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常常在學,卻好像沒在學?
在相同環境與條件下,為什麼「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敗」?
作者石田勝紀在《自主學習》一書中,將學習分成三種類型:
- 第一類:看似在學,卻心不在焉。
- 第二類:只在課堂上學習的人。
- 第三類:除了睡覺,隨時都在學習的人。
真正能產生長期成果的,是第三類。
而書中強調:「第一類和第二類人」可以靠後天升級成「第三類人」。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學會善用「關鍵句子」來進行思考練習,書中介紹了十大魔法關鍵句,作者建議先選出1~3句開始嘗試看看。
也強調,魔法關鍵句請先用在自己身上,實際感受自己的大腦規格升級的感覺,不是要創造完美的自己,而是享受自己的人生。
自己有所感後,再將十大魔法關鍵句用在孩子或下屬身上,好好「教育」他們。
Sheen家魔法練習句日常實例 | 第①站啟動!
我們家開始練習這三句:
▸ 為什麼? —— 問問題,讓思考起飛。
▸ 該怎麼做才好? —— 拆解課題,拼出新組合。
▸ 怎麼做才有趣? —— 在重複裡,點一份快樂餐。
最近沒有繼續幫孩子做國語自修結合捷運的學習單,孩子希望我可以繼續幫他製作,
但我觀察到一件事 ——雖然學習單的設計把自修的語文重點搭配了他喜歡的捷運主題,但如果沒有「思考」或「組合」,效果其實不大。
很多時候,他寫出來的內容,只是照抄課本的幾個關鍵字,看不出他是否真的理解題目的意思。
所以我跟孩子溝通,不是我不幫你做學習單,
而是:「你有沒有發現,你在寫的時候會不太懂題目要問什麼?或者只是在課本裡抓字填空而已? 」
「那你有沒有發現你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想了一下,說:「有些題目看不懂,有些不知道要怎麼寫才好⋯⋯而且寫很多字就會有點懶⋯」
那我覺得這樣子反而沒有效果,而且我還要花很多心思幫你製作。
✅魔法句一:「為什麼?」 →「你為什麼會這樣覺得?」
讓他先自己釐清目前的困難點,而不是我直接幫他指出問題。
接著我反問:
「你還是想要我幫你做學習單嗎?」
他說:「想。」
✅魔法句二:「該怎麼做才好?」 →「那你覺得該怎麼做,才能寫出有內容的答案?」
這時,他停下來思考了一下,回答:「應該要先知道自修裡的句型,再看學習單,不是看到題目就亂找。」
我聽完其實有點驚訝,因為他開始進入「策略思考」,不是單純等我幫他解決。
我接著說:「你是不是有時候覺得一直寫寫寫很無聊?」
他點點頭。
因為孩子很不喜歡寫字,有時不是他真的看不懂,而是懶得寫.....
那我就說你現在先開始寫自修,我先不幫你做學習單,
孩子聽了就有點不想猶豫的感覺⋯
✅魔法句三:「怎麼做才有趣?」 →「你覺得怎麼做這一課的自修,會比較有趣一點?」
這時,我丟出幾個例子引導他:這次,你在寫第六課國語自修時,可以邊思考看看——
- 「這一課叫《爺爺的祕密》,你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取名?」
- 「生字筆劃有沒有發現什麼共同點?為什麼是這些?」
- 「這些詞語的造句,可不可以變成你講我猜的遊戲?」
孩子沒有立刻回答,但進入了思考狀態,也願意再打開自修課本嘗試。
我知道,這就是「魔法句」發揮效果的那一刻,不是答案的漂亮與否,而是他開始動腦的那一瞬間。
也有跟孩子說,如果你能先從自修當中開始思考、練習舉一反三、延伸套用,這樣你之後再寫學習單的創意題型時,也才會自然的寫出屬於你自己的內容。
到時我再幫你做學習單,我也才覺得我那麼用心在幫你製作,而你不再是敷衍隨便寫。
🤝除了引導孩子練習,我有在創作屬於自己的Sheencard靈魂圖卡分享在IG。
這一路上,我也常常對自己反問這三句魔法句:
- 「為什麼我想做這件事情?」——幫助我保持想做的心情。
- 「那我該怎麼做才好?」——釐清適合自己的創作節奏和方式。
- 「那要怎麼做才有趣?」——當做超過 33 張後,也想讓自己在這條路上繼續保持新鮮感和樂趣。
當我能在不同階段,透過這些簡單的問句讓自己除了產出,也能增加「我想繼續做」的動力,這些練習,也悄悄幫助我在創作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節奏與方向。
不是要一次套公式,這些問句對話可以隨著狀況跳著使用,讓思考從「我不會」變成「我想想看」。
當回答:「我覺得……」的開頭時,魔法就在那裡發動了。
下一站,我會繼續帶著魔法句,記錄我們更多真實的轉動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