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研究世界史之後,就會發現不管是歐洲史或是美洲史,都無法忽略基督教的影響,以西羅馬帝國被「蠻族」西哥德人滅亡的西元476年起算,一直到十八世紀民族國家興起為止,歐洲世界超過千年的時間,都在基督教會的帶領與庇護下,撐過戰亂、飢荒、瘟疫等種種災難,基督的愛就在神職人員與虔誠信徒的代代相傳之下,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就算政教分離的現代民族國家終結了基督教會的主導權,就算現在全世界每週上教堂的基督徒越來越少,在接近兩千年的薰陶下,基督教文化早已深入歐美國家的基因之中,像是感恩節、聖誔節、復活節等節日,以及在美國的法庭上手按《聖經》宣誓,都是難以割捨的基督教傳統。
在二戰結束後,隨著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歐美文化也隨之席捲全球,像是搖滾樂、美式速食、流行時尚…等等,都是發源於歐美,而流行到全世界,在這樣的潮流下,基督教也自然而然的向全世界傳播。亞洲國家受到影響最深的是大韓民國,全國人口超過三成是基督徒,然而台灣基督徒的比例並不高,大約是6~7%,即使有傳統福音派長老教會百年的草根經營,或是新興靈恩派熱情洋溢的傳教大會,都很難快速擴張台灣基督教的版圖。對於普遍愛好歐美文化的台灣人來說,能夠去歐美旅遊、工作、甚至定居,絕對會被認為是人生重要成就解鎖,而到當地去參觀充滿歷史感的基督教教堂,更是不能錯過的行程。只是喜歡逛教堂的心情,與虔誠信仰基督教的信念,完全是兩回事,基督教與台灣人的距離,是相當值得探究的問題。
《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的系列文章,是以我自己這個半百老翁為觀察對象,分析自己儘管因為對世界史的興趣而研究聖經與神學,卻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這系列文章不是在攻擊基督教,也不是在推銷其他宗教,而比較像是整理自己在人生不同的時期,面對宗教的種種複雜心情與思考。關於自己對基督教信仰的迷惘與困惑,我認為最好的做法,就是以寫文章的方式來整理與釐清,就算有自己無法解釋的盲點,如果有熱心的讀者來留言指教,或許就能幫我指點迷津,找到更佳的思路。基督教文化已經是歐美各國根深蒂固無法分割的一部分,像是感恩節和聖誔節的傳統,都不會因為後代子孫不信基督教、不上教堂而有所改變。但是對台灣人來說,基督教是外來的宗教,人們考慮接受這個宗教,需要的是選擇和取捨,然而這就是最困難的部分,很多台灣的基督徒,都因為信仰基督教的緣故和長輩決裂,基督教對於台灣社會的衝擊,也是我這系列文章想要探討的一大主題。
在這個談論信仰顯得很老氣的年代,相信我這系列的文章,應該會再次創下瀏覽數新低:連歐美年輕人都不上教堂了,基督教還有什麼好談的?但是討論基督教並不只是信仰的議題,更是歷史、哲學與文化的議題,希望《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系列文章,除了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惑之外,如果能同時解決其他人也困惑多年的問題的話,那就太好了。
接下來第一篇將會是《無法成為基督徒的原因—教會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