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芸不是沒想法,只是動不起來
小芸最近接了一個部門內的專案,主管交代她整理簡報,預備下週對外簡報提案。她其實很清楚內容,也知道同事們對她有信心,可是……她就是遲遲沒有開始動手。
每天下班前,她都提醒自己:「明天一定要開始弄」,但到了隔天,她不是陷在瑣事裡抽不出身,就是坐在電腦前發呆。主管提醒幾次,她只苦笑回應:「有啦,我在想怎麼切入比較好……」
明明能力在、經驗也有,為什麼就是提不起動力?她自己也說不上來:「我不是不想做,只是……做不下去,好像一開始就會失敗一樣。」
直到有一天,她試著把腦中混亂的感覺寫下來,才發現——她的注意力一直卡在「我不舒服」、「我怕出錯」,卻從來沒問過:「我可以怎麼開始?」

🔍 真正卡住我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焦點卡錯了位置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行動力」、「很懶」,但實際上,他們的能量被困在內在對話的某個焦點層次裡,轉不出來。以下這三個常見的焦點位置,決定了我們行動的狀態與選擇。
1️⃣ 感受性焦點:我「舒不舒服」?
這是最直覺、最本能的反應層次。
當我們面對未知、挑戰或壓力時,身體和情緒會率先發出抗拒訊號。
小芸說她一想到要寫簡報,就全身緊繃,腦袋空白。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一坐下來就感到焦躁、不安,甚至有點煩躁。她開始懷疑:「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做這種提案型任務?」
這時候,她其實不是沒能力,而是被不舒服的感覺凍住了思考與行動。
這層焦點,需要的不是立即推動,而是情緒的看見與安頓。
2️⃣ 規範性焦點:我「對不對」?
接著,小芸開始進入腦內辯論:「我這樣提會不會太草率?主管會不會覺得我準備不夠?同事是不是期待我做得很完整?」
這是價值判斷與內化標準的層次。我們容易用過去的經驗、他人的期待、或自我設定的高標準,來評判還沒發生的事情。
這種思維看似在「求好」,其實是在拖延:
當「還沒開始」就已經擔心「做得不夠好」,我們自然就不敢動。
3️⃣ 能動性焦點:我「要不要」?
這才是行動真正啟動的焦點。不是問:「我夠不夠好?」而是問:「我現在要選擇往前一步嗎?」
當小芸意識到自己在繞圈圈時,她重新寫下:「那我現在最小能做的一步是什麼?」她決定先列出提案主題的三個初步方向,再在週三前跟主管對焦,調整路線。
這個選擇讓她鬆了一口氣。她說:「我不用逼自己一開始就做完全部,我只要決定第一步。」
焦點一變,整個人也變了。
🧠 焦點的轉換練習:從「卡住」走向「選擇」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說:「我好卡」、「我不想動」、「不知道怎麼辦」,請先別急著評價自己,而是試著這樣自問:

✨ 結語:真正讓你動起來的,不是情緒衝動,而是焦點覺察
我們都會有不想動的時候。那不是懶惰,而是提醒你:你的內在對話卡在某個層次,還沒準備好往前。
但當你有能力辨識自己的焦點、轉換自己的問題方式,你就會發現:
行動不是靠情緒推,而是靠選擇拉。
焦點一轉,方向就出現,腳步也就開始踏出去。
所以,下次當你卡住時,別只問:「我為什麼這麼沒行動力?」
改問:「我現在的焦點,卡在哪一層?我願不願意,換一個方向看?」
有時候,這樣一問,就是你重新啟動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