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條件、愛與自我價值的焦慮練習
帥氣總裁上任,Volvo全台熱戀中
不久前,Volvo台灣新任總裁上任的新聞,意外成為網路熱搜焦點。
報導的重點不在產業策略、經營方向,也不是新車上市。焦點全在他身上——他的外型帥氣、身材挺拔、年輕有為,幾張照片在社群上迅速掀起討論。
網友戲稱:「這不是總裁,是韓劇男主角吧?」
Volvo瞬間收穫龐大的免費曝光,潛在行銷效益難以估量。許多女性留言:「本來不考慮Volvo,現在想認真試駕。」
這不是第一個帥氣高管被熱捧,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但這樣的事件,再次印證了一個社會潛台詞:
「當你擁有好條件,愛與認可自然蜂擁而至。」
於是很多人開始默默自我盤點:
我的履歷夠亮眼嗎?我外型上得了檯面嗎?我是不是太普通了?
——如果我什麼都沒有,只是個平凡人,還有資格被愛嗎?
愛,是需要交換條件的嗎?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是來自新聞,更是現代社會深層的集體焦慮。
從小,我們就學會了「有條件才有愛」的邏輯:
成績好,才有讚美;
聽話乖巧,才有抱抱;
長得好看、懂事、表現亮眼,就更容易被喜歡。
心理學家卡爾.羅哲斯(Carl Rogers)稱之為「條件式正向關注」(Conditions of Worth)——
人從小被教導:只有當我符合某些期待時,我才值得被愛與認可。久而久之,我們把愛視為一場交易:付出條件,換取肯定。
然而,這樣的認知會讓人活得疲憊,也難以安定。因為條件永遠可以變,愛因此總是帶著不確定性。
當自我是商品,愛也變成市場競爭
現代社會讓這種「有條件才值得」的邏輯更深化了。
我們活在一個鼓勵個人品牌、經營人設、打造獨特賣點的世界裡,人也變成了商品,必須具備市場價值。
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早在20世紀中就指出:
「人已經習慣把自己看成一件商品,必須展示競爭力,才能被選擇、被需要。」
愛,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也不再是無條件的關係,而像是一場無形的徵選。
人們焦慮於:「我的條件夠好嗎?」「我還有吸引力嗎?」「我配得上誰?」
如果愛是交換,條件就變成一種壓力。
那些條件會過期、會消失、會被別人超越——那麼,我們的價值也會一併蒸發嗎?
不是我不夠好,而是太怕「不夠好就不值得」
英國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說過一句極動人的話:
「我們之所以渴望愛,是因為深怕自己其實不值得被愛。」
我們想要被愛,不是因為自戀,而是因為內在太容易懷疑自己。
那種「我是不是夠好」的焦慮,從沒真正離開過。
於是人們不敢鬆懈、不敢停下、不敢變得平凡。
因為一旦自己不再「有用」,就可能被遺忘、被替代、被拋下。
這正是條件式價值觀的可怕之處:
它讓我們總在努力討好世界,卻越來越不相信——我本身,就已經值得。
妃妃的內在工程筆記:不靠條件討愛的練習
妃妃正在學習一種更溫柔的存在方式。
不是否定條件的價值,也不是強迫自己無欲無求,而是試著練習:
- 欣賞他人光鮮亮麗的同時,不貶低自己。
- 不用條件來換取認同,而是讓關係從「真實」開始。
- 偶爾放下人設,也讓人看見那個脆弱、但真誠的我。
我不是要放棄努力,而是不想再靠努力,證明我有資格被愛。
這樣的練習一點都不浪漫,甚至有點反人性。
但正是因為困難,才需要一次又一次溫柔地提醒自己:
你不完美,但你值得。不是因為你很優秀,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你願意相信無條件的愛存在嗎?
回到那個帥氣總裁的新聞。
人們喜歡他的外型、氣質、成就,沒什麼錯。
但如果我們因此陷入「條件等於價值」的焦慮,就可能一直在別人的標準裡遺失了自己。
卡爾.羅哲斯說,真正的療癒,是「無條件地接納一個人,就只是因為他是他」。
這樣的愛,很少在世界上出現,但我們可以從自己開始練習。
不是別人先給,而是自己先鬆手,不再拿條件卡住自己。
我願意相信:就算我是個普通人,也值得好好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