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分歧時,誰來整合?
蔬果盒第三輪開發進入規劃期,市場面說要做社群加值服務,技術部門則表示現階段應聚焦穩定功能;使用者端反映希望更多互動體驗,品牌方則要求符合品牌一致性。
山羊先生無奈地說:「這麼多聲音,誰來整合?」
這時,一位語調溫和、穿著筆挺的策略協調師緩步走進會議室——天秤座的「阿衡」,農場的專案經理,也是大家公認的和平使者。
他是一隻總是帶著便條紙與筆的貓頭鷹,擅長聆聽、平衡與轉譯。他的目標,不是贏,而是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沒被忽略」。
天秤的策略手術刀:從混亂中找出秩序
阿衡啟動了「利害關係人管理計畫」來釐清混亂:
第一步:RACI模型識別角色
他把所有與專案相關的人依照以下分類:
- Responsible(執行者):實際完成任務的人(如設計師、工程師)
- Accountable(負責決策者):最後要為任務結果負責的人(如產品負責人)
- Consult(諮詢對象):在決策前需諮詢的利害關係人(如法務、用戶代表)
- Inform(通知對象):需要被更新狀況的人(如投資人、市場夥伴)
他製作了清楚的RACI矩陣圖,張貼在會議室牆上,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責任與位置。
參考資料: https://projectmanager.com.tw/%E5%B0%88%E6%A1%88%E7%AE%A1%E7%90%86/raci/
第二步:建立 Stakeholder Register(利害關係人登錄冊)
這份登錄冊包含三張工作表:
- R&R定義表(Roles & Responsibilities)
- 聯絡人清單(Contact Sheet)
- 分類紀錄表(Classification Sheet):標記其權力影響程度、支持度與參與程度
建立共識的溝通三招:Facilitation × Negotiation × Decision Making
阿衡不只是記錄者,他還是橋樑。他運用三項核心技巧整合團隊:
Facilitation(引導)
- 引導會議討論聚焦,不讓意見繞圈圈
- 善用「雙軌共構法」:讓技術與市場各自講完,再交叉拉出交集
Negotiation(協商)
- 為設計部門爭取時間,也讓行銷端能提前預熱活動
- 所有衝突都透過條件交換與角色互換模擬來化解
Decision Making(決策)
- 透過利害關係人工作坊,邀請大家針對情境描述(situation statement)共同評估風險與機會
- 在決策會議前,讓每位核心成員提早審閱與修正,爭取一致批准(Approval)
專業小知識|利害關係人管理的實戰工具與知識
為什麼要做 Stakeholder Management?
- 消除角色模糊與責任重疊,減少內耗與衝突
- 確保每個關鍵決策有對的人參與與批准
- 提高參與度與團隊信任感,創造更好的協作基礎
管理流程與工具:
- RACI模型:定義清楚每個人的角色與期望
- Stakeholder Register:統整資料,掌握全局
- Stakeholder Mapping(影響力—興趣圖):幫助資源與溝通頻率分級
- 溝通矩陣(Communication Matrix):設定什麼時機、用什麼管道通知誰
情境確認與問題調查技巧:
- Review existing documentation(檢閱過往資料)
- Interviews(深入訪談)
- Observations(觀察日常使用與運作)
- Process Modeling(建立流程圖,找出瓶頸)
結語|天秤不是猶豫,而是尊重每一方的重量
阿衡的存在,讓農場從意見交戰走向合作節奏。 他證明了一件事:
「決策的速度不是來自權威,而是來自被理解後的共同認可。」
在開發的路上,有阿衡這樣的協調師,產品才能夠在理性與感性、市場與技術、效率與共識之間,找到最穩定的平衡點。
這不只是協調的藝術,更是領導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