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防彈筆記法:簡單輸出式筆記架構,保護高產出、高效能心流》
作者: 電腦玩物站長Esor

【什麼是防彈筆記法?】
防彈筆記法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動態演進的筆記系統。一則核心任務筆記用來解決一項專案或任務,它將任務的目標、任務的行動事項、任務的資訊、任務的連結等等資訊,結合在同一則筆記當中。這解決了資訊碎片化和分散化的問題,我們只要記得任務的關鍵字是什麼,就能夠很快速找到我們所要的筆記。資訊碎片化、資料分散化、太多待辦事項難以管理,這些繁雜的資訊就像子彈一樣,打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而防彈筆記法就是為了防止這些子彈的打擊而形成的一套筆記系統。
一則核心任務筆記的範例如下(書中截圖):

核心任務筆記要能夠解決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會列出一些具體的步驟(可勾選的項目)以供完成,通常這些待辦事項的順序就是行動的順序,可以根據需求做修改或調整順序。
核心任務筆記是能夠逐步更新與修正想法的,而這些執行任務的經驗,可以在下次執行同樣或類似的任務時作參考,不必每次從零開始。
使用防彈筆記法的具體步驟如下(書中截圖):

(1) 可以先將零散資訊集中在「收集箱」,等到有空再處理,過期再刪除。這像是卡片盒筆記中的「靈感筆記」。
(2) 將暫時筆記轉成核心任務筆記,或者更新到已存在的核心任務筆記中。卡片盒筆記的卡片(或永久筆記)是一張卡片記錄一則概念或想法。防彈筆記法的卡片是一項任務或專案,這些卡片同樣會隨時更新或覆盤。
(3) 核心任務筆記要和其它筆記之間做連結。如果兩則筆記之間重複性很高或者有主從關係,可以考慮合併成一則筆記。
(4) 如果核心任務筆記具有持續性、重複性、長期性,就可以將它們轉成永久任務筆記,持續做執行、更新和覆盤。
(5) 如果核心任務筆記已結案,就能夠把這些筆記或心得放在資源封存區,以供日後作參考。閱讀或學習所做的知識筆記或參考文獻也可以放在封存區。
(6) 專案目標筆記則是以特定目標為主,它可能會連結到一張或數張的核心任務筆記。看起來專案目標筆記像是一個分類,例如「工作效率」、「親子教養」、「健康養生」可以連結到數張核心任務筆記。
(7) 這些筆記可能會隨時更新、覆盤,讓筆記變得愈來愈完整。如果寫完就不回顧,也從未做輸出,那麼就沒有筆記的價值。
【防彈筆記法需要遵守的幾個原則】
(1) 以任務為導向,而不是以知識儲存為導向。
我們的筆記是為了解決我們的問題或輸出而存在的,所以必須要有一些具體的步驟讓我們得以實踐。作者認為大部分的知識都能化為行動,只是事情有輕重緩急,我們必須分辨哪些事情對我們來說才是重要的,而不是什麼都要記。
(2) 將同一任務相關的行動、資訊和參考資源合併在同一則核心任務筆記當中,避免資料過於分散而難以使用。
(3) 筆記之間的連結要有明確的主從關係或強連結力。如果建立一大堆不重要的連結,除了浪費時間,還會因為連結過多而難以使用。
(4) 筆記系統的設計,要能夠方便管理、方便使用。
用最小的努力,才能夠養成習慣,持續地經營與維護,簡單就是最好的。
(5) 防彈筆記不是一次就做完,而是要反覆地做修正和覆盤。
花大把時間建立筆記,很容易因為熱情減退而中斷,還不如每天整理一點點,用最少的努力來持續經營,最後用時間複利來讓筆記系統體現它的價值。
(6) 筆記要用自己的話加以謄寫。沒有經過自己思考所轉化的話,只是在抄錄他人的論點。除非是很喜歡或很重要的引言才註明出處。
(7) 不要將筆記過度分類或貼標籤。
能夠用簡單搜尋就能夠找到的筆記,不必大費周章將它們做分類和貼標籤。如果害怕臨時找不到需要的筆記,可以像卡片盒筆記法那樣做索引筆記或做關鍵字目錄。
【為什麼要使用防彈筆記法?】
使用防彈筆記法或其它筆記法,是為了建立一個系統,讓我們方便管理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不但要能夠方便管理、方便搜尋,還要讓我們能夠高產出和高效能。做筆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輸出,如果只輸入而不輸出,或者光做筆記但沒有做回顧和更新,那麼這些筆記沒有記錄的價值。
尤其在這資訊過載的時代,我們常常會因為資訊焦慮而輸入太多資訊的片段,卻沒有將這些片段加以管理,以至於日後要使用時,不是找不到,就是看不懂要怎麼用,結果就是要再花時間另外作搜尋。
