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孩子,水孩子:從五行幫助ADHD孩子專注與自主
關於《火孩子,水孩子》這本書(一)理論緣起
《火孩子,水孩子:從五行幫助 ADHD 孩子專注與自主》這本書,對於五行人格的描述,與其他前回所述的五行人格其實沒有不同,一樣是定型化內容的陳述。
畢竟醫療諮商也是要管理個案的,與商業的人事管理一樣,類型化較容易分辨該如何分配資源以完成目標,不過商業的人事管理以組織目標為準,醫療諮商則以當事人本身的痊癒意願為準(雖然是這麼說,但有些醫療諮商仍是以組織營運目標與個人績效目標為準,並非以當事人本身為主)。
但雖是一樣的類型定性化的內容,這本書卻不像其他內容只單純談論各類型特質的相處策略及改劣趨優之法,更具特色的,是這本書的過動兒療育理論架構內涵(療育沒用錯字,因為個案是小孩,不是成人,故重點是「培育」)。作者柯溫醫師小時候本身就是過動兒,但因遇上被稱為日格曼小姐的老師,使他免於常規對於過動兒的傳統吃藥治療處置,也免於被貼上「有問題」、「壞掉」、「修復」等會引發批判、愧疚和恐懼的標籤,更免於被認為是這孩子的腦部有什麼問題,可能有什麼地方壞掉需要修理的公眾認知壓力。
因為日格曼小姐的應對方案,小時候科溫醫師得以學會專注,學會關注周遭世界發生的事,也進入醫學院,並發現不同學習方式的存在,激勵了他決定專研兒童發展,期許自己有能力協助與他有相似症狀的諸多過動兒童。
但剛開始,科溫醫師並非一帆風順。
他說:「後來我擔任小兒科發展醫師,卻愈來愈感到挫折。我所受的訓練似乎將孩子排除在考量的範圍之外,將症狀標誌為問題,判定孩子一生離不開藥物。」
但是他自己的的經驗讓他知道,實際上有更好的選擇。
科溫醫師開始尋找整體性的健康圖像,之後接觸到兩位中醫方面的啟蒙老師,指引他依循中醫的原則,以新的方式探索健康。
他說:「這個原則完全符合我對孩子的了解。中醫尊重人的多元特質,討論的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因而不會把人標籤化。」
專研十五年後,經實踐驗證與探討改進,這本書便是他的成果呈現。
本書第二章由基本理智開始(第一章探討過動症醫療現狀),探討注意力與什麼因素相關,並以表觀遺傳學的觀點去討論會給注意力帶來干涉影響的種種環境因素之可能,並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不能責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環境的行為,他們只是在求生存。」
是的,小孩沒太多複雜的想法,面對充滿壓力的環境,只想著如何才能在這環境「生存」下去。只是不像成人有許多解決策略可以選擇,他們僅有本能般的抵抗方式可以使用。
然後,他從一位研究電玩上癮的專家所做的注意力品質分類方法,以自己的方式略作調整後,變成關於注意力的五種力量。
而這與五行小孩的注意力各有相關:(書中翻譯不夠味,所以我增加了一些該詞彙的其他翻譯輔助了解。)
●水型小孩-沉浸(immersion,亦譯浸入、沉浸式體驗):意指能夠深刻投入遊戲到忘了時間,幾乎就像與真實世界脫離一樣。
●木型小孩-忘我(flow,亦譯心流、神馳):當挑戰的難度恰恰比你的技能高出一點點,這時會產生「全神貫注」,渾然忘我」的感覺。
●火型小孩-參與感(high engagement,亦譯高參與度、高度積極的參與):每次得到積分帶來的興奮感,正是這種「亢奮」讓人對遊戲上癮。
●土型小孩-臨場感(presence,亦譯存在感、在場):從玩遊戲當中得到真實感,彷彿身歷其境,一切都像真的。(吾註:情境的投入)
●金型小孩-精準(precision,亦譯精確、精密、嚴謹、細緻):破解遊戲邏輯時進入認知專注的狀態。這種狀態幫助我們發展出贏的策略。
簡單說,上列就是容易吸引五行小孩的行為活動,也是會激發五行小孩成長發展的動力源。
