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假的腳步悄然逼近,孩子即將長時間待在家中,對不少父母來說,這段期間可能充滿期待,但更多的是伴隨挑戰。尤其在高頻率的親子互動中,不少人其實或許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一看到孩子拖拖拉拉,瞬間理智線斷掉,大聲罵了出來,事後卻滿是自責,心裡不斷責備自己又重蹈覆轍……」
這不是孤單的感受,而是許多父母共同的經驗。我自己也曾經在教書時,無意間對學生說出威脅等不想說的話,當時的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表達方式,說完後滿是後悔與無奈「如果可以好好說話,誰不想?」
這種反應有時並非有意為之,而是深植於成長經驗中的「自動模式」——我們其實正無意識地重複著上一代的教育方式。
意識的開始:覺察身體、情緒與想法
在薩提爾模式對話的歷程中,我透過練習逐漸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細緻地區分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與內在期待。例如:
- 身體感覺或行為:開始大聲、加快語速、心跳加快。
- 內在情緒:感到憤怒、焦慮、有壓力。
- 背後的想法與期待:孩子怎麼又拖到最後一刻?我很在乎事情要做好,我自己還有一堆事等著處理!
這樣的練習不是一蹴可幾,而是幾週、幾個月…日積月累的意識練習過程。
原生家庭經驗與行為的連結
在陪伴來訪者的歷程中,我發現:
- 我們其實是在不自覺中複製了自己原生家庭承襲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模式。
- 有些父母會因為自己「從不拖延」的個性,對孩子的「拖拖拉拉」特別受不了。
當我們願意往內看,探索自己的行為背後,其實都隱藏著生命經驗的痕跡。
開始改變的三個小步驟
當我們願意重新理解自己,就能試著為自己創造一點不同的選擇空間。以下是三個可以練習的行動方向:
- 情緒預警練習:當你發現自己快要爆發的前一兩秒,提醒自己:「我現在在生氣了,我需要一點空間。」這是剎車的起點。
- 說出自己的情緒,練習自我照顧:像是對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我需要先冷靜一下。」然後用你習慣的方式照顧自己(如:喝水、深呼吸、短暫離開現場…等)。
- 理解暴怒的根源: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不同,建議可透過書寫、諮商、陪伴練習等方式,溫柔地回頭看見自己曾經的受傷與壓力。
回到關係的溫度
有位來訪者在幾週有意識地練習後分享,當他學會不那麼快反應,而是先停下來照顧自己、說出自己的需要,他驚訝地發現,不僅發脾氣的次數減少了,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感也慢慢回來了。
親子關係從來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學會在一次次跌撞與修復中,更懂彼此、也更靠近自己。
這個暑假,讓我們一起用一點覺察、一點練習,陪孩子,也陪自己,找到關係裡真正舒適而自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