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和朋友有一次小小的不愉快。
那天我講了一句話,他聽了之後不太高興。
他對我說:「你以後說話可不可以注意一點?」我當下愣住了,因為我說的那句話,真的沒有惡意。
我立刻解釋:「我只是講我自己的感受,如果讓你覺得不舒服,我跟你說聲抱歉。」
但他的情緒還是卡著,甚至覺得我為什麼不願意「改」。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種很深的無力。
不是我不願意改,而是——我已經解釋了,語氣也盡量溫和,
但他好像沒有想理解,只想要我承認「我說錯了」,然後照著他的方式去改變。
我沉默了一下,然後告訴他:
「我真的不是有心的,也已經說明清楚了。
如果你還是選擇相信你自己聽到的版本,
那是你的感受,我尊重你有那樣的感受,
但我沒辦法為你的感受負責。」
—
這段對話我想了很久。
過去的我,可能會立刻陷入內疚,
開始檢討是不是我說話不夠細膩、是不是我太直接、太粗心。
但這次,我很清楚知道一件事:
我的本意無惡,我的語氣也沒有不尊重,
我願意解釋,但我不會再勉強自己去承擔別人的情緒。
—
長大以後,會越來越明白:
人的感受,不是單純由「你說了什麼」決定的,
而是來自每個人過去的經驗、內在信念,以及當下的心理狀態。
同一句話,有人覺得中肯,有人卻覺得刺耳。
那不是你說錯了什麼,而是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套「過濾系統」。
一個曾經受傷的人,即使你沒有惡意,
他也可能會在你的話語裡,聽出攻擊。
—
我當然知道,我們不能完全切割責任。
我們說話的確要注意、要溫柔,要對別人的感受有覺知。
但我想說的是:
顧及,並不等於承擔全部。
解釋,也不代表要背負對方所有的誤解。
我可以盡力讓你舒服,但我無法保證你一定會舒服。
我可以願意調整,但也希望你願意相信我不是惡意的。
因為在一段關係裡,最難的,不是誰先低頭道歉,
而是——你願不願意相信我說的是實話。
—
如果你連聽我說完的空間都不願意給我,
那無論我多努力、多解釋,其實都是徒勞。
我不是冷漠,也不是自私,
我只是慢慢學會了一件事:
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不能期待別人永遠來撫平你內心的風暴。
—
我還在學習,怎麼說話能讓愛留下、讓誤會少一點;
但我更努力練習的,是在被誤解時,
也能溫柔地站穩立場,不再為了討好別人,就把自己掏空。
—
如果你也曾經經歷過類似的情境——
你明明已經好好解釋,卻還是被誤會、被要求改變;
又或者,你總是對別人的情緒感到愧疚,
甚至懷疑「是不是我活著就是錯的」……
那我想告訴你:
你不是壞人。
你只是,在一段對話裡,被投射了別人的情緒。
最後,我想把這句話送給你,也送給我自己:
「你可以溫柔,但你不需要為所有人的情緒負責。」
這篇文不是針對任何人,而是我寫給自己的練習。
如果你曾在我生命中留下足跡,也謝謝你幫助我更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