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為什麼是一個人心靈成熟度的檢測儀【職場動力學】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嫉妒不是你的敵人,它是你被壓抑的夢想,在低聲呼喚你:別再睡了,你也可以。」

您知道:嫉妒是天主教所列人的七宗罪之一嗎?

在七宗罪裡,它與貪婪(Greed)、暴怒(Wrath)、懶惰(Sloth)齊名,被視為能腐蝕心靈的隱形毒藥。

但在現代社會中,嫉妒不再僅是神職人員批判的道德問題,而是心理學家、組織行為學者、企業顧問必須理解與因應的重要情緒動能。因為,嫉妒是一種不說出口,但無所不在的社交貨幣。

即使在KPI主導的企業績效文化裡,嫉妒也從未消失,反而變本加厲,只是換了一件西裝外套,悄悄坐在你的部門會議桌上。

raw-image

嫉妒的「距離感悖論」:越像的人,越讓你心癢難耐

現代職場有一種極常見的心理現象叫做「同溫層焦慮」

你不會嫉妒矽谷的產品經理賺年薪百萬美金,因為你覺得那是他們的世界; 你也不會對某位名校博士發表論文於國際期刊而焦躁,因為你根本不在同一條賽道上。

但你會嫉妒:隔壁那個人

-明明論資歷、學歷、資源都差不多,卻莫名比你先成功。

— 她怎麼一段時間不見就瘦身成功,氣色越來越好?

— 他為什麼除了工作穩定,還能薪酬不低,年年都能出國滑雪?

— 他怎麼就突然就轉職成功,進入知名企業?而我投了一百封履歷還沒下文!

這些人,就是你嫉妒系統的高危對象,因為他們太像你了。

心理學家 Susan Fiske 指出:「人類對地位相近的對象,最容易產生威脅感。」 。我們不是嫉妒別人的幸福,而是在別人的幸福裡看見了自己的匱乏。

嫉妒的心理結構:從受威脅的自我到投射性的批評

嫉妒也是一組「社交神經網絡的過載反應」,它常見於三種情境:

  1. 你重視某個價值(例如外貌、收入、地位)
  2. 你覺得自己應該達成(但尚未)
  3. 你看到他人成功(你認為對方的起點與你接近)

於是,大腦中出現內部衝突: 我也很努力,為什麼不是我? 他憑什麼?我比他還認真!

這時候,你可能會用心理防衛機制進行自我保護:

  • 投射:認為對方靠關係、靠家世
  • 貶低:說對方其實沒那麼厲害
  • 合理化:自己只是選擇不爭、不搶、不跟風

這些防衛,讓你暫時保有內在穩定,卻也讓你無法誠實面對內在的渴望。 所以心靈尚未成熟的表徵之一,就是不敢承認自己真的在乎。

嫉妒是情緒還是道德錯亂?

嫉妒是人性嗎?還是自私的反射?

我們都不會在朋友圈公開說:「我其實有點忌妒你」 ,但我們會說:「我只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啦~」

真相是:嫉妒從來不是道德問題,而是誠實問題。 能不能承認自己還想要更多? 能不能承認自己還沒走到,但還願意再走?

社會心理學:比較焦慮與地位競爭

另一位社會心理學家 Festinger 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則進一步提出比較焦慮(Comparison Anxiety)與地位競爭(Status Competition)

他特別指出:職場上最容易觸發嫉妒的,不是制度的不公,而是非制度化的勝利者

— 某個人莫名受到高層賞識

— 某位講話大聲的人永遠是主導會議的那個

— 某些人的工作被吹捧到天上,而你的辛苦卻無人看見

這種「未經透明規則的差別待遇」,特別容易刺激嫉妒情緒,因為你覺得自己被忽略、被輕視、甚至被誤解

這時候,心靈是否成熟,就取決於你能不能把那股怒氣,轉化為反思和前進的動力。

尤其在鼓吹效率與表現的社會裡,嫉妒其實是一種內建功能,它提醒我們什麼是「被看見的價值」。

當整個社群都在為成功加冕時,我們很難不把別人的成果視為自己的失敗。所以如果能夠轉換視角,把嫉妒當成「導航系統」,反向拆解你在意的東西,則嫉妒反映的其實就是「被壓抑的渴望」。