完成任務的流程和經驗如果不能夠提供日後作參考,那麼每次可能要從頭開始規劃,或者憑印象來行事。這樣的話,有時候資料要重新尋找,有時候會犯相同的錯誤,這樣工作當然沒什麼效率,除非是那些時常在做、得心應手的項目才不至於低效率。
建立一個系統,等於是打造一個第二大腦,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有些事情是必須要靠長期累積而成的,慢慢地做修正與回饋,找到一個更佳解答。這套系統無關於使用什麼筆記工具或筆記法,將重點放在工具或方法,而不試著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和體系,只是在追逐表面上的努力。
另外作者認為筆記的目的在於輸出,而且是有價值地輸出。如果只是追求一些緊急事項的成果,而忽略那些可以帶來高價值的目標,看似工作很有效率,但是不會創造太大的成果。通常高價值的目標都是需要一定時間做努力的,所以我們在擬定目標或任務時,必須要思考如何才能夠有價值地輸出。
【我從本書中學到的三件事】
(1) 做筆記的重點還是在於能夠有效地輸出,而且是有價值的輸出。
如果整理筆記對輸出有幫助的話,那麼確實有需要花時間做整理。怕的就是花大把時間作整理,結果之後這些筆記反而沒有在用。沒有輸出的整理沒有價值可言,看似忙碌但其實是在浪費時間。
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目前的需求和目前執行的任務,一點一滴地做整理。
另外一個就是筆記軟體的選用,最好一開始就使用符合自己需求的筆記軟體。而不是先整理一大堆筆記,等到發覺目前的筆記軟體不適用,才想要跳槽到其它的筆記軟體,在資料轉移、整理的過程中也是很浪費時間。
另外就是作者認為不要過度做分類和貼標籤,其實在筆記移轉過程中有時候某些功能無法移轉,如標籤、連結等等。所以要建立自己的筆記系統,還是固定用同一款筆記軟體會比較好。
(2) 建立筆記系統(第二大腦)的重要性。
不用去羨慕其他人為什麼會有高效能以及高產出,就問自己為學習做了多少的努力。雖然筆記系統並非高效能或高產出的必要條件,有些人僅憑靈感和經驗就能夠持續產出有價值的內容。但如果你不是這種人,那就有必要建立自己的系統,讓這個系統幫你預先處理好一些步驟,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或經驗快速地做參考,以及複製過去成功的經驗等等。
ChatGPT或其它AI語言模型可以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嗎? 可以,但是必須正確地提問,而且AI的回答畢竟是他人的東西,沒有經過我們的轉化,所以你每次還要再進行一次轉化的作業。有些筆記軟體還整合了AI模型,不過沒有試過所以不曉得幫助大不大?
(3) 不要將筆記過度分類和貼標籤。
其實我在轉換筆記軟體時也遇到某些筆記分類、標籤或格式不會完整複製到新的筆記軟體上的問題。這讓我思索做分類和貼標籤是否有必要? 貼標籤的問題比較好解決,就在筆記主題後面貼標籤就好了(如加#tag1#tag2),不要用筆記軟體內建的標籤功能。
另外就是如果可以用搜尋就能夠找到筆記,也讓人懷疑將筆記做分類是否有其意義存在? 因為很多時候要找什麼筆記,都是靠搜尋關鍵字找到的,如果你記得關鍵字就很容易找到,記不得的話就還要找好一陣子。當然如果搜尋列表有太多相關的筆記,你還是要一個一個找,相當沒有效率。
在看卡片盒筆記法時,也曾想過要試著用用看,不過想到如果筆記過多時,可能會過度做連結,在搜尋上可能也是要透過關鍵字而不是從這些連結上找,連結可能是為了保留思路,或者引發什麼新的靈感而存在的。因此將相同主題或任務的資訊放在同一則筆記當中確實是對搜尋比較有幫助,只是如果筆記太繁雜可能也不太好用。至於索引筆記是否有幫助,以及要怎麼做我可能還要想想看。
【總結】
目前還在思考要用怎麼樣的筆記系統來建立個人的知識體系,不管是卡片盒筆記法、防彈筆記法、PARA理論等等,似乎都無法滿足我的需求。而且我的筆記大部分記完就沒有在用了,除了那些常用的筆記或專案筆記外。要怎麼發揮筆記系統的價值,增加高效能和高產出,這部分我還需要一些時間想想看。可能還是會找其它筆記法來看,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下去實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