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系列】不是迷信!儀式如何幫助你進入狀態、穩住心緒、提升專注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是因為你強才有儀式,而是因為有儀式,你才能穩定地強。」——阿祥 Sean

起槓前的那一刻,不是動作,是儀式。

起槓前的那一刻,不是動作,是儀式。

這週一我在健身房練腿的時候,突然注意到自己在每一組深蹲開始前會有個「捲褲管、按下碼表、然後雙手放到槓鈴熟悉的位置上,接著像催動機車把手一樣往下轉的同時鑽進去槓鈴底下,起槓,開始深蹲」的儀式動作。

只要這動作一出現,我就會自動進入備戰狀態,肌肉、呼吸、精神,全部 ready。

那瞬間我突然想到——這就是儀式的力量。


🔍 儀式與習慣有什麼不同?

習慣我們在前面講過,它是會「自動駕駛」的行為:你不需多想,動作就會自然發生(像每天刷牙)。但儀式不一樣,它像是點燃引擎前的小火花,或上場前深吸一口氣的動作。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持續,而是為了「開始」。

可以用下面這張表說得更清楚:

raw-image

也就是說:儀式像是「點燃火種」,讓你進入狀態。習慣則是「自動駕駛」,幫助你持續前進。


🧠 壓力之下,習慣與儀式的三個共同優勢

雖然他們有些許不同,但在壓力之下的時候,習慣和儀式卻也展現出了共同特徵:

raw-image

像是在競技運動這種高壓力, 高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不少比賽選手便演化出獨特的儀式模式。例如:籃球之神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率領北卡大學(UNC)在1982年封王後,喬丹開始相信一件事情:他當天穿的那件短褲有神奇的魔法。於是在NBA生涯的每場比賽,他都把這件北卡大學的短褲穿在裡面。

又比如像鈴木一朗站上打擊區,先是輕鬆揮動球棒、轉轉雙腳腳踝,並慢慢的伸展,接著依序確認左腳與右腳的釘鞋狀態、站穩步伐、將松脂油塗勻球棒握把,握著球棒、伸直手臂並拉一下衣袖。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儀式真的能「增加表現」嗎?
答案其實是:

不是讓你變強,而是讓你更能「穩住」。

📚 曾經有個研究是:
一組學生被要求建立「考前儀式」:動作很簡單,也不是真的作弊。 測驗中給所有人相同的挑戰與獎勵。結果成績沒有太大差異,但……

💡 做過儀式的學生,在犯錯後的情緒反應明顯比較穩定。大腦腦波顯示他們的沮喪反應更小、專注程度更高。

原來儀式就像一種心理的安慰劑,它不會讓你瞬間變超人,但能穩住心跳、消化焦慮、穩定出拳。


🔄 在不確定中,人類會自動發展出儀式行為

你是否還記得每次台灣要打國際棒球盃的時候,大家每天晚上會討論的內容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今天比賽對日本,我決定晚餐先來嗑個壽司壓壓驚!」
「今天比賽對義大利,我決定晚餐先來吃個夏威夷披薩壓壓驚!」

這是因為對於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不只影響場上球員,也會連帶影響到看比賽的觀眾。你可能覺得這只是習慣,但它其實是心理系統的回應機制

📍壓力 + 不確定 + 焦慮 → 大腦需要某個**「可控的儀式」**來找回秩序感。


🧘‍♂️ 儀式的誕生現場:從痛苦中找一個可以「抓住」的東西

心理學研究顯示:

當我們結束一段關係、面對喪親、轉職、分手時,特別容易創造出儀式。

這些儀式不一定合邏輯,卻能讓我們穩定。比如:

  1. 每年分手日到曾經的地點走一遭
  2. 模仿已逝親人曾經做過的小事
  3. 在換工作前整理書桌、丟掉某本筆記本

這些儀式的背後,不一定有明確的「獎賞」,但本身就像一顆膠囊:

裡面裝的是我們對秩序、意義、掌控的需求。

💬 最後,來聊聊你的儀式

你也有那種「只要這樣一下,就能進入狀態」的小行為嗎?也許是上台前先深呼吸、也許是上班前先泡杯咖啡、也許是運動前戴上耳機撥放音樂、也許是在心中對自己喊一句話。

它們看起來沒什麼,但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動作,為我們接通了專注、信心和穩定。

🧠 當習慣是自動駕駛,儀式,就是啟動引擎的那一下開關。


📌 結語:儀式的力量,不在於神祕,而在於它讓我們穩定

有些人會說:「這樣做真的有差嗎?」

你不妨試試看:

在壓力來臨前,給自己一個固定的小儀式。 那可能只是一個呼吸、一個姿勢、一個小物件的握感, 但它會讓你像一位選手一樣,站穩、呼吸、啟動。

因為你相信它、賦予它意義,它就會為你站在那裡。


📬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小儀式喔~

行動,從這裡開始

行動,從這裡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祥的誰來晚餐
72會員
47內容數
歡迎來到「阿祥的誰來晚餐」,這裡可以閱讀到我對世界的觀察和體驗,無論是從書籍中獲得的讀書心得、旅途中遇到的小店、最近看過的影片,還是社會時事等。每一個觀察與體驗,都是我對世界的反思,也希望能引發你的共鳴或討論,彼此激發更多的靈感與智慧。
阿祥的誰來晚餐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在職場中,團隊常因瑣事卡關,例如:會議紀錄總是無人更新?這篇文章結合行為設計模型B=MAP,帶你從降低行動門檻、自動化流程,到運用一分鐘檢討法建立信任,讓習慣養成不再靠提醒或意志力。透過Power Automate與ChatGPT,輕鬆打造自動提醒機制,協助團隊穩定前進,讓好習慣自然發生。
Thumbnail
2025/04/27
在職場中,團隊常因瑣事卡關,例如:會議紀錄總是無人更新?這篇文章結合行為設計模型B=MAP,帶你從降低行動門檻、自動化流程,到運用一分鐘檢討法建立信任,讓習慣養成不再靠提醒或意志力。透過Power Automate與ChatGPT,輕鬆打造自動提醒機制,協助團隊穩定前進,讓好習慣自然發生。
Thumbnail
2025/04/20
在職場中,光靠動機無法支撐穩定表現。這篇文章結合《一分鐘經理》的管理技巧與行為設計模型 B=MAP,介紹如何透過「一分鐘目標」與「即時回饋」,讓工作執行更聚焦、團隊習慣更穩定。透過簡單可持續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低動機時也持續前進,建立高效又有溫度的工作文化。
Thumbnail
2025/04/20
在職場中,光靠動機無法支撐穩定表現。這篇文章結合《一分鐘經理》的管理技巧與行為設計模型 B=MAP,介紹如何透過「一分鐘目標」與「即時回饋」,讓工作執行更聚焦、團隊習慣更穩定。透過簡單可持續的設計,讓每個人都能在低動機時也持續前進,建立高效又有溫度的工作文化。
Thumbnail
2025/04/13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Thumbnail
2025/04/13
動機常被視為改變的起點,但它其實波動劇烈,容易受情緒與情境影響,並不足以支撐長期行動。本文以《設計你的小習慣》與 Fogg 博士的行為模型為基礎,探討動機的來源、特性及不可靠性,並提出以「簡化行為、善用提示、降低依賴動機」的方式來建立可持續的習慣。與其等動機來,不如設計一個沒有動機也能持續前進的環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還是閱讀學習,這些習慣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長遠的正面影響。然而,要建立並維持這些好習慣並不容易。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作者Uri Gneezy探討了關於設計持久誘因的一些見解。 Uri Gneezy在書中提
Thumbnail
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還是閱讀學習,這些習慣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長遠的正面影響。然而,要建立並維持這些好習慣並不容易。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作者Uri Gneezy探討了關於設計持久誘因的一些見解。 Uri Gneezy在書中提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一旦從事一個習慣的阻力減少了,它就更容易被實現。換句話說,當便利性上升,你就有更高的機率去遵循你的習慣。 當決定在哪裡實踐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你日常規律中的必經地點,因為當一個想被建立的習慣與你的日常生活適性度高的時候,它更可能成形。
Thumbnail
培養習慣只能依靠意志力?還是有其他撇步可以輕鬆做到? 一起看看《原子習慣》中有哪些好用的方法吧!
Thumbnail
培養習慣只能依靠意志力?還是有其他撇步可以輕鬆做到? 一起看看《原子習慣》中有哪些好用的方法吧!
Thumbnail
培養習慣只能依靠意志力?還是有其他撇步可以輕鬆做到? 一起看看《原子習慣》中的「習慣堆疊法」吧!
Thumbnail
培養習慣只能依靠意志力?還是有其他撇步可以輕鬆做到? 一起看看《原子習慣》中的「習慣堆疊法」吧!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日常生活發現習慣容易中斷,後來發現自己中斷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 「不知道這習慣是為了什麼?只因看到大家都說這是好習慣,所以才執行。」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這本文章介紹了一本有關高效習慣的書籍,探討如何培養好的習慣,包括清晰、活力、必要性、生產力、影響力、勇氣等。文章內容非常豐富,值得一讀。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我們常常會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事,也常聽到跟「習慣」相關的句子,例如:習慣成自然、習慣就好、你這個壞習慣要改掉…等。查閱字典對「習慣」的解釋是:「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而在網路書店查詢跟「習慣」相關的書名,竟有數百本之多,包括全球銷售超過1500萬本以上的《原子習慣》,可見習
Thumbnail
「為什麼」要培養習慣?習慣只是手段,目的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培養好習慣不只一種方法,原子習慣vs彈性習慣哪個適合你? 「習慣養成需要21天」其實是一個迷思,而原子習慣提出的概念,幫助許多人真正提升習慣養成的成功率 凡靠意志力的,必定會失敗,要讓習慣簡單
Thumbnail
「為什麼」要培養習慣?習慣只是手段,目的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培養好習慣不只一種方法,原子習慣vs彈性習慣哪個適合你? 「習慣養成需要21天」其實是一個迷思,而原子習慣提出的概念,幫助許多人真正提升習慣養成的成功率 凡靠意志力的,必定會失敗,要讓習慣簡單
Thumbnail
如果覺得建立好習慣或戒掉壞習慣很難,問題不在你,而在於你的系統~
Thumbnail
如果覺得建立好習慣或戒掉壞習慣很難,問題不在你,而在於你的系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