體環境下的經營現況與挑戰為何?
- 《親子天下》在台灣親子、教育媒體領域的市場定位、影響力及獨特性為何?其主要競爭者有哪些?
- 台灣的社會變遷、教育政策演進、科技發展等宏觀因素,如何影響《親子天下》的過去發展與現在樣貌?
- 親子關係、教育模式、媒體消費習慣等面向的未來趨勢為何?這些趨勢可能為《親子天下》帶來哪些機會與挑戰?
- 從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學術視角,應如何評估《親子天下》的社會價值、貢獻與限制?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影響力為何?
研究範疇與方法
本研究範疇涵蓋《親子天下》自其概念醞釀期(如何琦瑜於2006年開始投入童書出版 5)至其宣布停止紙本發行、全面轉型數位訂閱制(親子天下Premium)的當下 1。研究內容將依循前述核心問題,全面檢視其創辦理念、歷史發展、營運策略、內容產製、市場定位、外部環境互動、未來趨勢應對,以及社會教育意涵。
研究方法主要採質性分析,以使用者提供的研究素材(包含新聞報導、創辦人專訪、官方網站資訊、產品服務介紹、市場分析報告等)作為主要文本。透過內容分析、論述分析等方法,萃取關鍵資訊,並參照社會教育、終身學習、媒體研究、組織變革等相關理論視角,進行深度詮釋與批判性評估,旨在建構一個關於《親子天下》變革歷程與社會意涵的整體性理解。
報告結構概覽
本報告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奠基與開創」,追溯《親子天下》的創辦背景、理念與早期發展軌跡。第二部「轉型與擴張」,聚焦其如何應對數位浪潮,進行平台建置、內容革新與社群經營,並深入探討其核心的3C(內容、社群、商務)生態圈模式。第三部「定位與影響」,分析《親子天下》在市場中的定位、競爭格局與獨特性,並探討宏觀社會因素如何與其發展產生交互影響。第四部「前瞻與評析」,展望未來趨勢,評估其面臨的機會與挑戰,並從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的視角,對其價值、貢獻與侷限進行總結性評估。
第一部:奠基與開創
第一章:時代的呼喚與母親的初心
創辦背景:社會、教育與媒體脈絡
《親子天下》的誕生,並非發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年代。2006年至2008年間的台灣社會,正醞釀著一股對教育體制的焦慮感。雖然具體細節未在資料中詳述,但從創辦人何琦瑜屢次提及自身作為母親的感受與改變教育的初衷 10,可以推斷當時的家長普遍對於既有的教育方式、升學壓力或資訊透明度感到不滿或不安。同時,數位媒體的浪潮初現,傳統媒體的影響力開始受到挑戰,親子與教育相關的媒體市場或許存在著未能滿足家長深度需求的缺口。
更嚴峻的是,《親子天下》雜誌於2008年8月正式創刊 1,恰逢全球金融風暴席捲之際。在經濟蕭條、前景不明的氛圍下,創辦一本全新的紙本雜誌,尤其是在普遍被認為前景黯淡的媒體產業,無疑是一個逆勢而為、充滿風險的決定 8。許多人不看好,甚至認為這是「不合時宜且愚昧的提案」 8。這種在逆境中誕生的背景,或許從一開始就為《親子天下》注入了不同的基因。
創辦人何琦瑜:理念與驅動力
《親子天下》的核心靈魂,無疑是其創辦人兼執行長何琦瑜。擁有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及美國電訊傳播碩士的學術背景 10,何琦瑜的職業生涯經歷了一次關鍵轉型。她曾是財經記者 10,卻在2006年,為了家中兩個年幼的孩子,毅然投入天下雜誌集團的童書出版領域,擔任童書編輯 5。這次轉變,不僅是職涯的選擇,更是個人生命經驗的深刻投射。
何琦瑜創辦《親子天下》的驅動力,並非來自商業機會的算計,而是源於一位母親「真心想改變台灣的教育」的迫切需求 10。她感受到社會上對於教育有太多的「不同意和不滿意」,但她不願僅止於抱怨或揭弊,而是希望透過媒體的力量,提供讓人「看得懂的」資訊 10,凝聚關心教育的人,共同尋求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她曾言,創辦時想的不是要做一本怎樣的雜誌,而是如何回應「一個媽媽的需要」 8。這種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的同理心,以及她自述內向、善於觀察的性格特質 14,可能深刻形塑了《親子天下》溫暖、務實且貼近讀者需求的內容風格與品牌調性。在創辦雜誌前,何琦瑜已在童書編輯領域獲得肯定,如獲選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最具創意編輯」、誠品《好讀》「年度最受注目童書編輯」 9,顯示其在內容策劃與市場洞察上已具備相當的專業基礎與前瞻視野。
《親子天下》的誕生:核心理念與初期定位
2008年8月,《親子天下》以雙月刊形式正式問世 1。創刊號即探討「宅小孩」世代的形成等問題 1,顯示其從初期便敏銳地捕捉並回應當下的社會現象與教育議題。其核心理念清晰地定位于「為家長、教師設計的教育教養生活指南」 11,服務對象鎖定家有6至15歲孩子的父母,以及中小學教育工作者 16。最終目標是「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 16,不僅是學業上的成功,更包含發展正向性格、培養面對未來挑戰的恆久能力,以及經營幸福人生的能力 9。
