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你是怎麼學會騎腳踏車的嗎?
大概不是因為看完一本書,也不是聽完一堂課,而是——摔了幾次、再騎一次、調整平衡、突然就抓到訣竅!
作為一位長期投入體驗式學習的設計者與引導者,我深深相信一件事:「人,不是被教會的,是被經驗喚醒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在企業與團隊中推動【Kolb 體驗學習循環】,因為它讓學習變得更立體、更有記憶,也更容易轉化成「做得出來」的行為。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用最簡單的方式,帶你搞懂這個超實用、超人性化的學習模式,也告訴你在企業訓練中怎麼用,讓員工學得進、記得住、用得出!

為什麼學員常說「有趣但沒改變」?因為缺了這四步
很多企業把體驗學習當「破冰」「帶氣氛」,但說實話——這樣根本無法轉化。
體驗學習的本質,不是體驗本身,而是引導學習者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歷程。
這裡我想用我的話,來詮釋 Kolb 的四個步驟:
1.親身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
學員先經歷一件真實的事。這可能是一場模擬、一個任務、一段對話或一場衝突。重點是「你真的經歷過」,而不是只是聽別人說。
🗣️例子:讓客服新人實際接一通客訴電話,體驗現場壓力。
2.觀察反思(Reflective Observation)
經歷之後,接著要靜下來問自己:「剛剛發生了什麼?」、「我做得怎麼樣?」、「有沒有其他做法更好?」
這不是檢討大會,而是溫柔地翻閱剛剛的自己。
💬例子:剛接完那通客訴後,請新人分享他的感受,或透過回放錄音來觀察自己當時的反應。
3.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反思完後,我們會試著從中找出一些「可以通用的道理」或「背後的原則」。
這階段就像是在內心建立小小的「SOP」或「行為準則」。
📚例子:發現「客戶抱怨的時候,先不要急著解釋,而是要先同理他的情緒」這樣的行為原則。
4.主動實驗(Active Experimentation)
最後,把剛剛學到的「新概念」拿到下一次實戰中試試看!
這才是學習的完整閉環:從做中學 → 從學中做。
🎯例子:下次接客訴時,刻意練習「先說出客戶的感受」,看結果是不是不同。
Kolb 的理論其實很簡單,核心觀念只有一句話:
「學習不是填鴨,而是經驗 + 反思 + 內化 + 嘗試。」
Kolb 提出四個學習步驟,構成一個循環的過程
🔄為什麼叫「循環」?
因為這四個階段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不斷重複、深化的過程。
你會一直經歷新事件 → 再觀察 → 再思考 → 再應用 → 再經歷。
每一圈循環,都讓你更厲害一點、理解更深一點、轉化更穩一點。
企業訓練怎麼用這個理論?
很多企業在做訓練時,只停在「講課」和「給資料」,結果學員根本學不會、記不住、也不知道怎麼用。
而如果用Kolb的循環,訓練就可以變這樣:
- 安排模擬演練、任務挑戰,讓大家有真實體驗(親身經驗)
- 活動後帶大家做分組討論、個人回顧(觀察與反思)
- 引導老師整理關鍵概念,建立通則(抽象概念)
- 訓後設計實際任務或現場演練(主動實驗)
這樣設計出來的訓練,就會變成「有溫度、有效果、有記憶點」的訓練!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我們相信:學習不是只靠說,而是靠「經歷、反思、理解、嘗試」,一次又一次。
💬留言來分享吧!
- 你曾在哪次學習中,最深刻地「從做中學」?發生了什麼事?
- 你現在在規劃哪一場訓練?想加入體驗學習元素嗎?
- 如果能讓你的團隊「學得快又做得出來」,你最想先從哪裡著手?
- 你有沒有曾經「從親身經驗中學到最深的一課」?那是什麼事?
- 如果讓你設計一個Kolb循環訓練活動,你會安排什麼主題?
📩 想把Kolb體驗學習模式導入你的企業訓練?需要活動設計腳本、回饋引導問題集、訓後應用任務範例?
📲 歡迎加入花果山官方 LINE,我們一起設計出「學得進、做得出」的學習旅程: 🔗 https://lin.ee/isv4RJ4
讓學習,不再只是講義上的筆記,而是人生裡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