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曾提到:「人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而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實也就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原因是——多數人之間的互動難以脫離投射,我們總是容易以己度人、用預設的「別人會怎麼看我?」去衡量自己的價值,但,那是真的嗎?
以前常有網友問我,覺得自己不夠好、容貌焦慮、自我價值低落應該如何改善?
我回想了自己一路走來,是如何一步步邁向安全、穩定的心態,結合玩過的遊戲給我的靈感,歸納出一個概念:「內在法庭」
什麼是內在法庭?
這要從大腦的運作機制說起。 人的感受源自生理和心理兩大方面,生理層面包含生理的感受和反應,比如身體缺水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渴。而心理層面的感受,雖然難免會受到生理狀態的影響(所以精神科又叫身心科),但主要來自個人的主觀評估。是的,我們會有很多錯綜複雜的感受,其實是因為我們每天、甚至每分每秒都在對周遭進行各式各樣的評估,而我們如何理解與判斷一件事情,就是情緒的來源。換言之,如果想要改善情緒問題,除了接納自己的情緒以外,其實調整自己的評估方式更能從源頭去解決這樣的困境。
那麼,要怎麼調整呢?
我覺得這種詮釋、評估、判斷的過程,就像打官司一樣。我們會針對一個事件開庭,然後會有律師、檢察官和法官。律師負責辯護、檢察官負責收集罪證,而法官進行最後的判決,所以我把這個機制描述為內在法庭。
失控的內在法庭
想像一下,當有人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表達不認同我們的某個觀點、不喜歡我們的某個行為,你會怎麼解讀這件事呢?
通常豁達的人可能會這麼想:「他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正常」、「不舒服的時候會反應很好,這樣我也可以調整相處的方式」,並決定要不要繼續相處、如何調整。然而,如果是習慣將他人反應過度解讀的人,可能會開始鑽牛角尖:「他是不是在針對我?」、「是我有問題嗎?」、「他是不是討厭我才這樣啊?」。再更極端一點,甚至可能演變成:「都是因為我不好,所以才會被討厭」、「我就是個爛人」,結果其實對方根本沒這樣覺得。
人往往就是容易這樣,讓失準的判斷一環扣一環,將自己一步步逼進死胡同。
為什麼這種連續不斷的評估,會讓人鑽牛角尖? 因為人的評估是有慣性的,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經驗和生活背景,對特定事情也總會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不在意還好,一旦在意起來,所有的風吹草動都像在為你的判斷提供證據,導致這個過程充滿盲點。
首先,你的判斷真的是事實嗎?其次,究竟是你透過評估得出了判斷,還是你的判斷使你朝那樣的方向評估?這些都是值得好好思考的。
發展功能完善的內在法庭
人的自我辯證是一個終生持續的過程,所以其實比起產生一個不可翻案的終極判決,我們或許更應該讓這場審判永遠維持在一個沒有定論的狀態。自我價值低落的人,可以想像成擁有一個吹毛求疵的檢察官,他不會放過我們身上一丁點犯錯的證據;而自我價值過剩的人,則可以想像成擁有一個王牌律師,他總是竭盡所能證明我們並沒有錯,哪怕利用法律漏洞。所以,內在法庭要能照顧自己、兼顧成長的話,我們應該設法讓律師與檢察官能勢均力敵,誰也不讓誰。
對自己太過嚴苛的人,可以試著培訓自己的「律師」,讓他能在每次「檢察官」提出犯罪事證的時候,積極的為自己辯護 ——「我沒有那麼糟糕!」,能夠多看看那些有做得好、有注意到問題,也願意反省的自己。
對自己太過寬容的人,則應該培訓自己的「檢察官」,讓他能在每次「律師」詭辯的時候,提出異議 ——「我會不會也有應注意而未注意的地方?」,能多一點自我檢視和反省,不要總是把問題和責任歸咎到他人身上。
雖然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必須說這確實不容易,連我自己也還是持續不斷的在練習,在覺得自己很糟的時候提醒自己沒有那麼糟、在有些自滿的時候提醒自己保持謙遜。但能好好練習的話,我相信「內在法庭」會幫助你的內在漸漸趨於穩定和平衡。
跟你們分享,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