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努力,是 AI 進化太快」:當工作被重寫,我們該怎麼成為不可被替代的人?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那天晚上,在一家開了十幾年的串烤店,和幾個老同學吃飯。菜單和十年前一模一樣,連牆上的膠框都泛黃得剛好,還有濃濃碳烤和醬香味。我們閒聊著各自近況,有人提到孩子要選科系,結果大家竟然不約而同地說了一句: 

「現在水電工好像比較有前途欸。」 

 

我們都笑了,舉起前面的 18 天生啤酒,各自喝了一口。那笑聲裡,帶上一點人生的無奈,還有只有大人才會懂的啤酒苦。 

因為我也正在想:我們是不是已經活在一個,「努力讀書 → 好好畢業 → 找份穩定工作」這套老劇本已經開始失效的世界? 

我原本是念機械的,當過工程師、做過自行車設計。現在成了一個寫字的人。身邊同學,有人接手家業、有人轉行跑建築,也有人乾脆開起早餐店。 

未來怎麼走,這時代誰都說不準。AI 能寫詩,我們只會在 Threads 跟人吵架。 

 

AI 時代來了,這次真的不一樣 

2025 年 6 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畢業典禮上,AI 領域的傳奇人物 Ilya Sutskever 回到母校,發表了一場簡短卻震撼的演講: 

「人們總說自己生活在不尋常的時代,但這次是真的不一樣 — 因為是 AI。」 

 

當時我坐在螢幕前,重播了那句話好多次。也許是因為我工程背景出身,我特別懂那股「地基被挖掉」的恐懼。 

你想想看,資工系曾是最有前途的科系,結果現在成了最焦慮的那群人。因為剛畢業,就發現 ChatGPT 寫程式比你快,還不會請病假,也不會在你的背後偷罵你。 

甚至我還用 GPT 幫我寫了一個「會自我學習的 AI 貪食蛇」。 

我們開始懷疑,花幾年去學的東西,AI 進步速度之快,這些技能真的還「值得學」嗎? 


什麼技能會被AI取代?什麼不會? 

LinkedIn 的未來工作研究指出: 

「未來 70% 的職場技能將被重新定義。」 

 

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 Jeroen Kraaijenbrink 也說,2030 年最重要的職場能力,不會是你懂幾種語言、打字有多快,而是: 

  • 分析性思維
  • 創造力
  • 解決問題的能力
    raw-image
      

我超有感,因為我自己也在工作中親身經歷這個轉變。 

以前我要花三個小時寫一篇文章,現在有 AI 幫忙抓大綱,半小時搞定架構。但要讓文章有情感、有呼吸、有靈魂,還是得靠我自己打磨。 

所以我們該問的不是: 

「哪份工作會被 AI 搶走?」 

 

而是: 

「我能不能做那些 AI 學不會的事?」 

 

AI 做不到的,是那些「看起來沒效率」但超人性的事 

像是: 

  • 問出一個別人沒想到的問題
  • 看懂一段文字背後的情緒
  • 把三個不相干的點子湊在一起,變出一種新組合  

 

這些能力,寫不進履歷表,也很難打分數。這些做「軟實力」,也是目前 AI 完全學不會的東西。 

「人類的獨特創意和個人經驗,仍然是 AI 無法取代的。」 

 

人類大歷史的作者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把這些能力分成三類: 

raw-image

 

所以再往上想一層,真正稀缺的,其實是能把這三類「交錯整合」的人。 

像幼兒老師,既要懂心理、能說故事,還得用肢體互動。 

像專業看護,得有醫療知識、應變能力、也要扛得起體力活。 

這些是 AI 一時半刻做不到的「人性組合技」。真正危險的職業是純智力工作(像是程式、文件摘要)最先被取代。 

 

AI 可以做得快,人類要做得「深」 

我每天用 AI 幫我整理筆記、潤稿、翻譯、找資料。但我不想變成只是會按生成鍵的創作人。我試著做的是,讓 AI 負責節省時間,讓我去做那些需要靈魂的事: 

  • 跟朋友說話時,不急著回,而是多聽一秒 ( 臨在感 Presence )
  • 寫文章時,不只說事實,不只談方法,也說情緒。( 社交智力 Social Intelligence,SI)
  • 在資訊爆炸中,練習「選擇安靜」的能力。( 情緒管理,EQ )  

 

raw-image

 

AI 是工具,不是你。它是加速器,不是方向盤。 

「以後人類會分成懂得用 AI 與不懂得用 AI 的人。」— 林百里 

 

我們會不會,慢慢變成被 AI「圈養」的人? 

