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不舒服」、「不想動」:你的焦點,決定行動力

查而思-avatar-img
發佈於認知升級工具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小芸不是沒想法,只是動不起來

小芸最近接了一個部門內的專案,主管交代她整理簡報,預備下週對外簡報提案。她其實很清楚內容,也知道同事們對她有信心,可是……她就是遲遲沒有開始動手。

每天下班前,她都提醒自己:「明天一定要開始弄」,但到了隔天,她不是陷在瑣事裡抽不出身,就是坐在電腦前發呆。主管提醒幾次,她只苦笑回應:「有啦,我在想怎麼切入比較好……」

明明能力在、經驗也有,為什麼就是提不起動力?

她自己也說不上來:「我不是不想做,只是……做不下去,好像一開始就會失敗一樣。」

直到有一天,她試著把腦中混亂的感覺寫下來,才發現——她的注意力一直卡在「我不舒服」、「我怕出錯」,卻從來沒問過:「我可以怎麼開始?」

raw-image

🔍 真正卡住我們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焦點卡錯了位置

很多人以為自己「沒行動力」、「很懶」,但實際上,他們的能量被困在內在對話的某個焦點層次裡,轉不出來。以下這三個常見的焦點位置,決定了我們行動的狀態與選擇。


1️⃣ 感受性焦點:我「舒不舒服」?

這是最直覺、最本能的反應層次。

當我們面對未知、挑戰或壓力時,身體和情緒會率先發出抗拒訊號。

小芸說她一想到要寫簡報,就全身緊繃,腦袋空白。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一坐下來就感到焦躁、不安,甚至有點煩躁。她開始懷疑:「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做這種提案型任務?」

這時候,她其實不是沒能力,而是被不舒服的感覺凍住了思考與行動

這層焦點,需要的不是立即推動,而是情緒的看見與安頓


2️⃣ 規範性焦點:我「對不對」?

接著,小芸開始進入腦內辯論:「我這樣提會不會太草率?主管會不會覺得我準備不夠?同事是不是期待我做得很完整?」

這是價值判斷與內化標準的層次。我們容易用過去的經驗、他人的期待、或自我設定的高標準,來評判還沒發生的事情。

這種思維看似在「求好」,其實是在拖延:

當「還沒開始」就已經擔心「做得不夠好」,我們自然就不敢動。


3️⃣ 能動性焦點:我「要不要」?

這才是行動真正啟動的焦點。不是問:「我夠不夠好?」而是問:「我現在要選擇往前一步嗎?」

當小芸意識到自己在繞圈圈時,她重新寫下:「那我現在最小能做的一步是什麼?」她決定先列出提案主題的三個初步方向,再在週三前跟主管對焦,調整路線。

這個選擇讓她鬆了一口氣。她說:「我不用逼自己一開始就做完全部,我只要決定第一步。」

焦點一變,整個人也變了。


🧠 焦點的轉換練習:從「卡住」走向「選擇」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說:「我好卡」、「我不想動」、「不知道怎麼辦」,請先別急著評價自己,而是試著這樣自問:

raw-image

✨ 結語:真正讓你動起來的,不是情緒衝動,而是焦點覺察

我們都會有不想動的時候。那不是懶惰,而是提醒你:你的內在對話卡在某個層次,還沒準備好往前。

但當你有能力辨識自己的焦點、轉換自己的問題方式,你就會發現:

行動不是靠情緒推,而是靠選擇拉。

焦點一轉,方向就出現,腳步也就開始踏出去。

所以,下次當你卡住時,別只問:「我為什麼這麼沒行動力?」

改問:「我現在的焦點,卡在哪一層?我願不願意,換一個方向看?」

有時候,這樣一問,就是你重新啟動的開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94會員
344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刻意微挑戰的其他內容
2025/07/02
改變為何總是「想很多,做不多」?關鍵可能不是意志力,而是語言力。當你說得太模糊、行動不明、時間無限延後,就等於自我拖延。用 FACTS 五步驟,讓事實、行動、檢查點、時程與協助都具體可行。越清楚,越有力量,改變才會真正開始。
Thumbnail
2025/07/02
改變為何總是「想很多,做不多」?關鍵可能不是意志力,而是語言力。當你說得太模糊、行動不明、時間無限延後,就等於自我拖延。用 FACTS 五步驟,讓事實、行動、檢查點、時程與協助都具體可行。越清楚,越有力量,改變才會真正開始。
Thumbnail
2025/07/01
你說話的方式,正在決定別人怎麼看你。NOTICE 語言(模糊敘述、推卸責任、主體不明…)會讓你像個「路人講話機」,但其實只要改用 Fact、Feel、Focus、Future 四步驟,就能讓你的語言有立場、有邏輯、有行動力,說出讓人信任的聲音。
Thumbnail
2025/07/01
你說話的方式,正在決定別人怎麼看你。NOTICE 語言(模糊敘述、推卸責任、主體不明…)會讓你像個「路人講話機」,但其實只要改用 Fact、Feel、Focus、Future 四步驟,就能讓你的語言有立場、有邏輯、有行動力,說出讓人信任的聲音。
Thumbnail
2025/06/30
我們的大腦其實很願意幫忙,只是你要用它聽得懂的方式說話。LIGHT 法則結合神經科學原理,教你如何喚醒行動力、創造正向經驗,從思維、語言到習慣,全面優化你的自我成長循環。
Thumbnail
2025/06/30
我們的大腦其實很願意幫忙,只是你要用它聽得懂的方式說話。LIGHT 法則結合神經科學原理,教你如何喚醒行動力、創造正向經驗,從思維、語言到習慣,全面優化你的自我成長循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你也突如其來覺得疲倦嗎?
Thumbnail
你也突如其來覺得疲倦嗎?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離職後賦閒在家,我觀察到一件奇怪的事。明明每天都能想睡多久就睡多久,早上起床時也常感覺精力充沛,但沒做幾件事情(甚至還不到中午喔),就又覺得全身疲倦、動不起來。這是什麼身體設計? 昨天,我發現了一個可能原因:不論什麼狀態,我們肩膀上總扛著太多「應該」與「不應該」
Thumbnail
鎖住心思 不想動腦的慵懶 生命無趣中等待改變的奇蹟 演化寸步中不變的緩慢 急躁改變不了什麼 學庸95.09.18/12:42
Thumbnail
鎖住心思 不想動腦的慵懶 生命無趣中等待改變的奇蹟 演化寸步中不變的緩慢 急躁改變不了什麼 學庸95.09.18/12:42
Thumbnail
大部分的時候,總覺得... 被困住了,或許工作、房貸、各種生活壓力... 各種雜念... 好似總是無法自由的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當這樣的念頭出現,可以試著,在這樣的時刻... 暫停一下,給自己幾秒鐘... 當下,提醒自己,「打斷枷鎖」!
Thumbnail
大部分的時候,總覺得... 被困住了,或許工作、房貸、各種生活壓力... 各種雜念... 好似總是無法自由的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每當這樣的念頭出現,可以試著,在這樣的時刻... 暫停一下,給自己幾秒鐘... 當下,提醒自己,「打斷枷鎖」!
Thumbnail
我來了🚶‍♀️🚶‍♀️🚶‍♀️ 🤭休息無非就是讓自己的腦袋清空💃 🫰也是讓自己好好的放鬆放空放飛🎈 在生活的“美”一天裡,很多事情總該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然而該“好好休息”,“好好吃飯”,就該盡心像個樣子。 人,有時難免會在過生活這檔事,太過用力~ 抓得太緊,手疼,抓得太鬆
Thumbnail
我來了🚶‍♀️🚶‍♀️🚶‍♀️ 🤭休息無非就是讓自己的腦袋清空💃 🫰也是讓自己好好的放鬆放空放飛🎈 在生活的“美”一天裡,很多事情總該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然而該“好好休息”,“好好吃飯”,就該盡心像個樣子。 人,有時難免會在過生活這檔事,太過用力~ 抓得太緊,手疼,抓得太鬆
Thumbnail
「我可以什麼都不做嗎?」久違的休息日,我依舊給自己排滿一堆“工作”,但卻忍不住開始耍廢,內心好焦慮,我問內在,不是“應該”要做什麼,而是妳“想要”做什麼呢?
Thumbnail
「我可以什麼都不做嗎?」久違的休息日,我依舊給自己排滿一堆“工作”,但卻忍不住開始耍廢,內心好焦慮,我問內在,不是“應該”要做什麼,而是妳“想要”做什麼呢?
Thumbnail
太累的時候,其實無法有效思考, 腦子容易陷入迴路,看不到解決方法。
Thumbnail
太累的時候,其實無法有效思考, 腦子容易陷入迴路,看不到解決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