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受苦
81.1 感受到正遭受苦,這其實是好事。當下察覺到苦,使受苦有了意義與價值,因為這提供了一個機會:可藉此徹底地看清招致痛苦的原因。
81.2 承認遭受苦,真誠地面對苦,這是從受苦中解脫的唯一途徑。將痛苦藏在潛意識當中,故作姿態,好讓自己與別人相信「我」是很好的,這只會使受苦延長,因為苦必將完成它的使命。81.3 執著地認為如是應該是如何,他不應該如此,我應該要如何,這些「如是」與「應該」之間的衝突,就是遭受苦的原因。接受眼前一切的如是,相信那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再認同「我」所認為的對錯與應該,開始不再百分之百認同那個「我」,與苦之間就有了空間,那是臨在的空間。就像是從裂縫中滲透出光來,全暗的房間開始有了光。
81.4 被形容成苦海的人生,又說人身難得,這兩句話感覺有些矛盾。如果人間是苦,那又何苦來哉呢?其實是沒有矛盾的。善用這些如是反映的人間,那只是如實地反映那個照鏡子的「我」,提供一個看清楚「我」的機會。這樣苦海一樣的人生,其實都是充滿愛的提醒。真的看清楚了虛妄之物,放下了「我」的執著,就會看到一體的愛與美,永恆的圓滿。這就是苦海的意義與價值。那讓我們從夢中醒來的珍貴機會,在人世間竟然多得不得了,所以才說:人身難得。真的要好好珍惜這短短數十年吧。
81.5 在難得的人生當中,卻往往因為擔心受苦,或否定苦,不敢直接面對苦,而忽視痛苦,或將苦藏在潛意識深處,將意識降到最低的狀態,深深地沉睡於夢中,緊閉雙眼,無視一再反覆出現的機會——無處不在的愛。對此看不到也聽不到,只想安穩地過完一生。這樣日復一日地,將如海般的生命機會完全地浪費了。幾十年過去了,除了肉身蒼老了,其他卻沒什麼改變。醒來後,有時還是會不勝唏噓啊。
81.6 為什麼說受苦只是如實反映呢?可否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好的。有時不被別人了解,這樣會造成痛苦。他怎麼就是無法體恤與了解我呢?他就是不能改變,他總是如此地固著,我不知道該如何跟他相處,他實在是太難溝通了,但現實上又沒辦法分開,所以我正遭受痛苦。
81.7 看到了嗎?這個將苦投射到外面的「我」,正是照鏡子的那位。「它」說別人不了解自己,那其實是自己不了解對方;總是無法體恤與了解對方。說對方固執己見,其實是「我」固執己見;「我」總是如此地固著。他不知道如何跟我相處,「我」實在太難溝通了。他正遭受痛苦,這樣反過來看才是真的。
81.8 只要放輕鬆,真正地看到現實是什麼,自然就會放掉那些虛假的想法,放下我的執著,放下那些「都是別人的錯」的信念。方向對了,輕鬆自如地就把問題永遠徹底地解決了。那無力感與痛苦,自然就消失了,就像夢一般地消失。
81.9 上面這個臨在的觀點,「照鏡子」的比喻,對小我的頭腦來說是非常難懂的。它執著地不想懂、不願懂,也懂不了。沒關係,只要不再認同它就好了。它是虛假的「我」,那個「我」不是真正的我;那個有恐懼、問題與痛苦的我,不是真正的我。放輕鬆,臨在地再看幾次上面那段說法,那個真正的我,從來沒有不明白過。
81.10 在經典上,一個最真誠、充滿愛的描述,以小我的眼光頭腦來看,那感覺就是非常令人恐懼的。小我直覺地知道,那些描述,對它來講是巨大的威脅。在苦海中不斷地掙扎與受苦,還是比較好的,至少「我」可以持續下去。
81.11 受苦就表示有一個在承受痛苦的「我」。有那個「我」,才有受苦這件事。如果沒有那個我,苦要如何立足呢?例如說,下雨就只是下雨,只是當下如是,這樣有什麼痛苦與問題呢?當有那個「我的觀點與想法」出現的時候,「我」覺得下雨造成了我的痛苦與問題。因為有那個視角與觀點,才有痛苦與問題。所以看到,在鏡子中看到苦,要當下回頭去看苦的來源,那其實就是正在照鏡子的那個「我」。
81.12 這個世界只是世界,鏡子只是鏡子,下雨只是下雨,他只是他,這些都是如是展現而已。沒有那個主張應該的那個「我」,沒有衡量、評判與期待未來的那個「我」,如是就是如是,現實就是現實,一切都是剛剛好的,圓滿完美的。這樣就什麼痛苦與問題都沒有了。
81.13 這樣臨在地接受一切如是,這就是受苦的終結;無我,就是斷滅受苦的因。在夢中,那個協助渡過苦海的咒語就是:「真是感謝,太好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