你看現在的生活,我們用 AI 幫我們打字、排程、翻譯、寫企劃、處理客服信件。問你的人生夢想是什麼,說不定有人會說「當一隻貓」。 

每天不用煩惱方向,只要在菜單裡挑 5 分熟的牛排還是溫沙拉加鮭魚,甚至連吃什麼、看什麼,可能也被演算法決定好了。 

我第一次覺得,我們和家裡的貓的距離這麼近。 

 

我一直相信,人生的本質其實是苦的。  

哈拉瑞也說過一句話,我非常認同: 

“Consciousness is the capacity to suffer.” 意識,就是能不能感受痛苦。 

 

AI 再聰明,也還沒有「意識」。 

它會算、會模仿、會創作,但它不會痛苦、不會害怕、不會做夢,也不會為未來焦慮。 

人類會。 

我們會因為選擇而掙扎,會在凌晨三點翻來覆去,會對自由有渴望,也會因為痛而變得更堅定。所以,雖然我這個人可能有點怪,越舒服反而越不安;因為太滑順的生活,會讓我忘了自己到底想去哪。 

我寧願過得有點亂、有點不確定,但知道: 

這條路,是我自己走出來的。 

 

raw-image

 

我選擇不逃避 AI,而是靠近它,再比它更像人 

我從 2020 年開始寫作,當時還是個靠自學在網路上打滾的業餘文字工作者。透過摸索,我慢慢學會架網站、寫程式、剪影片,甚至幫人做簡單設計。 

這些技能曾經讓我感覺「好像可以靠自己活下去了」。 

但 AI 出現之後,我開始動搖。 

寫程式它比我快,翻譯也比我準,甚至連排版、修圖都做得不錯。 

那些我一點一滴苦學來的能力,一夜之間變成「基本功能」。 

我曾經懷疑:「我這樣學,還有意義嗎?」 

後來,我想起 Harari 的話: 

唯有『學會學習』與『心智彈性』能長存。 

 

也就是學一項技能,已經不夠了:你要能「不斷重新學」。 

  • 過去:學一技之長,吃一輩子
  • 未來:學一技能,也許 5 年內就被 AI 或機器人取代  

 

所以我們不能只靠一技之長混一輩子,因為技能會過時、職稱會被淘汰、專業會被標準化。而活下來的,是願意持續變形的人。 

所以 AI 時代的核心生存能力:  

  • 能快速適應新的科技、新的價值觀、新的職涯環境
  • 能接受「我過去相信的東西可能過時了」
  • 不被自己的身份、專業、學歷綁住  

 

我也記得在 2020 Covid 疫情期間,那段不能出門的時光教會我:「你不能只做一份工,也不能只會一種技能。」 

無論你是全職還是自由工作者,我們都應該具備「在線工作」、「品牌化自己」的能力。 

進入 2024 年,我也開始學「軟一點」的東西:  

  • 練習傾聽的同理心,不急著回應,而是多聽一秒
  • 提問時多問「你覺得怎麼樣?」而不是急著要答案
  • 寫信或留言時,先說一句溫柔的話,而不是直接貼出任務條列  

 

未來不是技能競賽,而是意識與感受力的較量。 

「真正厲害的人,不是比 AI 更像電腦,而是比 AI 更像人。」 

 

Top 25% 法則 

我也曾經有過 AI 焦慮,但我選擇不逃避 AI,而是從焦慮中找到轉化的力量。 

Top 25% 法則,這個策略出自《Dilbert》漫畫作者 Scott Adams 的部落格。Adams 認為,若想在世界中脫穎而出,有兩條路: 

  1. 成為某件事的世界第一
  2. 在兩項或以上的領域達到 前 25% 的水平  

 

他坦言,第一條路幾乎不可能,畢竟「世界第一」的名額太少;但第二條路較容易達成,且更有彈性。即便你在某領域做得不錯,未來可能也會被 AI 取代,所以更可行的,是改走第二條路,打造出自己的能力組合。 

 

我進一步將這個策略延伸為:Top 25% × 3 策略。 

  • 選出你有興趣、有潛力精進的三項技能或領域
  • 這三項技能最好來自不同類型:一項「智力技能」、一項「情緒社交技能」、一項「身體技能」
  • 每項都達到前 25% 的水準  

 

這樣的「能力疊加」會創造出罕見的個人價值。 

數學來說:  

  • 一項技能達前 25%,表示 1/4 的人能做到
  • 三項技能同時達標,只有 0.25³ ≈ 1.6% 的人能做到  

 

換句話說,你就成了 98.4% 的人無法取代的「複合型人才」。資本市場會願意為這種「罕見而有價值」的能力組合付出高回報。 

 

注意事項  

  • 熱情優先:不要為了策略硬學一個你完全無感的技能,學不久也走不遠。
  • 避免過度理性規劃:如果只從市場需求出發,可能會忽略自己潛在的天賦與興趣。
  • 持續疊加與進化:三項達標後,還能再加第四、第五項,讓你的優勢像雪球一樣滾大。  

 

心得 & 結語:讓 AI 幫你工作,但別讓它定義你是誰 

如果你也曾經想過: 

「AI 來了,我的工作還剩下什麼?」 

 

或者你心裡浮現過: 

「我明明學了那麼多,卻還是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 

 

那我想跟你說:你不是一個人。這些問題,我也都問過,而且到現在還在找答案。 

我最常問自己幾個問題: 

  • 如果放下現在的工作,我還能做些什麼?
  • 沒有頭銜和身份,我是誰?
  •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成功的新定義又是什麼?  

