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是一所學校:在『理論』教不會、『實踐』學不夠的地方,我們從跌倒中長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還記得上一次學到最深刻的一課,是從哪裡來的嗎?一本書?一場講座?還是……一次讓你痛得想辭職的職場挫敗?

坊間流傳一句話:「吃過虧才會長記性。」這句話不只是情緒發洩,它其實是學習科學的現場版。

raw-image

就像上述這張圖所呈現的:理論是起點、實踐是過程,而錯誤,才是最有價值的學習催化劑。

多數人對學習的想像,是坐在教室裡聽講、做筆記、背誦與考試。但真正記得住的知識,是那些在你經歷情緒衝擊後,被「刻進」記憶體裡的經驗。

你可能不記得一篇白皮書寫了什麼,但一定記得被客戶當面罵到啞口無言的那一天。因為那是你用痛學來的。那不是資訊,那是轉化。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錯誤」所引發的情緒張力(尤其是羞愧、焦慮、驚恐)會活化杏仁核(Amygdala)與前額葉皮質區,進而強化長期記憶的編碼與行為反省迴路。簡單說,錯誤學習會帶來更深層、更具動力性的知識轉化。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某些人可以在失敗中快速成長,而某些人卻在一次錯誤後整個人生崩潰—差別不在錯誤本身,而在大腦與心智如何接住錯誤。

這張圖背後的社會學解讀:為什麼我們不敢錯?

這張圖在社群上廣為流傳,因為它蘊藏了一種普遍卻難以啟齒的現象—我們的教育文化是「懲錯文化」。

從小到大,我們習慣於分數導向的學習,考試出錯是羞恥,報告出錯是責難,職場出錯是責任歸屬。錯誤,在制度裡是污點,在人際裡是標籤,在心理裡是創傷。

但這樣的「零容錯」文化,卻讓人學不到真正該學的東西。因為一旦錯誤變成「失敗的證明」,人們就會傾向於掩蓋、否認、推諉,甚至乾脆不去嘗試新事物,以避免承擔出錯風險。

這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控制邏輯」—不是為了讓人學會負責,而是讓人學會害怕。久而久之,整個組織與社會都變得保守、僵化、無創意。

法國哲學家 Bourdieu 的社會再製理論(Social Reproduction Theory)指出:教育制度的考核設計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價值與階級秩序的延續。

錯誤不是單純的操作瑕疵,而是「社會判斷的依據」。誰常錯,誰就被貼上「不夠聰明」、「不夠認真」的標籤,最終失去晉升、進步、被信任的機會。

因此,不敢錯,其實是一種結構性壓抑。這也讓「錯誤學習」變成一種需要勇氣的反叛行動—當你願意正視自己的錯,就是在反抗這個社會對「完美表現」的高壓期待。

那麼,我們該如何翻轉這種文化,讓錯誤不再是一種羞辱,而是學習的正當來源?

在進入更深的說明前,我們不妨先從現實社會中的案例出發,看看到底是什麼讓錯誤這件事變得如此難以啟齒。

從社會新聞事件看:錯誤為何不能被公開承認?

曾有大型企業因錯誤採購規格導致數億元損失,內部人員爆料卻反被究責。新聞報導後,輿論譴責管理層「掩蓋錯誤」,但更深層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結構容許「承認錯誤」這件事嗎?

正因如此,許多企業培訓偏向「避錯導向」而非「轉錯為能」。結果不是把錯誤當作修正點,而是當成獵巫的藉口。

這類文化現象,不只在社會上演,也深深影響我們對「學習」的理解模式。

既然錯誤無法在組織中被健康地討論,那麼我們應該更認真回頭檢視,學習到底有幾種層次?它們的效力差異又從何而來?

