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等一下!老師,所以您否定心理創傷的存在嗎?」
哲學家:「我堅決否定它的存在。」
-《被討厭的勇氣》

對於創傷不存在這個觀點,《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的態度非常堅定,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目的所引導的,並非過去,但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先從因果論和目的論說起。
大部份的心理學都是支持因果論,因果論即指個體的行為是由過去的經歷(如創傷、童年經驗)所決定的。而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則支持目的論,目的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由未來的目標或意圖所引導,而非過去的經驗所決定。
《被討厭的勇氣》是受阿德勒的啟發而寫的,當然支持目的論。而且書本中的態度比阿德勒更堅決,直接了當的認為創傷是不存在的。當中舉了一個例子,書中把一個不出門的人的目的解釋成「只要不出門,父母就會擔心,就可以得到他們的關注,並令他們小心地對待自己。」從而得出行為是出於目的,而非創傷的結論。
那麼那些受到過去嚴重打擊,而產生應激反應的人又是怎麼解釋?
讓我來介紹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 - 小艾伯特實驗,小艾伯特實驗是1920年由心理學家華生與雷納進行的經典實驗,他們讓一位9個月大的嬰兒「小艾伯特」對原本不害怕的白老鼠產生恐懼。他們每次讓白老鼠出現時,就敲響巨大聲響,重複幾次後,小艾伯特光是看到白老鼠就會哭鬧,甚至對其他毛茸茸的物體也感到害怕。
小艾伯特並沒有選擇害怕白老鼠,是由於過去的創傷令他看見白老鼠就有應激反應的。
那難道目的論是錯誤的?
這就是問題,《被討厭的勇氣》之所以看上去既有道理又有漏洞,就是因為書中堅持幾乎所有人堅持的一點,就是因果論和目的論是必然對立的。
但筆者認為因果論和目的論是可以結合的,理由基於兩點。
1. 你的目的可能因創傷而產生
就拿書中所提到的例子,一個不出門的人的目的是為了得到關注。雖然不出門的理由可以有很多種,單純認為是想獲得關注太過武斷,但我們可以用這個例子討論。假設這個不出門的人的目的真的是為了得到關注,那想獲得關注的理由是什麼?
書中強調行為的理由是目的,那目的的理由又是什麼?書中從來沒有提及,就像這個人會無原無故想用不正常的方式獲得關注。
而其實創傷不單止影響你的行為,還會影響你的目的。例如小艾伯特長大後可能會刻意迴避白老鼠或毛茸茸的東西,其目的是避免恐懼,那這個目的的理由是什麼?是實驗為他帶來的創傷。
同理,一個人不出門的目的是引起關注,那引起關注的理由是什麼?可能是父母曾經的忽視,或者在外生活的不良經歷等等。
所以不能否認大多數行為背後是有目的,但目的也可以是由創傷引起的。
2. 目的並不一定被自由意志所控制
那為什麼《被討厭的勇氣》會有如此大的漏洞,從來都沒有解釋過目的背後的原因,就像它從未出現過那樣。理由是這本書太強調自由意志本身。雖然書中沒有提起過自由意志這種字眼。但除了強調人可以決定行為的目的外,還有「不幸是自己選出來」和「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等論調都是主張「自由意志能決定一切」的觀點。
我們來看看小艾伯特的例子,難道他可以單靠自由意志就改變迴避白老鼠這個目的嗎?這種恐懼應該已經深入骨髓,是不能只靠意志去改變的,必須要對其創傷作出治療才能做到。
阿德勒認為人應著眼於將來,並有能力去改變對過去的看法和定義的,但他並沒有否認創傷,也沒有像書中那樣認為意志能決定目的、創傷乃至人生的一切。
因果論和目的論的結合是什麼?
如果因果論是過去影響現在,目的論是將來影響現在的話,那麼因果論和目的論的結合便是為了想要的未來而改變對過去的定義。無論是什麼門派,為了想要的將來作出對他人或自己的治療都是因果論和目的論的結合。
因此因果論和目的論並非對立的兩個極點,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而創傷和自由意志都是存在的,只是兩者都不能決定人生的一切。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小額支持我繼續創作: 點擊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