案例一:轉職女王與看不見的努力

Lisa是金融業轉職Tech PM的知名KOL,網路上充滿有關於她「從0到年薪200萬」的標題,但她的學妹Maggie說:「她只是剛好學歷漂亮、人脈多,又知道怎麼包裝。」

但事實是:Lisa從28歲就開始寫技術部落格,35歲之前從不接商案,純靠自學進入產品圈。

嫉妒的錯誤解讀是:「她只是比較幸運。」

而嫉妒的成熟轉化應該是:「我也可以設計一個屬於自己的養成計畫。」

案例二:一樣的背景,不一樣的決策

Eric和A先生同系同班,Eric沒A先生聰明,成績也沒A先生好,但Eric比A先生早三年存到自備款買房。

A先生一邊在手機上翻著Eric 曬裝潢的限動,一邊想:「有些人就是天生幸運。」

但A先生沒看見的是:Eric從大三開始兼家教,畢業後不出國、不玩攝影、不愛精緻生活;而A先生選擇年年出國、月月吃好料、精打細算的生活樂趣。A先生並沒有錯,只是人生資源的分配不同,自然買房的時間點也不同。

因此心靈成熟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學會尊重選擇差異,放下時間比較。

矯正嫉妒的力量:欣賞的行動原理

欣賞,是對別人成功的接納與祝福,不是委屈地說「替你開心啦」,而是發自內心說:「謝謝你讓我看見,那樣的生活也有可能。」

心理學家Kristin Neff的「自我慈悲理論」(Self-Compassion)中提到:「當你能看見別人的成功不等於自己的失敗,你才能真正欣賞別人。」

所以嫉妒的終點,不應該是報復,也不應該是競爭,而是將他人的成功,轉化成自己的可能性。

轉化嫉妒,從覺察開始

嫉妒不是你的缺陷,是你內心渴望的回音。

心靈成熟度的檢測五問

  1. 我嫉妒的,是哪一個具體面向?(收入、身材、情感、安全感?)
  2. 我是否願意為那樣的生活付出代價?還是只是想被「免費祝福」?
  3. 我是否能承認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怪罪別人的運氣?
  4. 我是否能夠用行動來回應這個渴望?
  5. 我是否願意為自己的節奏負責?

上面這五個問題,無關職場等級、年齡資歷,它們是你心靈成熟的照妖鏡。

你會嫉妒,是因為你還相信自己值得更多。

而這份相信,正是你還能繼續成長的證明。所以「心靈的成熟不是不再嫉妒,而是嫉妒時知道怎麼走回自己的路。」

有一天你會發現,曾讓你難堪的嫉妒感,也許正是你往更清晰、更堅定、更自由生活前進的第一步。

附錄:三位心理學家簡介

蘇珊·費斯克 Susan Fiske 在其著作《Envy Up, Scorn Down: How Status Divides Us》中深入探討了人類在社會地位比較中的心理機制。她指出:人們在與地位相近的對象互動時,最容易產生威脅感,這種現象與「相近競爭者」理論有關。當我們遇到與自己社會地位、資源或能力相仿的人時,這些人對我們的自我認同與社會位置構成了直接的挑戰,因此更容易引發嫉妒、競爭甚至敵意。

費斯克的研究強調,這種「向上嫉妒、向下輕視」的心理傾向,會在個人與群體層面產生深遠影響。例如,與社會地位明顯高於或低於自己的人相比,地位相近者的成功或失敗更容易被視為與自身有關,從而引發更強烈的情緒反應與比較行為。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職場、學校等競爭場域,也滲透於日常生活的各種社會互動中。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利昂·費斯廷格 Leon Festinger 於1954年提出「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指出人們在缺乏客觀標準時,會以他人作為比較的基準,來進行自我評價。這種比較有兩種方向:

  • 向上比較:與比自己優秀或更成功的人比較,可能帶來動力,也可能引發自卑。
  • 向下比較:與不如自己的人比較,有助於提升自信或自我感覺良好。

比較焦慮(Comparison Anxiety)

隨著社會比較理論的發展,心理學界進一步關注比較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特別是「比較焦慮」。這種焦慮主要表現在:

  • 個體在與他人比較時,若發現自己不如對方,容易產生自我懷疑、焦慮與不安。
  • 社群媒體的普及加劇了這種現象,因為平台上多呈現他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導致用戶更頻繁地進行向上比較,從而加深焦慮與自我否定。

「社群比較心態觸發了失敗與缺陷的感受,進而評價自己不如他人,加深了社群焦慮。」

地位競爭(Status Competition)

地位競爭是社會比較的另一個重要延伸:

  • 在人際互動中,個體會根據比較結果,調整自己的「心理地位」(內在自我評價)與「人際地位」(外在社會地位)。
  • 地位競爭體現在人們爭取更高的社會認同、權力或資源,這種競爭既受到內心信念的影響,也會隨著外部互動不斷變動。
  • 心理地位較低的人,容易因為比較而產生焦慮與自卑,進一步影響其在人際關係中的表現與競爭力。


美國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於2003年首度提出「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這一概念,成為該領域的先驅。這一理論強調,當人們面對挫折、痛苦或失敗時,應該以開放、友善和理解的態度對待自己,而不是忽視痛苦或自我批評。

三大核心要素

Neff將自我慈悲理論拆解為三個基本要素,這三者相互連結、缺一不可:

  • 善待自己(Self-Kindness)
    遇到困難、失敗或自身缺點時,能以溫柔、體諒和支持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非嚴厲批評或自責。這就像對待摯友一樣,給予自己安慰和鼓勵。
  • 共通人性(Common Humanity)
    意識到痛苦、失敗和不完美是所有人類的共同經驗,而不是個人的孤立現象。這有助於減少孤獨感,讓自己明白「我不是唯一會經歷這些困難的人」。
  • 正念(Mindfulness)
    以開放、不評判的態度覺察並接納當下的情緒和痛苦,不壓抑、否認或誇大負面感受。正念是自我慈悲的基礎,唯有先覺察自身的痛苦,才能給予自己慈悲。

自我慈悲不是什麼?

Neff特別強調,自我慈悲並不等同於:

  • 自我放縱(例如縱容自己不健康的行為)
  • 自我中心(只關心自己、忽視他人)
  • 自憐(誇大自己的痛苦、覺得自己是唯一受苦的人)