 

AI 時代改變的,不只是「哪些技能值錢、哪些職業會被淘汰」,更根本的是:未來的遊戲規則正在被重新寫過。 

所以我們不該只是試著「避開 AI」,就像過去沒有人能逃過網路的浪潮;我們該學習的是「如何寫出自己的故事」。 

 

我們和 AI 不同: 

「AI 無法感受痛苦,永遠無法寫出打動人心的故事。」 

 

Harari: 「智慧,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則是感受痛、喜、愛、怒的能力。」

AI 能寫詩,句句動人,卻從沒真的心碎過。 它會說「我愛你」,但那不是真心,只是精準模仿語言的樣子。 我也用 AI 寫字,它記得每一句對白,卻不懂角色為什麼哭到喘不過氣。 而我,還在寫字,還在推敲每一個句點, 因為只有人類,才會一邊撐著傷口,一邊把疼痛熬成一句詩。 

 

留言時間 

如果你願意,可以留言告訴我: 

  • 你目前最擔心 AI 會搶走你生活中的哪個部分?
  • 或是你最期待 AI 能幫你解決哪種麻煩? 說不定,我會為你寫一篇回應的文章。 

說不定,我會為你寫一篇回應的文章。我們可以一起走,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o桑
175會員
135內容數
文字創作者、幹話大叔、擼貓大師 📒Notion 數位筆記 #NotionSO爹斯 📮 support@lashiblog.com
So桑的其他內容
2025/06/04
地震、戰爭、颱風…台灣災難風險越來越高,你準備好了嗎?本文分享一位花蓮人如何從 2024 強震中學會打造避難包(Go Bag),包含 Notion 模板、APP 工具與具體行動建議,幫你快速做好防災準備,保護自己與家人。
Thumbnail
2025/06/04
地震、戰爭、颱風…台灣災難風險越來越高,你準備好了嗎?本文分享一位花蓮人如何從 2024 強震中學會打造避難包(Go Bag),包含 Notion 模板、APP 工具與具體行動建議,幫你快速做好防災準備,保護自己與家人。
Thumbnail
2025/06/02
你有沒有常常跟自己說:「哎,我怎麼又這麼沒耐心?」  星期一一早起床,胸口就悶得像壓了一塊大石頭。可能是昨晚加班到半夜回家,然後一回到家門,就被家人一句「你又晚睡了?」被念得心好痛;上班弄錯一個小地方,瞬間被老闆虧到心裡小劇場全開。  過去常跑桃園、台中、彰化出差,也當過工程師、設計師,甚至短暫
Thumbnail
2025/06/02
你有沒有常常跟自己說:「哎,我怎麼又這麼沒耐心?」  星期一一早起床,胸口就悶得像壓了一塊大石頭。可能是昨晚加班到半夜回家,然後一回到家門,就被家人一句「你又晚睡了?」被念得心好痛;上班弄錯一個小地方,瞬間被老闆虧到心裡小劇場全開。  過去常跑桃園、台中、彰化出差,也當過工程師、設計師,甚至短暫
Thumbnail
2025/05/25
「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蝸牛女孩(Snail Girl)」與「老鼠人(Rat People)」不只是流行詞,而是許多現代人對職場壓力、生活失衡的集體回應。這篇文章從個人經歷出發,帶你看見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轉變,幫助你找回工作的意義與人生的節奏。
Thumbnail
2025/05/25
「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蝸牛女孩(Snail Girl)」與「老鼠人(Rat People)」不只是流行詞,而是許多現代人對職場壓力、生活失衡的集體回應。這篇文章從個人經歷出發,帶你看見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轉變,幫助你找回工作的意義與人生的節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這篇報導研究顯示,大多數的人認為AI會增加工作量,阻礙生產力,甚至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達到公司對AI應用的期望。這項調查其實也透露出新的技術帶來現實面的挑戰。在數位轉型的背景下,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推動新科技時避免對員工造成額外的工作負擔,並鼓勵積極面對新的科技轉變。
Thumbnail
這篇報導研究顯示,大多數的人認為AI會增加工作量,阻礙生產力,甚至是他們不知道如何達到公司對AI應用的期望。這項調查其實也透露出新的技術帶來現實面的挑戰。在數位轉型的背景下,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推動新科技時避免對員工造成額外的工作負擔,並鼓勵積極面對新的科技轉變。
Thumbnail
