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真的不存在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年輕人:「等一下!老師,所以您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嗎?」
哲學家:「我堅決否定它的存在。」
-《被討厭的勇氣》
raw-image

對於創傷不存在這個觀點,《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的態度非常堅定,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目的所引導的,並非過去,但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先從因果論和目的論說起。

大部份的心理學都是支持因果論,因果論即指個體的行為是由過去的經歷(如創傷、童年經驗)所決定的。而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則支持目的論,目的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未來的目標或意圖所引導,而非過去的經驗所決定。

《被討厭的勇氣》是受阿德勒的啟發而寫的,當然支持目的論。而且書本中的態度比阿德勒更堅決,直接了當的認為創傷是不存在的。當中舉了一個例子,書中把一個不出門的人的目的解釋成「只要不出門,父母就會擔心,就可以得到他們的關注,並令他們小心地對待自己。」從而得出行為是出於目的,而非創傷的結論。

那麼那些受到過去嚴重打擊,而產生應激反應的人又是怎麼解釋?

讓我來介紹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 小艾伯特實驗,小艾伯特實驗是1920年由心理學家華生與雷納進行的經典實驗,他們讓一位9個月大的嬰兒「小艾伯特」對原本不害怕的白老鼠產生恐懼。他們每次讓白老鼠出現時,就敲響巨大聲響,重複幾次後,小艾伯特光是看到白老鼠就會哭鬧,甚至對其他毛茸茸的物體也感到害怕。

小艾伯特並沒有選擇害怕白老鼠,是由於過去的創傷令他看見白老鼠就有應激反應的。

那難道目的論是錯誤的?

這就是問題,《被討厭的勇氣》之所以看上去既有道理又有漏洞,就是因為書中堅持幾乎所有人堅持的一點,就是因果論和目的論是必然對立的。

但筆者認為因果論和目的論是可以結合的,理由基於兩點。

1. 你的目的可能因創傷而產生

就拿書中所提到的例子,一個不出門的人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關注。雖然不出門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種,單純認為是想獲得關注太過武斷,但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討論。假設這個不出門的人的目的真的是為了得到關注,那想獲得關注的理由是什麼?

書中強調行為的理由是目的,那目的的理由又是什麼?書中從來沒有提及,就像這個人會無原無故想用不正常的方式獲得關注。

而其實創傷不單止影響你的行為,還會影響你的目的。例如小艾伯特長大後可能會刻意迴避白老鼠或毛茸茸的東西,其目的是避免恐懼,那這個目的的理由是什麼?是實驗為他帶來的創傷。

同理,一個人不出門的目的是引起關注,那引起關注的理由是什麼?可能是父母曾經的忽視,或者在外生活的不良經歷等等。

所以不能否認大多數行為背後是有目的,但目的也可以是由創傷引起的。

2. 目的並不一定被自由意志所控制

那為什麼《被討厭的勇氣》會有如此大的漏洞,從來都沒有解釋過目的背後的原因,就像它從未出現過那樣。理由是這本書太強調自由意志本身。雖然書中沒有提起過自由意志這種字眼。但除了強調人可以決定行為的目的外,還有「不幸是自己選出來」和「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等論調都是主張「自由意志能決定一切」的觀點。

我們來看看小艾伯特的例子,難道他可以單靠自由意志就改變迴避白老鼠這個目的嗎?這種恐懼應該已經深入骨髓,是不能只靠意志去改變的,必須要對其創傷作出治療才能做到。

阿德勒認為人應著眼於將來,並有能力去改變對過去的看法和定義的,但他並沒有否認創傷,也沒有像書中那樣認為意志能決定目的、創傷乃至人生的一切。

因果論和目的論的結合是什麼?