然而,更具深遠影響的是其初期的策略定位。何琦瑜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想做一本雜誌 13。她為《親子天下》設定了三大核心定位:「知識後援的系統、方法的交流平台、情感的分享社群」 13。這意味著《親子天下》旨在成為一個多功能的樞紐,不僅提供資訊(知識後援),也促進實用策略的分享(方法交流),更要建立一個讓父母與教育工作者能彼此支持、獲得歸屬感的社群(情感分享)。這個將自身定義為「媒體、品牌和平台」 13 的廣闊視野,而非單純的出版機構,為其後續的多元化發展和數位轉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使其發展路徑不會受限於「一本雜誌為始,一本雜誌為終」的傳統模式 13。
初期挑戰與應對
草創初期,《親子天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是全球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壓力與市場不確定性 8。其次,作為一個新興媒體,如何在既有的市場格局中建立品牌知名度、吸引目標讀者,並獲得其信任,是一大考驗。此外,如何在堅持創辦人「改變教育」的社會使命與確保商業營運的可持續性之間取得平衡,也是經營上必須不斷權衡的課題。面對這些挑戰,《親子天下》選擇緊扣核心理念,專注於提供高品質、具同理心且實用的內容,逐步累積讀者口碑與社群基礎。
創辦背景的深層意涵:逆境作為創新的催化劑
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創辦一本紙本雜誌 8,尤其是在媒體產業普遍面臨困境的時刻 8,此舉顯得極不尋常。然而,這種逆境可能反而成為了《親子天下》日後展現韌性與創新能力的催化劑。首先,嚴峻的外部環境可能迫使其從一開始就採取更為精簡、高效的營運模式。其次,單純依賴傳統廣告或發行收入的模式在當時看來風險極高,這或許強化了其以強烈的使命感(改變教育、回應母親需求 10)而非純粹商業訴求來凝聚讀者的策略。更重要的是,這種壓力可能促使創辦團隊從一開始就擁抱更為廣闊的「系統、平台、社群」願景 13,因為傳統的雜誌模式在當時的環境下顯得不夠穩固。這種早期的策略選擇,無形中將適應性與對核心用戶需求的關注,深植於組織的基因之中,為其後續的多元化發展和成功轉型埋下了伏筆。
第二章:從紙本到多元:早期的發展軌跡
內容探索與風格確立
創刊初期,《親子天下》便致力於提供家長與教師「看得懂的資訊」 10,強調內容的實用性與親和力 11。其內容聚焦於「學習與教育」及「家庭與生活」兩大區塊 16,積極回應當時社會關注的議題。例如,創刊號探討「宅小孩」現象 15,隨後亦推出關於品格力 8、英語力 8、寫作力 8 等主題的專刊或報導,直接回應家長在教育上的具體焦慮與需求 10。
除了應對當下議題,《親子天下》的內容也展現出前瞻性,強調學業成就並非成功的唯一指標。其內容很早就開始關注恆毅力、熱情、自我覺察、自制力等「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認為這些能力才是促使孩子自我超越、經營幸福人生的根本 18。這種重視全人發展、超越傳統學科框架的內容取向,逐漸確立了《親子天下》在教育教養領域的獨特風格與價值定位。
拓展出版版圖:童書與教育專書
雜誌的創辦與童書出版業務的發展幾乎是齊頭並進。何琦瑜自2006年起便負責天下雜誌的童書出版 5,這為《親子天下》品牌延伸至書籍出版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出版品涵蓋範圍廣泛,從適合不同年齡層的繪本、童書、青少年讀物,到為父母和學校提供更系統化、更深入探討的教育教養類專書 11。
《親子天下》特別重視閱讀的推廣,長期倡導家庭共讀、晨讀十分鐘等活動,並關注閱讀策略和學習脈絡的介紹 11。其在台灣首創並引領了「橋樑書」(Bridge Books)的發展 5,旨在幫助低年級學童從圖畫書過渡到獨立閱讀文字書,彌補了市場上的缺口。其出版的書籍系列,如結合歷史知識與冒險故事的《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系列 22,以及與專業歷史團隊合作、以關鍵人物或事件切入的《故事臺灣史》系列 23,都體現了其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結合,致力於讓閱讀成為孩子終身習慣與能力的目標 11。
關鍵里程碑(2008-2014)...
mor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ImSyhsjB5cqGUjHwZp4Clnu_5ENsSRLq/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