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時間管理,理應是每個人關切的重要事項,可以說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好書分享:人生四千個禮拜
作者:奧利佛·柏克曼翻譯:許恬寧
大塊文化出版

時間管理是個多數人關注的議題,但很多時候似乎變成想要在一個最短的時間塞下更多的工作,然後漸漸忘記了該怎麼生活,或者是完成更多工作然後迎來更多的工作。假如以八十歲來看,人生大約就是四千多禮拜,也才會讓我們如此在意,假如我們跟芙利蓮一樣壽命,那很多東西好像就可以看得更淡一些。
“然而矛盾的是,成功後,我們得到的只有感到更忙碌,更焦慮,某方面來講還更空虛。”
“承認我們辦不到,這一切的一切永遠不會發生。”
作者試著在一開始就想打破我們能夠掌握時間的觀念,但也不是就躺平放任時間的流逝,然後什麼都不做,而是時間如此有限,該關注那些真正重要與有價值的事情,又該怎麼去做,有所認知,那就能有一些方法與架構去依循,人生也許不用如倉鼠一般一直跑輪子,而是能做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與價值的事情。

#面對有限性
“我是剛好活著,沒有宇宙法則說我該活著。活著只是碰巧,不保證我能多活一天。”
有人說把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畢竟沒人知道明天還是意外會先到。但真的要做到如此也是相當困難,畢竟總還是盼望著一個比較後面會得到的成果來付出當下的努力。但換個角度則是懷著感恩,在這個當下還能"有幸"的活著,那麼這些煩惱的瑣事,似乎就不用那麼在意,而是有種體驗的心態。

#西瓜問題
“分心與關心是不相容的”
社群媒體經過非常精密的設計,非常容易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嚴重到甚至讓我們忽略了當下正在體驗的事物,而時間管理的關鍵就在於分心,廣義的分心甚至包含了當我們把所有關注都放到工作上時,工作本身對於人生也就是一種分心。這也難怪年頭所謂數位排毒,或者是一些團體活動都在讓我們可以遠離各式數位產品,但同時當這些活動結束之後,有多少人能真的不被手機上的訊息抓走注意。

#你在這裡
“某種養育孩子的方法正確與否的證明,要看孩子長成什麼樣的大人”
對於有小孩的家長可能比較容易理解這樣的概念,如果我們只是想著孩子的"結果",然後就要求做這個做那個,那這樣的童年體驗是否還有意義,對我們自身在這樣孩子的成長過程又還剩下什麼。而另一個所謂結果的評斷,也如福哥寫過,不應該是所謂大學如何,也許是三十歲能否獨立自主,不需他人操煩呢。不要再想著要把時間提煉出未來價值,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是現在,也就是正念的概念:活在當下。

#滄海一栗療法
“你拿人生來做什麼,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你用你有限的時間做什麼,宇宙真的一點都不在乎。”
“把你這輩子唯一擁有的時間,用在你真正感到有意義的事情上,那是甚麼意思?”
其實普通有意義的人生就很棒了,不需要把時間或是自我價值無限放大到非要拯救世界,解決能源問題這些等級,如同作者說的,能幫孩子準備營養的餐點,可能就非常重要,就算不會因此得到烹飪大獎。面對職涯,只要能讓服務對象的生活稍微好過一些,幾乎所有的職涯都值得你投入,也許有點佛系或是阿Q,但這樣就是真正的意義了。

“不必追求凡事做到盡善盡美、不曾有情緒脆弱的時刻,也不必倚賴任何人。然後,你得以捲起袖子,動手做真正可能做到的事。”
雖然作者花了很多時間要傳達與分享這樣的觀念,但還是留了最後一篇附錄,可以透過工具來協助我們更為坦人接受:生也有涯。
1. 採取定額的生產力策略
2. 按部就班,一個一個來
3. 事先決定要讓那些事砸鍋
4. 把注意力放在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只關注待辦事項
5. 做好事也要集中火力
6. 使用只有單一功能的無趣科技
7. 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尋找新鮮感
8. 在人際關係中當個研究者
9. 隨手行善
10. 練習什麼都不要做

“活著這件事就是要為人熟知並且記住”
認知時間有限不是選擇躺平,也不需強迫自己非要有什麼豐功偉業,而是在這樣的認知之後去選擇一個普通有意義的人生,事情一定是做不完的,就算你加再多的班,只會被塞入更多的工作,接受就會有力量,然後才能完成那些真正重要能帶來人生滿足的事情,好書分享給大家。
#阿崴閱讀
#人生四千個禮拜
#讀書會六月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