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續上篇討論。
學者進一步針對「減輕財政負擔」和「提升回應性與創新性」這兩項歐洲PSE興起的主因進行考察,發現台灣恰好相反,非營園的「財政優勢」並非來自將既有公立幼兒園外包,而是在於其單位成本比公立幼兒園低,因此被視為一種擴展「新設」公共托育服務的經濟政策選擇。另外,非營園的創新與回應性,往往出自上而下的規範性動機,例如政府回應家長的需求,或是回應推動新課綱的呼聲(註1,p. 72)。如此看來,台灣的非營園為歐洲PSE模型的一種變體,PSE作為反轉公私組合比重的政策工具,以一種動態調和的方法,在不同國家展開不同的公共利益實踐歷程。
***
延續非營園的討論,官有垣、王兆慶與杜承嶸等(2023)整理了台灣非營園與歐洲PSE組織特質的比較表。另外,透過不同的發展路徑圖,我們可以看到台灣PSE被劃定傾向大眾的利益。
學者們經由訪談研究,發現經營者幾乎沒有以擴大財務收益來實現社會目的的動機。然而除了民間理念與非營園政策契合之外,還有什麼原因促成了台灣特別的非營園模式?使之能成功邁向公共化。
首先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台灣在托育政策上,衛福部、教育部分別出現不同的準公共化政策。王兆慶與王舒芸(2024)認為,兩部會的政策理念、制度遺緒與國家行動者的策略是分化的主因,透過歷史過程論的研究、深度訪談、次級資料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究分化的緣由。

兩種準公共化
在制度遺緒上,衛福部早在2015年準公共化上路前,已經有「發發托育補助給家長,同時搭配價格管制措施」的制度遺緒,按照既有脈絡,0-2歲「需求端」模式準公共化,更像是舊有政策的加碼和延續,並搭配微調薪資地板的措施。反觀教育部,最早提出的「5歲幼兒學費補助」,雖然也是補助家長,卻是送托教育部「合作園所」才會得到補助。政府與園所合作,真正意在「供給端」的品質管制和凍漲(註3,p. 64)。
兩部會雖同樣朝向準公共化,但衛福部限縮在制度面上的歷史遺緒,未形塑致力公共化的理念,更缺少與相同理念行動者的共舞。正如衛福部官員 F1 回答:「你問我說公私比例⋯⋯本來我們的政策裡,你公私比什麼我們都沒有」(註3,p. 91)。由於沒有這種歷史遺產,衛福部自然沒有提升就學人數公共化比例的強烈動機,整體而言缺乏「公共化施政的資源及意圖」。又如衛福部文件所述,他們相信公共化托嬰中心「面臨普及性及永續性的限制⋯⋯不僅緩不濟急且服務效益有限」(衛福部〈研商6歲以下兒童托育公共化政策第二次會 議紀錄〉)(註3,p. 91)。
至於教育部,則可見其理念,並能以階段性施政來貫徹。王兆慶與王舒芸分析到,對教育部而言,第一,準公共化是公共化無法快速達標時的「替代品」。第二,運用替代品不等放棄公共化,而是兩者並行。第三,為避免地方政府有了準公共化就放棄公共化,教育部反過來將準公共化給地方的財務壓力,變成地方公共化的施政誘因(註3,p. 77)。由此看來,教育部推行非營園之所以能真正達到準公共化的效果,在於「供給端」制度遺緒、一致的公共化理念,以及與非營園行動者的合作與協商。這呼應了我們先前的討論,托育擴張之路,仰賴論述建構、政府思維與執行,以及公私協力關係。
***
那麼,非營園政策如何體現一種「準社會民主」的實踐?在《北歐不是神話》中我們看到,社會民主透過「雇主-工會-國家」三方普遍合作,建立起以談判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其背後仰賴的是對集體與政治過程的信任,而這種信任來自戰後社會運動長期累積的成果,使社運歷史的連續體,得以滲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與政治參與之中。因此,在社會民主脈絡下,即使由上而下的國家介入,也能在其中找到個人參與與公民力量的痕跡。然而若僅止於對集體力量的信賴,容易產生大而無用的政府,但社會民主其互動、溝通、變化為核心的倫理觀,發展出「能用則用」、強調彈性與學習能力的實用主義精神,並體現於持續修正與調整的治理能力中。
回到台灣脈絡來看,PSE作為反轉傳統公私部門比重的政策工具,撐開了「第三部門-國家」合作的新空間。有趣的是,承接非營園的第三部門,兼具雇主、工會的雙重思維。一方面,他們追求經營上的永續性,不願虧損,並藉由與政府合作,在市場中闢出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們秉持集體信念,致力於弱勢兒童扶助,或由教育工作者自組的NPO,企圖改變勞動條件以提升教育品質。「第三部門-國家」之間的合作模式,以動態調和、逐步協商的方式,實踐對公共利益的追求。非營園之所以能在台灣成功推動,並作為準公共化政策,如前述學者所指,正是仰賴了論述策略的建構、政府思維與執行意志,以及民間與政府之間的互動合作。而這些關鍵元素,本身即深具社會民主模式的精神。
註記
- 王兆慶、官有垣(2019)。「市場化」或「去市場化」?非營利幼兒園作為台灣模式的公部門特質社會企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3(3),63-81。
- 官有垣、王兆慶、杜承嶸(2023)。具有公部門特質的社會企業—非營利幼兒園的經驗分析與理論意涵。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9(1),69-105。
- 王兆慶、王舒芸(2024)。兩種準公共化:衛福部與教育部的托育政策分化成因。台灣社會學,47,71-110。
【延伸閱讀】
平等與社會(一):Why Greater Equality Makes Societies Stronger?
平等與社會(二):Esping-Andersen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
平等與社會(四):對Esping-Andersen三種福利國家體制的批評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