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史話(一)、拼音史話(二)介紹完拼音系統的重要性與發展歷史後,這章就要從幾個比較常見的議題來比較不同漢字拼音系統的差異。
注意:以下內容可能會涉及一些語言學術語,因為版面關係我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前往【用語言學學語言】的系列文章閱讀。
塞音區別:清與濁?送氣不送氣?
首先是聲母,以下是唇音、舌尖音與舌根音的聲母比較:

拼音系統比較:聲母(一)
語音學上,華語是送氣不送氣對立,「ㄅㄉㄍ」是不送氣清塞音,國際音標是「[p]、[t]、[k]」;「ㄆㄊㄎ」則是送氣清塞音,國際音標是「[ph]、[th]、[kh]」。英語的差異則是清濁對立,其中「p、t、k」是清音,發音時聲帶不振動;而「b、d、g」(國際音標即[b]、[d]、[g])是濁音,發音時聲帶振動。
由於華語母語者缺乏清濁對立的塞音,在發音或感知上,往往會將英語的清濁對立與送氣、不送氣混淆,會覺得「p、t、k」是送氣(然而spy、style、sky就是明顯例外)而「b、d、g」就是不送氣。基於這個感知,當初在設計拼音符號時,就產生像表格黃底的拼音系統,而且這類系統也有利於打字輸入時的一字一音原則。
當然,這類系統也有缺點,如果遇到臺語這種有「清不送氣─清送氣─濁」的塞音對立,就無法用「p、t、k」與「b、d、g」兩組字母完整標示。因此,另一類拼音用「ʻ」或「h」表示送氣,更符合語音分類原則。其中「h」的方便性又更好一些,因為「ʻ」很難打字輸入,往往會被遺忘。例如臺灣部分地名原用威妥瑪拼音標記送氣的「ʻ」,大多已經消失,就出現「臺東」的聲母明明一個送氣一個不送氣、但拼音卻拼成「Taitung」的奇怪現象。
太多音了,該怎麼解決?
由於華語的聲母遠比拉丁字母的輔音還要多,單靠基本的26個字母並不能全部表達。這時候就可以利用「互補分布」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看剩下的華語聲母:

拼音系統比較:聲母(二)
現代華語有兩組新的聲母:一組是「舌面音(ㄐㄑㄒ)」,源自古漢語舌根音、舌尖前音,它們與「ㄧ[-i-]」結合後,發音部位向舌面中央靠攏,形成顎化音。因為與「ㄧ[-i-]」結合會產生顎化,所以現代華語剩下的舌根音(ㄍㄎㄏ)、舌尖前音(ㄗㄘㄙ)都已經不能與「ㄧ[-i-]」結合;而顎化的舌面音「ㄐㄑㄒ」則是只能與「ㄧ[-i-]」結合(包含ㄩ[-y],古代可能從[-iu]發展而來)。
另一組則是「捲舌音(ㄓㄔㄕㄖ)」,是由古漢語的舌面音與「ㄧ[-i-]」結合後,發音部位異化,形成捲舌,並吸收「ㄧ[-i-]」、使其消失,所以現代華語的「ㄓㄔㄕㄖ」也不能與與「ㄧ[-i-]」結合結合。
這種「語音A在某些環境P能出現,語音B則完全不能出現,必須要在與P完全相反的環境P'才能出現」的情況,我們稱之為互補分布。以下為簡單整理:
能出現在[-i-]、[-y-]前面:ㄐㄑㄒ
不能出現在[-i-]、[-y-]前面:ㄍㄎㄏ/ㄓㄔㄕㄖ/ㄗㄘㄙ
基於互補分布,我們可設計語音環境「-i」,能夠出現在「-i」前面的,就是舌面音「ㄐㄑㄒ」;而不能出現在「-i」前面的,則是其他三組語音。回到表格,會發現不同拼音系統將舌面音與不同與音合併:威妥瑪拼音將舌面音與捲舌音合併;郵政式拼音選擇將舌根音與舌面音合併;臺語的白話字和羅馬字則是將舌尖前音與舌面音合併。
其中漢語拼音比較特別,為了讓學習者不用判斷環境才能決定怎麼發音,制定者選擇加入「j、q、x」三個符號來表示舌面音,原本的「z、c、s」則專注用來標示舌尖前音,再以「h」表示為捲舌,形成「zh、ch、sh」的捲舌音。
「q、x」在英語發音與所標示的華語語音大相逕庭,往往被反對者嫌棄。不過,創制者的選擇也有其合理性:首先,[q]在國際音標屬於小舌塞音,發音方式類似「ㄍ[k]」,但發音位置稍微靠後,用「q」來標示「ㄑ」,其原理有點類似郵政式拼音的「ki」。至於「x」,其實就是華語「ㄏ」的國際音標,而「ㄏ」加上「ㄧ」變成「ㄒㄧ xi」,剛好也符合歷史演變規律。由於漢語拼音的設計,是儘量讓不同的符號標示不同的音,所以在剩下的字母中,只能找到這兩個勉強有點關聯的語音來標示。不過,如果遇到南島語言這類真的有小舌音[q]的語言,那麼漢語拼音的邏輯可能就派不上用場了。
韻母的差異
接著我們來看看華語的韻母系統與拼音差異:
關於標音差異,我在表格中都以不同顏色呈現。大致上問題集中在(1)「介音(居中的ㄧㄨㄩ)」、「空韻」是否應該有兩套系統、(2)「ㄩ」、「ㄜㄝ」、「ㄦ」的不同拼法兩個方面,以及(3)「ㄠ」、「ㄨㄟ」、「ㄨㄣ」、「ㄥ」的發音標示差異。
這邊礙於篇幅就不一一比較,就簡單總結幾個差異成因:第一個是因為華語的韻母複雜度超過拉丁字母的數量,因此只能以附加符號或用一個以上的符號來表示。前者容易導致附加符號脫落,例如中信兄弟的投手「盧孟揚」與「呂彥青」,兩人在中職英語官網上的拼音都是「lu」(實際上呂的漢語拼音應該是「lü」);而後一個方法則是違反一符號一發音的經濟原則,增加拼音複雜度。
第二個問題則是拼音與實際發音的差異,究竟拼音要維持標準,還是要隨著實際發音而改變呢?例如「ㄥ」這個音,雖然國際音標標示為「[əŋ]」,但是在臺灣華語中,它與「唇音(ㄅㄆㄇㄈ)」聲母結合時,會受到聲母本身帶有圓唇性質影響,念起來會像有「ㄨ」在中間的感覺,例如「ㄈㄥ」實際上聽起來更像「ㄈㄨㄥ」。因此通用拼音設計者就將這個發音標示為「fong」。不過弔詭的是,「ㄅㄆㄇ」的拼音卻還是維持「beng、peng、meng」,這就導致拼音系統內部的混亂,也是當時遭到反對的理由之一。
此外,當然還有那種既不是標準拼音、也不符合實際發音的拼法,源自於當初設計者能簡單就簡單的心態。這就會導致學習者在拼音認字上有一定困難。例如威妥瑪拼音與漢語拼音的「劉」拼成「liu」、漢語拼音的「水」拼成「shui」,都是當初設計時希望能減少字母使用量,但卻忽略實際發音所導致的問題。
聲調差異
由於華語是聲調語言,拼音系統如何寫出聲調,也是一門學問。以下是不同拼音系統的聲調標示法(由於臺語、客語聲調數量有所差異,因此這裡暫不比較):

