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會觀察到一種現象
為什麼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人,做什麼事都想「找人一起」?
是不是這個世界大多數人,其實只是想「一起做點什麼」,而不是非得把事情做好。

像是運動,有人一定要約一個人陪,
考證照,一定要揪朋友一起報名才比較有動力,
連上個課,都會變成一種「陪我去嘛~」的社交邀約。
但對我來說這些事情是比較少發生的,如果我今天決定要做一件事,那我就希望專心、乾淨、有效率地完成它。
我喜歡一個人運動,因為我可以全神貫注在自己的課表上。
我喜歡自己去上課,因為我不需要顧慮別人的感受、也不用應付課後的社交寒暄。
甚至連以前考證照,我都會自己去找一個很少認識的人的補習班,那樣就會讓自己很專注學習,也許在別人眼中我是比較孤獨來獨往或許會被人覺得我很孤僻也說不定 ,(笑),
但我知道自己的專注力來自內部,比較少需要別人來推、也不太容易被別人拉著走。
對我來說,陪伴如果會打斷節奏,那就不是支持,是干擾,這類人通常都在默默前進、很少張揚自己,我們不像「外顯型連結者」那樣需要靠分享、互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而是默默做事、自己補能、不多言。
這種人往往也比較安靜、有效率,常常會被誤以為「沒有需求」或「不需要理解」,其實我常覺得,我可能不是唯一這樣的人,但我們這類人,因為太不擅長主動分享、也太習慣「一個人就能完成很多事」,所以彼此很少遇見、也不容易互相辨識。
但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一個人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深度專注後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討厭陪笑、討厭沒意義的社交、最享受的是沈浸在自己的節奏裡,那我們其實是同一國的。
也許不多,但這個世界,真的有我們這樣的人。
換句話說,我們的世界觀可能長這樣:
- 既然都決定要做了,那就全力以赴,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
- 陪伴本身不是錯,但不要來干擾我達成目標。
- 我沒有不合群,我只是對「效率與深度」有更高的要求。
最近我調整了一下內容布局,理解自己與高敏感人,希望你會喜歡,上一篇《第二順位的人,才是走進你心裡的人|品牌關係的心理排序解密》無意間成為目前最高流量的文章,我真是有點驚訝,最近也開發了幾項商品,如果你有興趣,歡迎來逛逛、聊聊,看看有沒有什麼是你正好需要的。
——希望這些內容,能陪你一起更靠近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