人才的獲取和培育是企業的關鍵競爭力之一。然而,隨著應徵人數的增加和職位要求的複雜化,傳統的人力資源流程越來越難以應對這些挑戰。本文列舉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AI 工具
Thumbnail
人才的獲取和培育是企業的關鍵競爭力之一。然而,隨著應徵人數的增加和職位要求的複雜化,傳統的人力資源流程越來越難以應對這些挑戰。本文列舉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AI 工具
Thumbnail
從Covid-19大流行後,讓人思考WFH(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再到近期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漸漸一定會有公司發現重覆性質高的工作,幹嘛要養一堆人去完成,AI通通就可以搞定了,如果你也認同這個概念,是不是也考慮看看「不離職創業」呢?
Thumbnail
從Covid-19大流行後,讓人思考WFH(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再到近期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漸漸一定會有公司發現重覆性質高的工作,幹嘛要養一堆人去完成,AI通通就可以搞定了,如果你也認同這個概念,是不是也考慮看看「不離職創業」呢?
Thumbnail
在這個社會的洪流 跟著這些所謂大佬的毒瘤 他們覺得憑自己 吃過的鹽 走過的路 就能無痛入手這世界的所有新知識 讀了AI兩個字就以為自己懂了AI兩個字
Thumbnail
在這個社會的洪流 跟著這些所謂大佬的毒瘤 他們覺得憑自己 吃過的鹽 走過的路 就能無痛入手這世界的所有新知識 讀了AI兩個字就以為自己懂了AI兩個字
Thumbnail
所有企業在追求賺錢目標的時候,都必須要重視團隊成員工作時的氛圍跟心情。工作氛圍良好,上班心情愉快,團隊才能發揮最好的戰力。
Thumbnail
所有企業在追求賺錢目標的時候,都必須要重視團隊成員工作時的氛圍跟心情。工作氛圍良好,上班心情愉快,團隊才能發揮最好的戰力。
Thumbnail
你覺得找工作就像大海撈針?你在工作中感到力不從心?別擔心! 今天,我將分享五個超酷的 AI 工具,讓你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你覺得找工作就像大海撈針?你在工作中感到力不從心?別擔心! 今天,我將分享五個超酷的 AI 工具,讓你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你有想過哪一天,突然接到資遣通知嗎?如果真的有這一天,你應該怎麼做?。在過去幾年疫情的影響,許多的企業為了生存,紛紛祭出減薪或資遣的手段,沒有人知道,下一個被資遣的會不會是自己。
Thumbnail
      你有想過哪一天,突然接到資遣通知嗎?如果真的有這一天,你應該怎麼做?。在過去幾年疫情的影響,許多的企業為了生存,紛紛祭出減薪或資遣的手段,沒有人知道,下一個被資遣的會不會是自己。
Thumbnail
歡迎各位回到Life Architect.這次來到探討有關職場和創業的人類圖.玄商系列.在職場中,生產力往往是員工第一要緊的事.然而,生產力,廣泛而言,並不局限於專業技能,它也可以是企業中層的交際能力,也可以是高層的商業決策明智度. 但是,這些能力和創造價值的時刻,都需要一個人有良好的個人狀態
Thumbnail
歡迎各位回到Life Architect.這次來到探討有關職場和創業的人類圖.玄商系列.在職場中,生產力往往是員工第一要緊的事.然而,生產力,廣泛而言,並不局限於專業技能,它也可以是企業中層的交際能力,也可以是高層的商業決策明智度. 但是,這些能力和創造價值的時刻,都需要一個人有良好的個人狀態
Thumbnail
分享我親身與AI工作的心得,分析為何 AI 無法取代人,以及人類在 AI 時代下要著重提升的能力是什麼。
Thumbnail
分享我親身與AI工作的心得,分析為何 AI 無法取代人,以及人類在 AI 時代下要著重提升的能力是什麼。
Thumbnail
在學校學的,很多除了課本的知識外,大多就是由自己的生命經驗累積出來的常識(common sense)。然而,囿於個人的成長與教育背景、身邊的人脈圈與既有眼界,往往我們所擁有的常識(common sense)或許不日常,也不見得是他人的平常。 上班到底在上些什麼呢?
Thumbnail
在學校學的,很多除了課本的知識外,大多就是由自己的生命經驗累積出來的常識(common sense)。然而,囿於個人的成長與教育背景、身邊的人脈圈與既有眼界,往往我們所擁有的常識(common sense)或許不日常,也不見得是他人的平常。 上班到底在上些什麼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