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有深度的問題,牽涉到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甚至神話學的層層意義。人為什麼需要邊界感、為什麼喜歡畫圈圈來劃分人我與秩序,底層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
一、心理安全的需求
人之為人,有恐懼感。
面對無垠的宇宙與人生的不確定,人內在會產生焦慮。邊界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讓人知道:
- 哪裡是「我可以掌控的」
- 哪裡是「我不該涉足的」
- 哪裡是「我屬於的」
- 哪裡是「我不屬於的」
這就像是小孩蓋棉被露出鼻尖才能安穩入睡,或者部落時代的營火圈──火光照亮的區域是安全的,黑暗中則藏著野獸與未知。
二、身份與歸屬的建立
邊界劃分產生了**「我們」與「他們」**。
劃分圈圈不只是排除,更是尋找自己屬於哪個圈。像是:
- 國籍、族群、宗教、學歷、星座
- 工作部門、社交群體、興趣圈
- 思想立場、語言習慣、審美風格
這些讓人「定義自己是誰」,透過圈圈獲得社會認同與存在感。
三、秩序與制度的基礎
文明是靠邊界與規則建立的。
- 有了牆,才有家。
- 有了國界,才有政權。
- 有了法律,才有可預期的社會互動。
- 有了語言的分類,才有可交流的知識。
邊界就是秩序的最小單位。劃圈是為了維持秩序,讓無序的世界變得可以操作、可以預測、可以治理。
四、避免情緒與能量的混亂
從心理能量的角度來看,沒有邊界的人會變得極其耗損:
- 你會被別人的情緒感染
- 被別人的期待宰制
- 無法說「不」,也無法為自己說「是」
所以有些人學習「建立界線」就是在修煉自我,學會不被吞噬,也不輕易入侵他人。
五、神話與原初宇宙的象徵
在許多神話中,創世的第一步就是劃分天地、將混沌分成陰陽。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的「生二」,就是從無限的渾然一體中,產生出第一個邊界,讓世界開始有了對立、有了變化、有了發展的可能。
小結:邊界是人對混沌的應對方式
我們畫圈、分類、創造制度,其實都是對「宇宙太大、我太渺小」這件事的回應。
人無法忍受無邊無際的自由。
所以選擇「劃出圈圈」,讓自己能喘息、定位、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