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當吼爸吼媽》:情緒不是不該有,而是該被看見|Sheen家情緒洞洞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你也有過這種感覺嗎?情緒不是突然炸掉的,是一層層堆疊上來的。

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忍,而是那股力氣已經找不到出口。情緒不是失控,而是出口被堵住了。

而這張情緒洞洞卡,是我試著幫自己畫出那個「堆上來的過程」。

不是一定要立刻跳出來,而是先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就已經是前進的開始。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有魔力。

看到《再也不當吼爸吼媽》這幾個字,就好像腦中自動浮現每一次情緒崩潰的場景。

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腦中浮現了很多「情緒大小洞」的畫面。然後我就腦洞大開,做了一張Sheen家版的情緒洞洞卡。

結果有點好笑——做完情緒洞洞卡之後,反而不太想寫書評了。

書中提到的很多方法和情境,有些似曾相似,就好像要重新挖開一次內心的碎片,有點累,但也好像被陪伴了一下。

我家孩子現在11歲了,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反擊、討論空間,也會對我提出「我現在就是想哭一下啊!」這樣的反應。

因此書中的一些方法,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回顧自己曾經走過的情緒養育歷程」。

我意識到:情緒不是你吼或不吼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在當下,看到自己正在往哪個洞裡掉。

也告訴自己:在情緒的洞裡又怎樣?有時候,在裡頭盡情地翻滾一下也沒什麼不好。
家長和孩子都有反覆情緒是正常的,不是一定要馬上「跳出來」,
而是能不能知道:「我現在在裡面。」
只要你知道這點,你就已經開始往外爬了.....

接下來,我會分享書中的三個段落,每一個段落都以書中內容為起點,👉再重點式寫出Sheen覺察總結~


(一). 書中段落:你又在孩子面前發火了嗎?

1.不少父母說:「生了小孩之後,才知道我是這麼容易生氣的人。」
👉當心思和期望都放在小孩身上的話,內心的底線很容易就被挑起了,怒氣就會一直上升,當孩子九歲以上候,我常常會跟他說我為什麼內心的火會容易被他挑起來,直接讓孩子了解我的界線和標準。

2.教養對於每個人都是一項艱難的挑戰。
👉在孩子不斷重複的過程中,有時候我會適當地視而不見,有時候會在一個時機告訴孩子:「我在等你自己觀察到。」

3.如果唯獨家長自己感到特別困擾、辛苦,那麼其中肯定存在某些原因。
👉有時候我會故意跟孩子討論我的困擾,還有告訴他什麼時候你讓我覺得好累好煩。

4.我們需要找出這些情緒原因,唯有如此,才能拯救子女與自己。
👉最好挑自己平靜的時候,再跟孩子一起討論原因,孩子有時候也都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5.書中描述了一種「生氣→反省」的無限迴圈。父母每次都發火後反省,但下一次仍然再度爆炸。
👉剛開始一定會一直陷入這樣子的無限迴圈,但盡量在生氣的時候不要講傷孩子自尊的事情,其實傷害已經是會降到最低的。

6.很多父母明知「這樣不行」,卻忍不住每天都在生氣。這樣的情緒累積會讓人陷入教養的無力與疲憊。
👉我覺得父母情緒也都需要出口,當孩子在鬧或是一直講不聽的時候,其實生氣也沒關係,當自己氣完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生氣,不要陷入「你乖不乖」,而是讓孩子理解引發生氣的事情或動作。

8.書中鼓勵父母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情緒使用者」。因為唯有認識自己,才有能力真正改變教養方式。
👉書中有檢測自己「暴怒」程度的測驗,很值得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暴怒的症狀是什麼,先了解自己之後才有辦法再協助孩子調整情緒或行為。


(二). 書中段落:當孩子惹父母生氣時的6種教養解方

  1. 發火只會讓孩子心中留下恐懼、不安,卻無法學會任何事情。大人幾天內能排解的一句話,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數十年。
  2. 身為父母,得先搞懂自己的情緒。當父母的壓力超載時,孩子的不聽話可能會被過度放大。
  3. 書中提到,「父母要成為不打不罵的教育者」並非口號,而是態度。
  4. 對於孩子的反應,不要只從「控制與壓制」角度出發。
  5. 要從「我現在為什麼會那麼生氣?」開始對自己提問。
  6. 情緒的爆發點,常常是被觸發的內在經驗或壓力。
  7. 書中提醒:不要將責任都歸咎在孩子行為不佳上。
  8. 家長要回過頭來看,自己內在有沒有「還沒處理完的情緒」。

Sheen覺察總結:
有一段時間我常問自己:「我怎麼又這麼容易生氣?」但現在我不急著找解法了。
因為情緒其實是我的提醒卡,它在告訴我:「欸,你是不是又把所有事都往自己肩膀上扛?」
當我情緒來的時候,還能盡量控制自己不要全然失控,才有機會以中性語言告訴孩子:「我當時的為什麼會這樣有這樣的情緒?」
孩子的反應其實常常不是在挑戰我,而是在回應我內在的混亂。現在我試著從「孩子怎麼了」轉向「我怎麼了」。這不是逃避責任,而是為了真正找到力量。


(三). 書中段落:如何不讓孩子變成暴怒的大人?