圖像背後的學習邏輯三段論

圖中的三種學習來源,不只是量的差異,更是質的層次演進:

1.理論(Theory)是預設值:提供邏輯框架、建立認知結構,但不保證記住,更不代表能用。

2.實踐(Practice)是輸入轉輸出:經由行動內化知識,是記憶開始長出肌肉與動作模式的過程。

3.錯誤(Mistake)是深層編碼器:觸發情緒反應→反思機制→認知重構→策略修正,才是真正「學會」的起點。

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上述學習模式的差異,還可以進一步解釋其認知運作機制。

這也意味著,理解錯誤的價值,不能只是從行為結果層面看,更要深入到心理與認知的層面來解釋它的轉化力。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理解錯誤的意義

美國心理教育學家Jean Piaget 在發展心理學中指出:「當兒童遭遇與既有認知架構不符的經驗時,會出現『認知失衡』,這正是發展的契機。

這就是為什麼錯誤比理論強—它不是知識的補充,而是結構的撞擊與重整。

那麼,這種錯誤主導型學習,是否只是心理現象?還是也對教育制度與組織發展帶來轉變?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把視野拉大,從教育史與企業學習的演化,來看看「錯誤」是如何從禁忌轉為資產的。

教育與企業學習的轉型:從「對錯文化」走向「錯誤容納文化」

在過去的教育設計中,錯誤往往被視為失敗的證明,學生被要求考試零錯誤,員工在績效考核上被要求減少瑕疵。這造就了一個「避免犯錯」的學習文化。

在工業化時代,企業追求「一次到位、少犯錯」的標準化操作,錯誤意味著成本、事故與效率低下。但隨著組織進入知識密集型、創新導向的新經濟時代,容錯力(Error Tolerance)成了組織的競爭優勢之一。

Google 在早期提倡「Fail Fast, Learn Faster」的文化,Netflix 更公開表示「我們不是一個容忍錯誤的文化,而是一個鼓勵從錯誤中快速學習的文化」。

但近年來,許多新創企業、敏捷開發團隊、設計思維課程都開始強調「快速失敗」(fail fast)、「迭代驗證」(iteration),錯誤從結果變成了工具。

這也讓學習發展(L&D)從「知識傳遞」轉向「行為塑造」,再轉向「經驗再造」。

我們可以這麼說:不是錯誤變得美好,而是我們終於開始學習如何使用錯誤。

既然錯誤已成為組織競爭力的催化劑,我們也應該探討學習者自身,是否具備能從錯誤中萃取價值的心理條件?

從錯誤中學習的心理條件:不是每個人都能撿回教訓

錯誤並不保證帶來成長,只有那些具備以下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把失敗變成資產:

  1.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2. 情緒容納力(Emotional Tolerance)
  3. 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
  4. 持續行動(Grit)

這也讓我們意識到一個現實:在培訓或教練制度中,我們不能只安排「讓人犯錯」,還必須建立一套「幫助人理解與回收錯誤」的支持機制。

那麼,企業該如何系統化這套支持機制,將錯誤轉為集體學習與文化資產?

組織層級的錯誤管理設計:從個人經驗到集體記憶

現代企業其實不斷在引入錯誤管理制度,包括:

  • 「事後檢討制度」(Postmortem Review)
  • 「錯誤資料庫」(Failure Archive)
  • 「錯誤儀式化」(Ritualizing Mistakes)

像 Amazon 的 COE(Correction of Error)制度,便要求每個重大失誤都要有公開檢討報告,重點不是找兇手,而是追因與修正。

這些制度不只提升了透明度,更讓錯誤不再成為祕密,而是成為可反覆查閱的學習資源。

但這些方法的實施並非毫無風險,文化的配套才是關鍵。因此我們要深入看看,各產業如何在錯誤中建構學習文化。

從產業實例看錯誤的應用設計:醫療、軍事、科技、創新業的實戰場景

  1. 醫療界:M&M Conference(病損與死亡檢討會)不是責罵而是找出系統性錯誤,減少未來風險。
  2. 軍事單位:AAR(After Action Review)每場演習與戰鬥後都要徹底反省錯誤行為與判斷,強調「錯誤即學習的入口」。
  3. 科技業:Google、Meta 的 Postmortem Culture文件系統化、匿名檢討,強調跨部門共享,培養組織韌性。
  4. 設計與創業圈:Prototype–Fail–Iterate 模式錯誤是創意的基礎,無失敗就無創新。
多元產業的實踐告訴我們:錯誤不是風險,而是資產,只要你有系統化的容器裝得下它。