如果因果論是過去影響現在,目的論是將來影響現在的話,那麼因果論和目的論的結合便是為了想要的未來而改變對過去的定義。無論是什麼門派,為了想要的將來作出對他人或自己的治療都是因果論和目的論的結合。

因此因果論和目的論並非對立的兩個極點,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而創傷和自由意志都是存在的,只是兩者都不能決定人生的一切。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支持我繼續創作: 點擊贊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寫下來就會有
4會員
36內容數
對事物的看法,喜歡加入心理學和哲學的觀點
寫下來就會有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五腥級盛宴》以高端料理為包裝,實則上演一場對現代罪行的審判。每道菜揭露食客的罪與虛偽,廚師則以自毀作為終極控訴,女主成為唯一可能逃出的變數。
Thumbnail
2025/04/29
《五腥級盛宴》以高端料理為包裝,實則上演一場對現代罪行的審判。每道菜揭露食客的罪與虛偽,廚師則以自毀作為終極控訴,女主成為唯一可能逃出的變數。
Thumbnail
2025/04/09
《與成功有約》強調幸福才是真正的成功,透過七個習慣幫助人活出理想人生:為自己負責、明確目標、重視要事、追求雙贏、理解他人、合作共好、持續成長。
Thumbnail
2025/04/09
《與成功有約》強調幸福才是真正的成功,透過七個習慣幫助人活出理想人生:為自己負責、明確目標、重視要事、追求雙贏、理解他人、合作共好、持續成長。
Thumbnail
2025/04/04
《被討厭的勇氣》受阿德勒心理學啟發,主張行為受未來目標驅動,否定創傷決定論,並提倡課題分離與貢獻社會。然而,書中論調可能讓心理困擾者產生負罪感,誤以為停滯不前是勇氣不足。此外,阿德勒並未否認創傷,而是認為人可改變對創傷的詮釋,書中卻將創傷後的行為視為「選擇」,與原理論有所偏差。
Thumbnail
2025/04/04
《被討厭的勇氣》受阿德勒心理學啟發,主張行為受未來目標驅動,否定創傷決定論,並提倡課題分離與貢獻社會。然而,書中論調可能讓心理困擾者產生負罪感,誤以為停滯不前是勇氣不足。此外,阿德勒並未否認創傷,而是認為人可改變對創傷的詮釋,書中卻將創傷後的行為視為「選擇」,與原理論有所偏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傷心和難過都源自於錯誤的限制性信念,並呼籲大家要刪除這類信念。並且提到,在學習顯化的過程中,有些同學會發現到刪除限制性信念後,不僅在感情上沒有問題,甚至工作和其他方面都開始順利起來。該文也解釋了限制性信念對生活的全方位影響,並概括了教練在顯化班中對學員的諮詢和觀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到,傷心和難過都源自於錯誤的限制性信念,並呼籲大家要刪除這類信念。並且提到,在學習顯化的過程中,有些同學會發現到刪除限制性信念後,不僅在感情上沒有問題,甚至工作和其他方面都開始順利起來。該文也解釋了限制性信念對生活的全方位影響,並概括了教練在顯化班中對學員的諮詢和觀察。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現實不是童話,真正的魔鬼不會被純真和善良感動…
Thumbnail
讓自己感覺受傷的,都是自己的個性。
Thumbnail
讓自己感覺受傷的,都是自己的個性。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Thumbnail
最近,在陪伴一位因遭逢重大失落而引起憂鬱到後來恐慌急性發作的朋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多年來,因為糾結於心中那份”不可得”以及一路走來的錯誤決定而心情低落,暴躁易怒,再加上較為固執和不知變通,使得身邊的人紛紛走避,又因為對身心科的排斥及情緒療癒的懷疑及不信任,認為靠大量健身及轉移目標,就可改善,殊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當傷口的鮮血掩蓋我們,使我們停留在表層,這滿滿湧出的內在憤怒、悲傷、憂鬱、罪惡、焦躁、羞愧等種種攪和一起時,我們無法得知“實際感覺(傷)”是什麼模樣。心理治療師能與你一起洗滌、消毒、辨識,並將這樣的狀態整理、包紮後回應給你,讓你在心中,能好好安放、癒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