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恆星」,文章連結點我)
這篇文章,最初的起點,是一場「被抄襲」事件。


一位在 Threads擁有兩萬追蹤的創作者,未經同意引用了我先前寫過的一段文字(原文連結點我),甚至在未標註出處的情況下,重新整理後發佈,還獲得了不錯的關注。
當我提出質疑後,對方回應說是因為產生共鳴,才想讓更多人看見。他表示願意在原文中補上出處,並感謝我的內容。但當下的我其實很生氣。因為那段文字,不是信手拈來,而是來自我多年身為父親的掙扎與思考。於是我告訴他,如果不下架,我會提出法律行動。對方最終選擇刪文,事情看似告一段落。
但我沒辦法輕易放下的,不是那則貼文,而是——我自己對那篇文章的不滿。
那是我早期寫的關於「教養」的文字。現在回頭看,我覺得太淺白。像是只寫了水面上的一層,而我心裡明明知道,那片水底其實有更深的問題:我們這個世代,如何在夾縫中做出選擇?
我是一個三寶爸。上有母親(爸爸過世了)與岳父母,下有三個孩子。當我思考教養,不只是管教或陪伴的技術問題,更是一場世代之間的拔河。我想從父母那一代延續下來的傷,先在我這裡止住。我也想給孩子的,不只是我以為的「好」,而是經得起時間與心理檢驗的東西——真正能夠滋養心靈的安全感與界線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重新寫這篇文章。不是單純批判上一代,也不是站在父親的高位說教孩子。而是從我這個「夾在中間」的位置,帶著自省與轉化的角度,重新走一遍那段內在路徑。這段過程也融合了我近期的心理諮商經驗、對「宰制」系統的思考,以及閱讀《情緒勒索》這本書時的震盪。
我想邀請你,一起來看見那些被包裝成「愛」的操控、沉默中的壓迫,以及我們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傷口裡,學會選擇不同的方式活著。
開門見山,我是那種,從小就被情緒勒索得很深的人。
不是大吼大叫,不是打罵控制,而是那種用「我為你好」包裝起來的柔性宰制(解釋點我)。我一直到長大、離開家、開始每週固定諮商,才慢慢學會辨認:原來有一種傷,不流血,但很痛。
我以為我只是敏感,但那是因為我從小被訓練,要忽略自己的感受。只要我表達不同的想法,就會聽見那些熟悉得刺骨的話:「我這樣都是為你好。你以為我是會害你的人嗎?」、「你忘了是誰把你養大的?」、「我犧牲這麼多,你竟然還說這種話?」
每一句都像在道德高地上,把我壓成一個無法反抗的罪人。而最難的是,他們不是壞人。他們愛我,用他們的方式,只是那份「愛」裡面,藏著太多的操控、恐嚇,還有內疚的勒索。
在華人社會裡,這樣的話幾乎是「標準配備」
:不只是父母,很多親密關係裡的人都會用類似的語言,強化自己在關係中的主導權,卻從不承認——這其實是一種情緒暴力。但只要加上「我真的很愛你」這幾個字,它就會被原諒、被合理化,甚至被傳承下去。這就是情緒勒索最隱形、最毒的地方:它戴著關心的面具,卻在關係裡慢慢腐蝕你對自己的信任。
很多人會問我:「你怎麼知道那是情緒勒索?他們明明看起來是在關心你啊。」
這就是問題的癥結。真正高段位的控制,不靠命令、不靠暴力,而是靠「讓你自己內疚」。這種內疚,是長年累月編織出來的。它不會叫你聽話,但你會「自願」服從;它不會罵你不孝,但你會「主動」去討好。這種「溫柔的勒索」,才是真正難以逃脫的心理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