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在選擇,其實是習慣在逃避「不舒服」,或者只是照著「應該」行動。
🪞小芸的卡住,不只是沒準備好
小芸剛進一間新創公司,團隊文化鼓勵主動發言、快速嘗試。但她來自一個做事謹慎、強調穩定和聽指令的環境。每次開會,當主管說「有誰想先分享一下對這件事的看法?」小芸心裡總會一緊——不是沒想法,而是不知道可不可以說、該不該說、說出來會不會錯。
她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這裡,但她心底也清楚,她其實想成長,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跨出去。
🎯 多數人的選擇,都是情緒和信念決定的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經驗?
明明內心某一塊想前進,腳卻像黏住一樣動不了。你開始給自己很多理由:「再等一下觀察看看好了」、「我應該多聽聽別人的意見」、「這樣做好像太冒險了」……
表面看起來在做理性分析,實際上可能只是被「不舒服」和「應該」悄悄綁住了。
❝ 我們常誤以為自己在做選擇,其實早就自動導航開啟。❞
情緒在閃紅燈、信念在拉手煞車,而你還以為自己沒努力夠。
🔍 BRAVES:重新開啟內在導航儀的六個方向
每一次卡住,都值得一場深度對話。
BRAVES 是六個幫你「釐清自己」的對話入口,讓模糊的感覺具象化、慣性的思路被看見,也讓你重新擁有選擇的力量。
🔤 B – Belief(信念鬆動)
很多「應該」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我們內化的限制。例如「我應該一進公司就完美表現」、「主管不說話我就不能主動問」。這些信念看似合理,卻悄悄剝奪了我們行動的自由。
✅ 我可以重新定義什麼叫「表現好」。
✅ 不照舊規則做,不代表我錯。
🔤 R – Relationship(人我界線)
我們太容易把別人的反應變成自己的價值評估:「他不回我,是不是我說錯話了?」、「主管皺眉,是不是我又做不好了?」但真正成熟的關係,是看見自己的角色,釐清哪一塊該我負責、哪一塊該放下。
✅ 他今天沉默,不一定是我的問題。
✅ 我可以主動說出需求,不是等著被看見。
🔤 A – Agency(主控覺醒)
我們常說「我沒辦法」、「我真的不行」,但很多時候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想到可以怎麼開始。即使是最小的行動,也能重新喚醒自己的能動感。
✅ 我可以從自己能控制的那一小步開始。
✅ 不確定沒關係,試過就比卡住前進。
🔤 V – Viewpoint(偏誤釐清)
人在情緒當中,看事情很容易有偏差。你可能只記得「主管當場糾正我」,卻忘了他其實也肯定了你的前半段報告。不是你「看錯」,而是你「看不全」。
✅ 我的腦袋容易放大挫折、忽略肯定。
✅ 我要學會不只聽見批評,也接住認可。
🔤 E – Emotion(情緒覺察)
你說你很焦慮、很悶,但焦慮的是什麼?悶在哪裡?如果說不清,就容易被情緒拉著走。情緒不是敵人,而是導航的燈號,它提醒你:有些事你在乎,有些價值你想守住。
✅ 我的不安,其實是怕自己表現不夠好。
✅ 情緒來,不是要我壓下去,而是要我聽見。
🔤 S – Share & Support(分享與支持)
很多人說:「我自己處理就好,不想麻煩別人。」但你越是不說、越是撐住,其實越容易孤立。分享不代表軟弱,而是一種關係的建立方式,也讓別人知道怎麼靠近你。
✅ 有時候,我只是需要有人聽。
✅ 我說出我的需求,是給關係一個機會。
🧶 小芸的轉變:從懷疑自己,到開始練習自我對話
小芸開始練習每天一個 BRAVES 提問。
有一天她寫下:「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Emotion)→ 其實我只是不懂怎麼在新文化中行動(Viewpoint)→ 那我可以從一次回報開始練習(Agency)。」
後來她試著跟主管說:「我想嘗試更主動,但我需要一個簡單的格式幫我開始。」
主管回她:「這就對了,我知道你有想法,就差這一步。」
她的自信沒有突然變高,但她看見自己是有路走的。而這,就是勇敢的起點。
✨ 結語:當你不再只是「撐住」,而是「對話自己」
很多人以為,做選擇是勇氣的表現,其實更根本的是——願意誠實地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不是你不夠好,是你還沒好好理解你在怕什麼、想要什麼、其實可以做什麼。
下一次你卡住時,別急著逼自己動起來,也別太快責怪自己太慢。
問問看自己:我的 BRAVES 哪一個正在閃爍訊號?
那,會是你真正想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