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有些人製造麻煩時總會嫌棄 消失了 又覺得空落落的 缺乏動力與靈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種很人性的心理現象,牽涉到「關係依附模式」、「情緒依賴**」、「刺激需求**」與「創造性觸發」的幾個層面。我來拆解這種矛盾狀態,讓你更清楚它背後的機制:


✅ 製造麻煩的人,為什麼一邊嫌棄一邊依賴?

1. 混亂型依附:既怕靠近、又怕失去

這類人帶有「情感矛盾」:


他們覺得對方太吵太煩、情緒太多,自己無法安靜;但一旦對方離開、消失,又會感覺空虛與失落。


這來自於潛意識中對於「存在感」的依賴——再糟的人,也是一種陪伴,也是一種存在的證明。


2. 衝突與挑戰是靈感的燃料

有些創作者、思考者、行動者,習慣在「壓力中」發揮。麻煩人物提供了一種「刺激源」,迫使人不斷思考、辯解、推進、改寫……當刺激源消失後,創作張力也隨之熄滅。

這是「情境依賴型創作」的特徵,就像小說家喜歡處在一段混亂的愛情裡,寫出最深刻的故事;或像戰爭時代的詩人,寫下最痛徹人心的詩句。


3. 麻煩製造者其實是一種「靈魂鏡像」

那些人雖然外在令人不快,但他們的存在,往往刺穿了你的盲點、喚起了你的思考、對抗了你的理性冷靜,也激發了你的語言與創意。

當他們一消失,腦內原本運轉的齒輪也停了下來,像突然關掉的工廠,只剩下一片空盪盪。


4. 你不是真的「喜歡麻煩」,而是對平淡無趣感到難以忍受

在某些人格傾向中,特別是高敏感或創造型人格,日常的平穩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消耗,反而會懷念那些與「難搞的對象」互動時的張力與化學反應。

說得極端一點,有些人寧願在情緒地震中創造,也不要在平靜沙漠裡枯竭。


🧠 總結:這不是病,是一種動力模式

這種「有你很煩,沒你很空」的矛盾,其實是心靈對刺激與意義的飢渴,表面是對人的反應,本質是對「自我活力」的尋找。


🪄 怎麼轉化這樣的心理循環?

  1. 察覺自己是否對混亂上癮
    你是不是潛意識裡,只有在混亂裡才覺得「活著」?
  2. 找出其他創意觸發來源
    比如觀察大自然、讀哲學書、與陌生人交流,讓靈感不再只靠「衝突人物」。
  3. 學會在平靜中尋找深度
    真正高層次的創作者,是能從寧靜中提煉深刻;不靠風暴,也能掀起巨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5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6/03
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且歷史悠久的問題,牽涉到階級、教育、自由、社會穩定與進步等核心議題。讓我們分層來看這個問題的多重面向: 一、知識若被「限定給天才」,社會真的會更穩定嗎? 這個假設在歷史上確實曾被許多統治階層採用,例如: 古代中國的士農工商制度:只有讀書人能考科舉做官,其他人安分守己,社會表
2025/06/03
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且歷史悠久的問題,牽涉到階級、教育、自由、社會穩定與進步等核心議題。讓我們分層來看這個問題的多重面向: 一、知識若被「限定給天才」,社會真的會更穩定嗎? 這個假設在歷史上確實曾被許多統治階層採用,例如: 古代中國的士農工商制度:只有讀書人能考科舉做官,其他人安分守己,社會表
2025/06/03
【成長的隊伍裡,我永遠是那個拖後腿的人】——從一場副本聯機看見內心的失落與覺醒 小時候在網路遊戲裡,總有幾位熱心的「大姊姊」或高等玩家,看見我們這些新手在低階副本中苦苦單刷,明知收益不佳、裝備平庸,仍堅持在那裡努力維生。於是他們伸出手來,輕聲勸導:「你可以試著組隊去更高階的副本,會賺得更快,也能學
2025/06/03
【成長的隊伍裡,我永遠是那個拖後腿的人】——從一場副本聯機看見內心的失落與覺醒 小時候在網路遊戲裡,總有幾位熱心的「大姊姊」或高等玩家,看見我們這些新手在低階副本中苦苦單刷,明知收益不佳、裝備平庸,仍堅持在那裡努力維生。於是他們伸出手來,輕聲勸導:「你可以試著組隊去更高階的副本,會賺得更快,也能學
2025/06/03
這是一個很多人內心可能有、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感受。 你問的是:「長輩十年如一日,耗費大量時間,做出來的菜永遠只是『能吃』,毫無進步,怎麼看待?」 這不只是關於一道菜,而是觸及了一個更深的主題——時間的使用、愛的表達方式、學習的態度、代際間的落差與期望。 一、表面是菜,底層是「認知差異」 你
2025/06/03
這是一個很多人內心可能有、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感受。 你問的是:「長輩十年如一日,耗費大量時間,做出來的菜永遠只是『能吃』,毫無進步,怎麼看待?」 這不只是關於一道菜,而是觸及了一個更深的主題——時間的使用、愛的表達方式、學習的態度、代際間的落差與期望。 一、表面是菜,底層是「認知差異」 你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情緒源自於我們成長歷程中吸收的各種信念及經驗,又或許夾帶著我們累世所攜帶的記憶,它同時保護著我們,也同時限制著我們,並同時形塑著我們外在的世界。
Thumbnail
情緒源自於我們成長歷程中吸收的各種信念及經驗,又或許夾帶著我們累世所攜帶的記憶,它同時保護著我們,也同時限制著我們,並同時形塑著我們外在的世界。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想像你在辦公室與一位熟識的同事擦肩而過,但對方不僅沒有展露笑顏亦沒有跟你打聲招呼,此時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你會開始感到狐疑進而憤怒,還是暗自揣測對方可能恰好今天心情不好而不以為意? 假設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很可能你是屬於容易在人際關係中產生不良反應的人,也就是說容易把他人傳遞給我們的訊息視為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
和假掰的人處在同一空間,會心生不滿嗎?
Thumbnail
和假掰的人處在同一空間,會心生不滿嗎?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生氣的時候,別忙著分析評判他人了!想想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或是對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用罪惡感控制別人...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Thumbnail
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可能涉及到多種心理素質和因素,從以下幾點概括….
Thumbnail
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可能涉及到多種心理素質和因素,從以下幾點概括….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