實例一:HR訓練失敗後的升級改革

某企業原本安排了大量的線上課程與知識講座,希望提升中階主管的領導力。結果一年後績效考核結果顯示,主管團隊領導行為無明顯改變。

HR轉而設計一系列「行為模擬實境演練」,讓主管在壓力場景下做出領導判斷。第一次演練中有80%主管做出錯誤決策,部分人還因此情緒崩潰。但從第二次起,他們開始預先規劃對策、模擬應對流程,效果顯著提升。

結論是:沒有錯誤就沒有反省,沒有反省就沒有行為轉變。

實例二:新創 CEO 的犯錯歷程,才是他的MBA

一位台灣的新創 CEO 在第一次募資時過度理想化股權比例,導致公司進入A輪後失去主導權,核心夥伴出走,半年內營運重挫。

他公開說:「我念過MBA,但我是在董事會上被KO後,才學會什麼叫做『控制權』。」

這就是學習從錯誤中來的寫照—那些最慘烈的失誤,是你最貴的學費,也是你最不會忘的課。

那麼,我們就該問一個根本問題—當錯誤與成功的學習機制相互對立時,哪一種比較有價值?

錯誤 vs 成功:哪一種經驗才是真正的老師?

成功帶來鼓舞與再現可能,但錯誤帶來的是結構性反思與深層學習。成功往往讓人模仿表面;錯誤迫使人檢討底層邏輯。

成功是結果的模仿;錯誤是過程的解剖。成功讓你知道你對了什麼,錯誤讓你搞懂你根本不知道什麼。

當然,也不是每一次錯誤都能成功轉化為知識,因為那背後還有一層文化差異與心態設定的張力。

從文化對比看東西方對錯誤的態度差異

  • 亞洲文化多強調面子與羞恥,錯誤是污點。
  • 歐美文化較強調試驗與責任,錯誤是資產。

例如:日本職場對失誤極度敏感,失誤可能導致社會性死亡;但美國矽谷創投圈卻會問你:「你失敗過幾次?」

這反映出:錯誤能否成為學習之母,關鍵不在錯本身,而在文化對錯的定義。

錯誤的真相:不是要你故意犯錯,而是準備好能修錯的能力

我們不是在浪漫化錯誤,而是在倡導一種思維轉向:錯誤不可避免,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設計好了學習的回收機制。

HR、主管、學習設計者應該問的不是「如何避免錯誤」,而是「我們如何設計錯誤承接機制」。

錯誤不是終點,而是一次轉彎的邀請函。

錯誤也是最嚴格卻最忠誠的導師

從理論,我們學會架構;從實踐,我們磨出手感;但從錯誤,我們學會了理解自己。

錯誤不是敵人,而是你還願意成長的證明。

最後我想引用下面一句話,作為總結:

“A man who makes no mistakes is unlikely to make anything.” 一個從不犯錯的人,很可能什麼都沒做過。—保羅·阿登 Paul Arden

你今天學到的,是誰告訴你的?

還是你痛過、錯過、然後撿回來的?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附錄:關於 Paul Arden

保羅·阿登(Paul Arden) 是英國傳奇級創意總監與作家,曾在知名廣告公司 Saatchi & Saatchi 擔任創意總監多年。他以天馬行空的風格與大膽無畏的創意聞名,是改寫英國廣告語言與視覺敘事的重要推手。

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是:

《It's Not How Good You Are, It's How Good You Want to Be》

《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

他的語錄經常被創意圈與管理界引用,因為他不但重視創意,也挑戰那些讓人不敢冒險的「安全邏輯」。他鼓吹失敗、讚美錯誤,是最早倡導「錯誤是一種行動成就」的創意實踐者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235會員
317內容數
2025/05/22
太多人以為,脾氣爆發是個性問題,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責任投射。你不是真的生氣,而是潛意識裡需要有一個「該負責的人」。 這正是「空船效應」在心理層面最殘酷的揭露—當我們看不到「誰該負責」時,就會變得出奇冷靜。今天,我們就從這個來自莊子的古老寓言開始,拆解一個橫跨哲學、心理學、組織管理與人性戰場的經典效應
Thumbnail
2025/05/22
太多人以為,脾氣爆發是個性問題,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責任投射。你不是真的生氣,而是潛意識裡需要有一個「該負責的人」。 這正是「空船效應」在心理層面最殘酷的揭露—當我們看不到「誰該負責」時,就會變得出奇冷靜。今天,我們就從這個來自莊子的古老寓言開始,拆解一個橫跨哲學、心理學、組織管理與人性戰場的經典效應
Thumbnail
2025/05/21
這代人怎麼越帶越難帶?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努力錯方向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面對一個剛畢業的Z世代新人,交代一件事,他安靜點頭,但事後卻完全沒照你想的做;你問他有沒有問題,他說「沒有啊」,最後卻發現一堆細節漏洞;你忍不住碎念,他回你一句「喔我以為你不在意這個」— 這一瞬間你不是生氣,是心累。然後
Thumbnail
2025/05/21
這代人怎麼越帶越難帶?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努力錯方向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 面對一個剛畢業的Z世代新人,交代一件事,他安靜點頭,但事後卻完全沒照你想的做;你問他有沒有問題,他說「沒有啊」,最後卻發現一堆細節漏洞;你忍不住碎念,他回你一句「喔我以為你不在意這個」— 這一瞬間你不是生氣,是心累。然後
Thumbnail
2025/05/19
許多人渴望成為領導者,卻忽略了「下屬力」的重要性。本文探討下屬力五大核心能力:辨人、補位、轉譯、預警、關係,並透過案例說明如何藉由下屬力提升職場影響力,最終成為領導者。文末提供「就業跳槽四象限圖」與「自我下屬力診斷表」兩個工具,幫助讀者實踐下屬力,從被動的員工轉變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2025/05/19
許多人渴望成為領導者,卻忽略了「下屬力」的重要性。本文探討下屬力五大核心能力:辨人、補位、轉譯、預警、關係,並透過案例說明如何藉由下屬力提升職場影響力,最終成為領導者。文末提供「就業跳槽四象限圖」與「自我下屬力診斷表」兩個工具,幫助讀者實踐下屬力,從被動的員工轉變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記錄實戰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典型問題:熱愛學習卻進步有限,難以解決實際問題。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Thumbnail
讀不進去,原因很單純,就看不懂。回想一下中學時代,為了考試讀書,看不懂的還是得硬讀,到底多痛苦就曉得。所以,痛苦就別念了,去看其他本,除非你就是想獲得這領域的知識,痛苦就是必然,別抱怨。
Thumbnail
讀不進去,原因很單純,就看不懂。回想一下中學時代,為了考試讀書,看不懂的還是得硬讀,到底多痛苦就曉得。所以,痛苦就別念了,去看其他本,除非你就是想獲得這領域的知識,痛苦就是必然,別抱怨。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本書整理了常見的八種思維錯誤,讓我們去思考,人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偏誤,影響了我們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每天又被資訊轟炸。認知偏誤或者說捷思法,是我們從古至今適應環境的手段。大腦會允許我們用最舒適的方式去思考,要保留能量給對一些生存更急迫,但是實際上並不合理的事情…
Thumbnail
本書是本介紹學習方法的書,我將書中提到幾個點列出,並寫些自己的心得,因為課外事情部分,我本身比較有動力,所以以下介紹,我會著重在用於課內學習
Thumbnail
本書是本介紹學習方法的書,我將書中提到幾個點列出,並寫些自己的心得,因為課外事情部分,我本身比較有動力,所以以下介紹,我會著重在用於課內學習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 讀書,是因為想學,還是因為不得不學?】 是什麼時候,讓我們開始失去對學科的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被灌輸的責任與義務「請做好學生的本分」或「完了,昨天沒唸書,今天一定考不好,我真爛。」這些責任與義務讓許多孩子失去對學習的好奇心,不斷陷入罪惡感、拖延與自我懷疑的循環。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本書主要討論“學習”這個主題,介紹了學習者如何做好學習的全生命週期管理,讀完這本書,我想特別討論的有三點: 1. 學習有方法,但行動起來最重要 2. 不怕麻煩,弄清楚基本概念 3. 學以致用,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