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誰不會?但要講得精彩、動人、並結合AI,錄成影片讓大家身歷其境,那可就不是一件小事了!
這次來分享一門學生都覺得超有趣的課程設計——「談戲聊怪:從文本到AI創作的鬼故事挑戰」,融合了國文課的經典文本、AI工具應用、敘事力訓練與數位創作。看起來好像很跨界?沒錯,就是要讓學生在創意與科技中自由揮灑!而且我覺得根本不用教,他們影片編輯還有創意發想都超讚的!
🎬課程背景:從傳統文本到跨域創新
這次的課程和很榮幸和岱華老師合作,故事編織的部分由岱華教學,我則負責來跨域。我們的出發點其實是很「國文課」的:兩篇經典短篇小說——《勞山道士》和《散戲》,剛好都有故事的主題與完整故事架構,可以讓學生學習故事的元素、架構並編織故事。
《勞山道士》講述追求慾望、夢想,但卻不努力踏實、一步一腳印做,最終幻滅的故事;《散戲》則是說面臨環境巨大的考驗,戲團人們的未來該何去何從?解散後戲班裡的人們,面對人生不同選擇,該如何做比較好?兩者看似無關,其實都指向「人生的選擇與價值判斷」這個永恆命題,也就是故事的寓意。
但如果只停留在閱讀和討論以及文本的分析,學生可能又要開始夢周公了⋯⋯所以我們決定升級玩法!除討論課文文本外,也讓學生自己來寫一點故事!
🔥跨域結合:讓AI陪你說故事!
結合數位工具,我們把學生帶上了一場說故事的冒險旅程:
- 📚 先閱讀文本、分析人物行為與價值選擇。
- 🧠 接著學故事曲線、故事DNA、故事五元素(主題、場景、事件、人物、對話。)
- 🤖 再來進入重頭戲:教他們使用 ChatGPT 發想、潤飾故事內容。
- 🎤 最後錄音、剪輯成影片,並公開發表!也做個復盤。
從閱讀到創作,從手寫到數位,從靜態文本到動態影像,整個學習過程真的「又深又廣又好玩」!
🧭 課程設計全攻略(給老師看這裡 👩🏫)
這套教案是這樣設計的👇
⏰ 總時數:4節課(200分鐘)
🧰 教學資源:
- ChatGPT(協助故事發想)
- Google文件、Padlet(共編與展示)
- 錄音設備 / 剪輯App(如CapCut)這個部分讓學生自由發揮
- 經典文本:《勞山道士》、《散戲》
🧩 課程流程:
- 課前自學:學生先複習《勞山道士》與《散戲》的課程內容,並在Padlet上留言分享對主題或角色的初步想法以及印象。(剛好能看看學生對課文內容還記得多少~)
- 教師導學:課堂中,老師講解故事的基本架構,包含故事五大元素:情節、人物、對話、場景、寓意。故事曲線,也就是所謂的起、承、轉、合,以及故事DNA,就是分析角色有什麼慾望,他如何達成此慾望,以及在行動的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或是幫助和最終結果。同時安排學生觀賞幾部短片,如《阿公的電視機》《玫瑰少年葉永鋕》《幸福是什麼?》從影片中分析敘事技巧及人物性格,進行模仿與應用。
- 組內共學:學生進入小組,針對《勞山道士》與《散戲》兩篇文本以及葉永鋕的影片進行討論,特別聚焦於角色的選擇與人生價值觀的展現,延伸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並且讓同學想像,如果這個故事出現了不同角色,情節會怎麼發展?這個角色和文本及影片的主角可能會有什麼樣的互動?這個故事可不可以有不同結局?藉以建立不同人設(角色)和情節讓學生進行故事的發想與創作。
- 組間互學:各組嘗試將自己的一段日常經驗或想像情節改編成小故事,並與其他小組分享、互相給予回饋與建議,提升觀察與敘述的能力。
- 教師導學:老師開始帶入AI工具,示範如何使用 ChatGPT 進行故事發想、潤飾與重組,幫助學生進一步提煉主題與安排情節,正式進入創作階段。提醒學生可以先整理出人物、情節大綱以及故事寓意來對ChatGPT下指令,完成故事後還需要進行「人工」修改,再將ChatGPT生成的故事閱讀後潤飾成自己的作品!
- 數位實作:將創作好的鬼故事錄音剪輯成一段說書人的影片,可使用任意的剪輯工具,加入音效與旁白,將故事轉化成有聲作品或影片。我本來的期待只是一位學生出現在鏡頭前說故事,其他組員可隱身於幕後做一些音效或是嚇人的動作,結果沒想到,學生竟然都很認真照故事演戲拍成影片!
- 成果展演與回饋:每組播放自己的影片,介紹自己發想故事的過程,各組進行互評,選出最優秀的作品,並由全班一起使用4L復盤進行回饋,強化反思與學習轉化。
復盤是棋類術語,指對局完畢,復演該盤棋的記錄,檢討局中的優劣得失關鍵。包含KSS(Keep、Stop、Start)、GDD(Good、Difficult、Different)與4L(Learn、Lack、Long for、Like)這些方法。運用在教學上,可以讓學生檢討自己的作品有哪些優缺點,若下次再實施一次可以如何改進,也屬學習歷程反思的方式之一。
🏆評分方式:學生們超在乎這個!
整體評量共分為四個面向,總分為100分,讓各組自行評分,各面向的比重與重點如下:
首先是「主題與寓意掌握」,占了30%。重點在於學生是否能清楚表達故事的主題,並具備深度的思辨或反思,不只是表面敘述。也就是故事的寓意部分!
接著是「結構與內容完整性」,同樣也是30%。這部分主要觀察故事是否有完整的起承轉合,劇情是否流暢而有邏輯。是屬於故事的情節部分,也能檢驗學生是否有學好前面幾堂課老師教的故事曲線與故事DNA。
再來是「敘事技巧與表達」,也占30%。看學生在敘述時是否能使用生動的語言、塑造鮮明的人物與場景,以及故事的感染力如何。
最後是「影片完成度與創意」,占10%。雖然比重較低,但仍是重點之一。學生是否有好好剪輯、是否加入創意巧思,會影響整體的觀感與吸引力。而這點,最後在評分我發現是影響各組分數的關鍵!
💬學生反應如何?
這堂課不只練語文力,也練創造力和科技應用力!許多學生說原本以為國文課只是「讀讀書、寫寫字」,結果居然可以這麼有趣、這麼數位!
最後互評時,學生也能說出其他組的優缺點,彷彿成為專業影評。導入「4L」復盤方法,也幫助學生整理自己學到了什麼、卡在哪裡、還想做什麼。他們不再只是被動學習,而是成為「創作者」!
✨你也可以這樣玩國文!
這種結合閱讀、價值思辨、數位創作與AI應用的課程,其實真的可以複製、延伸、創造更多版本!只要願意嘗試,說故事這件事,會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力、更有趣、更具未來感。
想看我們學生的鬼故事影片成果?👉 歡迎來 Padlet 展演區看看:https://padlet.com/dhlin828/113-2-tbp7zmw79xm3muj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