目前上列只是本書開頭第二章所說的簡略資料,後續書中的各章節則舉了更多實例,讓人去理解這些五行小孩各會受什麼樣的活動吸引,有什麼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呈現活潑且富創造力的狀態;又有什麼事物可能會帶給他們壓力,使他們困擾分心,導致這些小孩成長停滯、畏縮,甚至變得暴跳如雷,拒絕溝通與親近。
第三章,格溫醫師使用保羅.唐納德.麥克萊恩的三重腦假說來為五行小孩們的狀態及症狀做出分類。
三重腦假說(Triune Brain Hypothesis)由由美國醫生、神經科學家保羅.D.麥克萊恩(Paul Donald MacLean)於一九六O年代所提出,用以描述脊椎動物前腦與行為的演化過程的模型。
此模型將人類的前腦分為三個各自具有有主觀性、智能、空間與時間感的腦區。
即該理論將大腦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爬行腦、古哺乳動物腦(邊緣系統)和新哺乳動物腦(新皮質),並認為這些部分是按照演化順序出現的。
雖然現代演化論與比較神經解剖研究已指出:不同物種的大腦結構並非分層「添磚加瓦」生成,也不存在所謂獨立的「爬蟲腦皮層」。
例如早期魚類與鳥類已具備類似新皮質結構,而哺乳類與爬蟲類的大腦並非直線演化。將大腦視為線性演化階梯是對「自然選擇動態」的誤解 。
而相較三重腦假說,當前認為,比起三重腦更為實用的是「適應性大腦(Adaptive Brain)」模型——一個更動態、整體、互動性的理解框架──主張人類大腦的核心功能並非僅在於思考或感受,而是持續不斷地調節內外環境之間的關係,以達成存活、成長與社會連結。
它不是固定結構,而是一套高度整合的神經網絡系統,由多網絡互動、可塑性與預測機制組成,能夠根據經驗和學習來改變其結構和功能。
這意味著大腦不是一個固化不變的器官,而是可以不斷適應新環境、新技能和新資訊的成長器官。
然而,即使當前有這些轉變,覺得三重腦模型過於簡化,且與新的學術研究發現實況不符,已成了一種「誤導性科學隱喻」,但這個假說還是因為夠簡單,令人容易吸收與理解,因此在心理諮商與教育領域作為架構性「心靈地圖」,傳達「隱喻與心理層級概念」,於知識傳播上仍是極具參考價值
雖然三重腦理論在許多關於大腦活動、結構、演化的細節上不甚精確,但它確實仍不失為一個值得參考且近似事實的描述:
◎爬行腦(爬蟲腦):生存本能、攻擊、防禦、領域意識。指的是負責領域行為、儀式化行為以及其他習慣的腦部結構。
◎邊緣系統(哺乳腦):情緒、依附、恐懼、記憶整合。指涉所有和育幼、互利以及其他在哺乳動物演化階段出現的各種行為(包括社會行為)相關的腦部組織。
◎新皮質(靈長腦):抽象思考、語言、推理、自我認知。涉及高級認知,包含計畫、模仿與佯裝、想像、倫理判斷的腦部區塊。
三重腦模型確實提供了一個易於解釋腦部結構與功能的方法,這使它在與其他概念比較之下更具吸引力,使初入腦科學研究者有個基礎簡單的概念可以掌握,之後再深入延伸即可。
而作為整合心智模型,此概念也相當方便。例如:
可詮釋為三種心理能量中心:
◎爬蟲腦 ≈ 身體中心:動作、界限、生理節奏、根基。
◎哺乳腦 ≈ 情感中心:愛、依附、安全感與傷痛。
◎靈長腦 ≈ 認知中心:語言、符號、自我敘述與未來規劃。
這種結構與東方傳統文化結合則可導出:
◎下丹田(行動)—
◎中丹田(情感)—
◎上丹田(智慧)—
若整理成三層心智系統則如下:
◎求生系統(Survival Mind):本能、安全、身體反應。
◎情感系統(Emotional Mind):情緒、依附、創傷記憶。
◎認知系統(Reflective Mind):自我觀照、語言、整合力。
而在本書當中的第三章,格溫醫師則是如此以三重腦假說去架構自己的理論:
(下回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