實踐方法

  • 練習正念冥想,學習覺察並接納自己的情緒
  • 用寫日記等方式,從自我慈悲的角度回顧每日困難
  • 嘗試像對朋友一樣對自己說話,給予自己支持和鼓勵。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241會員
323內容數
2025/05/26
#一點小小的自省 你也說過上面這句話嗎? 還是你也曾在關係裡一遍遍聽見? 它常被包裝成一種真誠的表白, 像是在說:「因為我信任你,所以我不偽裝。」 但事實上,這句話更像是: 「我知道你不會走,所以我才敢傷你。」
Thumbnail
2025/05/26
#一點小小的自省 你也說過上面這句話嗎? 還是你也曾在關係裡一遍遍聽見? 它常被包裝成一種真誠的表白, 像是在說:「因為我信任你,所以我不偽裝。」 但事實上,這句話更像是: 「我知道你不會走,所以我才敢傷你。」
Thumbnail
2025/05/26
不是每段戀愛都只是你情我願,有些關係,其實是一場精緻而耐心的教練課程。 他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遇上一個這樣的女孩——她不是急著要被愛的情人,而是默默引導他學會怎麼去愛的「教練」。
Thumbnail
2025/05/26
不是每段戀愛都只是你情我願,有些關係,其實是一場精緻而耐心的教練課程。 他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遇上一個這樣的女孩——她不是急著要被愛的情人,而是默默引導他學會怎麼去愛的「教練」。
Thumbnail
2025/05/25
這篇文章從神經科學、社會學與企業實務三大面向,深度剖析「從錯誤中學習」的本質與價值。作者指出,錯誤觸發情緒與認知轉化,是最有效的學習來源,遠勝理論與實踐。文章同時批判東亞社會的「懲錯文化」,導致組織無法健康面對失敗,阻礙創新與成長。
Thumbnail
2025/05/25
這篇文章從神經科學、社會學與企業實務三大面向,深度剖析「從錯誤中學習」的本質與價值。作者指出,錯誤觸發情緒與認知轉化,是最有效的學習來源,遠勝理論與實踐。文章同時批判東亞社會的「懲錯文化」,導致組織無法健康面對失敗,阻礙創新與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在學著深入剖析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面貌時,我發現...許多人的脆弱都來自於〔自卑的心理〕。其中也許包含了自己、家人、親朋好友,或是身邊任何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當自卑心發作時,會造就人易怒的性格,也很容易惱羞成怒。當你對人釋出好意而對方合理拒絕時,你卻感覺對方刻意給你難堪而生氣或難過,其實是自己自
Thumbnail
在學著深入剖析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面貌時,我發現...許多人的脆弱都來自於〔自卑的心理〕。其中也許包含了自己、家人、親朋好友,或是身邊任何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當自卑心發作時,會造就人易怒的性格,也很容易惱羞成怒。當你對人釋出好意而對方合理拒絕時,你卻感覺對方刻意給你難堪而生氣或難過,其實是自己自
Thumbnail
人性的極端值"飢餓忍得住"但是"嫉妒忍不住" 飢餓感並不會否決自己 嫉妒則會否決自己 自大膨脹、傲慢都會帶來短暫的滿足感跟自我快樂 但嫉妒不會有滿足感 通常發生的情緒都是在看到其他人能力大於自己的時候 貧富差距跟網路先進的時代 精品、事業、度假、特權等等都是多數人會很容易產生嫉妒的
Thumbnail
人性的極端值"飢餓忍得住"但是"嫉妒忍不住" 飢餓感並不會否決自己 嫉妒則會否決自己 自大膨脹、傲慢都會帶來短暫的滿足感跟自我快樂 但嫉妒不會有滿足感 通常發生的情緒都是在看到其他人能力大於自己的時候 貧富差距跟網路先進的時代 精品、事業、度假、特權等等都是多數人會很容易產生嫉妒的
Thumbnail
在社交媒體中,看到認識的親友有所成就時,卻會產生嫉妒之心,而對陌生人卻能慷慨祝福。作者從自身意識擴展出一系列的思考,探討這種心理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轉變負面情緒。
Thumbnail
在社交媒體中,看到認識的親友有所成就時,卻會產生嫉妒之心,而對陌生人卻能慷慨祝福。作者從自身意識擴展出一系列的思考,探討這種心理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如何轉變負面情緒。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近20年的世界從不透明的時代轉變成透明的時代 人性的動力驅使也有所變化 原本驅使多數人犯錯的是貪婪跟恐懼 我認為現在可以這兩個心理情緒齊名的就是"妒忌" 原本"妒忌"只會出現在神話、宗教和文學作品,主要用來帶動仇恨跟傷害的劇情,包含摩西戒律明令禁止妒忌 現代人可以在
Thumbnail
近20年的世界從不透明的時代轉變成透明的時代 人性的動力驅使也有所變化 原本驅使多數人犯錯的是貪婪跟恐懼 我認為現在可以這兩個心理情緒齊名的就是"妒忌" 原本"妒忌"只會出現在神話、宗教和文學作品,主要用來帶動仇恨跟傷害的劇情,包含摩西戒律明令禁止妒忌 現代人可以在
Thumbnail
搬弄是非和背地裡說壞話的行為通常反映了一些心理素質或情緒狀況。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這種行為相關…..
Thumbnail
搬弄是非和背地裡說壞話的行為通常反映了一些心理素質或情緒狀況。以下是一些可能與這種行為相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