  1. 「孩子都這樣」「等他長大就會好」的想法,其實對孩子沒有幫助。情緒的處理能力不是自動長出來的,是需要從小被引導的。
  2. 書中指出:若希望孩子能成為不易暴怒的大人,教養的方式要從「自我省察」開始。
  3. 父母若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會將焦躁與憤怒投射到孩子身上。
  4. 有些孩子從小被責罵,長大後變得對他人情緒過度敏感。
  5. 書中說:「情緒不是不能有,而是你怎麼對待它?」
  6. 替孩子樹立範例的不是「壓抑情緒」,而是「怎麼面對情緒」。所以,大人要先從「承認自己的不安」開始。
  7. 書中鼓勵父母:你也可以練習成為一個情緒有彈性的人。
  8. 這樣孩子才會學會情緒不是問題,關鍵是處理方式。

Sheen覺察總結:

不論是大人、小孩都會有接近情緒失控的時候,重要的是家長先覺察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再引導孩子面對當下的感覺。
也要告訴自己和孩子---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只是我們內在狀態的語言,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情緒出口的正常管道。
如果我們總是壓抑或無視自己的情緒,孩子學到的也只會是「感覺是不能被說的」。
所以,當我承認「我也疲累、也會焦躁」,孩子才有機會學會:「原來情緒不是問題,是可以被接住的。」

raw-image

最後~再給我們一張~情緒洞洞卡 | 陪你在洞口坐著:聽聽情緒的內在語言!

就像這本書提醒我們的:先看到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溫柔地靠近孩子的情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en家覺察教室
0會員
14內容數
我是陪著孩子一起自學、創造、實驗的媽媽創作者。 我的陪伴不完美,但有方向、有原則,也持續在調整。 透過書評找靈感,用教材設計節奏,用便利貼測驗開啟對話, 這裡是我們一起練習覺察與行動的小教室。 #Sheen家覺察教室 #親子書評 #自學家庭 #便利貼測驗 #陪孩子覺察 #媽媽創作者
Sheen家覺察教室的其他內容
2025/05/06
這本《教出好兒子》分享了分擔家事、面對挫折、激發創造力、學會自省的四大教養重點,結合我和孩子的日常經驗,像挑菜、比賽挫折、拆解探索、練習反省。教養像跳格子,有時前進,有時重來,每一步都在陪伴中循環成長。今天,不妨和孩子一起看這張跳格子圖,聊聊他的想法。
Thumbnail
2025/05/06
這本《教出好兒子》分享了分擔家事、面對挫折、激發創造力、學會自省的四大教養重點,結合我和孩子的日常經驗,像挑菜、比賽挫折、拆解探索、練習反省。教養像跳格子,有時前進,有時重來,每一步都在陪伴中循環成長。今天,不妨和孩子一起看這張跳格子圖,聊聊他的想法。
Thumbnail
2025/04/28
這次推薦的這五本書, 每一本都陪我走過不同的卡關時刻,也讓我開始設計屬於Sheen家的「便條紙測驗」,一個可以支持自己的便利貼,一起覺察、一起轉化、一起陪伴。 遇到教養卡關的時刻也沒關係,讓這些書陪你找到屬於你和孩子的節奏吧!
Thumbnail
2025/04/28
這次推薦的這五本書, 每一本都陪我走過不同的卡關時刻,也讓我開始設計屬於Sheen家的「便條紙測驗」,一個可以支持自己的便利貼,一起覺察、一起轉化、一起陪伴。 遇到教養卡關的時刻也沒關係,讓這些書陪你找到屬於你和孩子的節奏吧!
Thumbnail
2025/04/21
當孩子跌倒或做錯事,我們很容易急著糾正、提醒,但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馬上改正」,而是「我能不能陪他一起面對?」這篇書評《三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結合我的教養經驗與日常對話,一點一滴練習的不只是行為調整,而是理解、選擇與承擔的勇氣。附上 Sheen 家便條紙測驗,邀你一起覺察:你是哪一種陪伴者?
Thumbnail
2025/04/21
當孩子跌倒或做錯事,我們很容易急著糾正、提醒,但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馬上改正」,而是「我能不能陪他一起面對?」這篇書評《三歲起,阿德勒式勇氣育兒》結合我的教養經驗與日常對話,一點一滴練習的不只是行為調整,而是理解、選擇與承擔的勇氣。附上 Sheen 家便條紙測驗,邀你一起覺察:你是哪一種陪伴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許多家庭會面對孩子情緒上的挑戰。 從心理師陳品皓的著作《心理韌性》中的觀點出發,重申了情緒教育的重要性,並探討了母親在孩子情緒表達中的角色。希望能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許多家庭會面對孩子情緒上的挑戰。 從心理師陳品皓的著作《心理韌性》中的觀點出發,重申了情緒教育的重要性,並探討了母親在孩子情緒表達中的角色。希望能通過這些方法,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在家裡明明就很「搞威」,而且說不定還很吵,怎麼在外面就「沈默是金」,而且越鼓勵還越退縮?其實可以用社交焦慮的觀點來理解孩子唷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