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上學哭不停,我要怎麼教小孩?
校門口或教室門前,孩子緊緊抱著你的大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淒厲地喊著:「媽媽不要走!我不要進去!」你試著安撫、鼓勵,甚至偷偷塞了小點心,但孩子依然淚眼婆娑,小手死命地抓著你不放。
老師可能也上前協助,但孩子一看到你要轉身離開,哭聲就更加驚天動地;你好不容易狠下心(或被老師溫柔勸離),轉身後卻還能聽到孩子的哭喊聲,心裡揪成一團。
這樣每天上演的「十八相送」戲碼,不僅可能發生在剛上幼兒園的孩子身上,有時連已經是小學生的哥哥姐姐,也可能因為某些生活中的轉變(例如:家中剛迎接了弟弟妹妹的出生、搬家、換學校、或感受到其他壓力),而重新出現強烈的分離焦慮,讓父母感到心力交瘁。
孩子的分離焦慮,是成長過程中一道重要的關卡,這代表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了親密的依附關係,同時也顯示他對未知環境或改變的自然反應。
然而,如果這種哭鬧持續過久、過於強烈,不僅會讓孩子自身承受巨大的情緒壓力、影響學習與融入團體的意願,也會讓父母感到極大的焦慮、不捨與日常作息的壓力。
「他每天都哭到我心都碎了,真的很懷疑送他去上學是不是對的。」
「自從妹妹出生後,姐姐去上小學就變得很會哭,以前不會這樣的。」
「老師說他進教室後一下就好了,但我還是很擔心他是不是一整天都不開心。」
面對孩子上學前的眼淚攻勢,我們該如何溫和又有方法地引導,幫助他安心踏出獨立的步伐,並適應團體生活呢?
▌孩子「為了什麼」上學會哭不停?
從阿德勒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先試著理解孩子分離時哭鬧行為背後的目的或深層原因,而不只是看到他愛哭或黏人。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回應他的需求,給予他最需要的支持。
⚠️ 分離焦慮:離開主要照顧者的不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顧者)是他的安全堡壘。
上學意味著要長時間離開這個安全堡壘,進入一個充滿未知的新環境,自然會引發強烈的不安與害怕失去的焦慮。
⚠️ 對陌生環境與人事物的恐懼
新的教室、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作息、新的規矩⋯⋯對孩子來說,這一切都是陌生的。
未知帶來恐懼,孩子可能擔心自己無法適應、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 家庭結構改變引發的關注與連結需求
當家庭中有新成員(尤其是弟弟妹妹)出生時,年紀較長的哥哥姐姐可能會感覺到父母的注意力被分散,擔心自己不再是「唯一」或「最受寵愛」的。
上學前的哭鬧,有時成為他重新爭取父母關注、確認連結、甚至表達「我也很需要你」的方式。
⚠️ 渴望父母的「額外」關注與確認愛意
孩子哭鬧時,父母通常會給予更多的關注、擁抱與安撫。
有時,孩子的哭泣也可能(無意識地)成為一種希望父母「不要離開」、「多陪我一下」、或再次確認「你還是很愛我」的表達方式,特別是在感覺到愛被瓜分時。
⚠️ 生理不適或尚未準備好的訊號
有時候,孩子哭鬧也可能與生理狀況有關,例如:沒睡飽、肚子不舒服、或身體微恙。
或者,孩子的心智發展或情緒準備度,可能真的還沒完全準備好長時間的團體生活或當下的改變。
▌綠豆爸這樣教小孩
✅ 事前充分預備與建立熟悉感(適用於新環境)
在孩子進入新環境(如新學期、新學校)前,多帶他到附近走走、看看環境,如果學校允許,可以先入班參觀或短時間試讀。
閱讀關於上學的溫馨繪本、玩上學去的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對新環境有正向、愉快的初步印象與心理準備。
✅ 建立愉快且堅定的道別儀式
和孩子一起創造一個簡短、固定、充滿愛的道別儀式。
例如:一個大大的擁抱、親一下臉頰、一個專屬的再見手勢,然後堅定地告訴他:「媽媽/爸爸愛你,放學的時候就會來接你囉!」
完成儀式後,就要果斷離開,避免依依不捨,那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但也留意,絕對不要偷偷溜走。
✅ 與老師緊密合作,尋求校方的支持與策略
主動、誠懇地與孩子的老師溝通,告知孩子的狀況(例如家中剛有新生兒)與你的擔憂。
和老師一起討論最適合孩子的交接方式,信任老師的專業,並在孩子回家後,從老師那裡了解孩子在校的適應情況。
✅ 特別關照老大,務必安排單獨約會
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是因為弟妹出生而加劇,請務必每天刻意安排一段專屬於你和「老大」的高品質獨處時光(單獨約會)。
讓他感受到即使有了弟妹,他依然是你心中獨特且重要的寶貝,父母的愛沒有減少。也可以賦予他一些「小幫手」的角色,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 肯定勇敢嘗試的每一步,並準時接回建立信任
當孩子有任何一點進步時(例如:今天哭的時間比較短、願意跟老師打招呼了),都要給予具體的鼓勵與肯定。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準時去接孩子放學(不要提早或遲到),讓他體驗到爸媽說會來接我,就一定會來的信任感與確定感,這對減緩分離焦慮至關重要。
▌眼淚擦乾,勇敢長大,陪孩子安心走向獨立
孩子上學的分離焦慮,是成長過程中一道重要的關卡,無論發生在幼兒期還是小學階段,都反映了他對愛與安全的深切需求。
教養的重點,不是要孩子不准哭,而是理解並接納他的情緒,同時提供足夠的安全感與支持,引導他一步步適應新的環境與挑戰。
用溫柔的堅定取代不捨的猶豫,用信任的眼神傳遞安心的力量。
每一次放手,都是孩子邁向獨立的一小步;每一次揮手道別,都承載著我們對他勇敢探索世界的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