拼音系統比較:聲調
從上面表格可以看到聲調標示有「數字」、「字母」、「附加符號」三種方式。使用字母容易與用來標示發音的字母混淆,本身不易學習,這也是國語羅馬字當初沒有盛行的原因。而附加符號較為直觀(與我們從小學的注音符號形狀類似),不過如何迅速輸入變成一個問題。數字的部分則會有字母與數字相混的問題,如何看到數字就發出聲音也是個需要學習的地方(尤其遇到臺語的八聲七調,那個調號更加複雜,我覺得這也是我學習臺語時最痛苦的時候)。
補遺
由於前面的整理也比較華語、臺語、客語的語音差異,這裡也順便放上幾個臺語、客語有而華語沒有的語音現象,包含「[m]韻尾」、「塞音韻尾(入聲字)」、「成音節鼻音」、「鼻化韻」等。如果對以上語音興趣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點選上面的關鍵字,會跳轉到我以前寫過的介紹文章。
關於聲調標示則可以參考【2-10】語言也有Do Mi Sol(三)──漢語語族聲調專題,其中例字的部分使用臺語羅馬字與客語拼音,可以發現臺語羅馬字使用附加符號標示聲調,客語拼音則用與注音符號類似的聲調標示方法。
看了這麼多比較,我想各位大致都能明白不同拼音系統有不同的設計邏輯,有些是為了忠實呈現語音,有些是為了輸入方便,各有各的考量。下一章,我們會來說說怎樣的拼音系統的好壞或選擇應該從哪些面向著眼觀察。如果你喜歡這個系列的內容,歡迎訂閱追蹤佚名:語言、歷史與生活,一起發現生活中被忽略但充滿驚喜的語言現象吧!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1] 世界華語文教育會,《國語運動百年史略》,(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2012年):這本書介紹了臺灣國語運動的始末,其中有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注音二式、通用拼音等台灣官方制定拼音系統的推出背景與過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
[2] 李壬癸 編,《漢字拼音討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有電子檔)這本書裡面針對大部分的漢字拼音系統都有專文討論其優劣,也有跨系統的比較。全書呈現不同學者的觀點,無論正反,很值得一看。
[3] 竺家寧,《語音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2018年):這本書針對基本的語音學知識有全面且淺顯易懂的介紹,其中第四章介紹國際音標、第五章列舉華語不同拼音系統的差異。另外如果對華語、臺語、客語或其他漢語方言語音系統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從這本書的第十一章〈國語的語音系統〉、第十二章〈方言的語音系統〉入手。
[4] 有關臺語語音系統的參考書籍:林慶勳,《臺灣閩南話概論》,(臺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陳筱琪,《圖解閩南語概論》,(臺北:五南出版,2016年)、《臺灣台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5] 有關客語語音系統的參考書籍:羅濟立,《大學初級客語》,(臺北:五南出版,2017年)、賴文英,《初級客語講義》,(自行出版,2021年)、《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