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確實是一個「沒事做就容易焦慮」的人。
但我也很會讓自己放鬆,比如:
- 在陽光斜照的午後,看著建築物外牆上椰子樹的影子被風吹動;
- 在雜亂的工作日中,靜靜泡杯茶、不說話地坐半小時;
- 或者滑書單、補筆記、修改那一小段還不順的句子。
這些事都不轟轟烈烈,卻讓我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我常覺得——
我的焦慮不是毛病,而是一種剛剛好的行動感,
就像厚片吐司邊角,略微烤焦,反而更香。
焦慮,可能不是你以為的那種「慌」
焦慮這個詞,常被視為需要治療或修正的情緒。但我想提出另一種可能:
有些焦慮,其實是未被翻譯的高能狀態。
它不是脆弱,而是提醒。不是失控,而是發動。
第一種焦慮:我在推進事情,而你沒感覺到
十年前,我在義大利參加設計工作坊。我們跨組合作了一整天半,氣氛很好,討論熱烈。但到第二天下午,我開始垮臉,因為——我們還沒有開始實作。
我說:「I’m worrying that we talk too much but do nothing...」
這句話讓整組人頓了一下,然後立刻開始動手。
我們如期完成作品,還拿到不錯的成果。
回頭看,那不是一種「情緒性焦慮」,而是一種主動感知停滯,並提醒團隊前進的能力。我的焦慮,是一種「空轉預警」。
這樣的焦慮,不是問題,而是潛在的領導氣場。
第二種焦慮:我在流動,但你只看見我的速度
有些人覺得我「節奏太快」、「太容易忙起來就急躁」。但事實是:
- 我只是有一種內建的流程感;
- 在資訊與事件之間,我的腦袋跑得快,手也跟著動;
- 我沒那麼不安,我只是在流動。
這時候的焦慮感,其實不是負面情緒,而是專注感過載後自然產生的緊繃。你感覺我「焦慮」,可能是你還沒進入我正在運轉的節奏裡。
第三種焦慮:我感覺到風險,而你還沒意識到
這種焦慮通常來自於高敏感度。
我太快看到可能出錯的地方、太早發現計劃中的漏洞,於是下意識開始緊繃、備戰、提醒。
這時候的焦慮,是我對責任的回應,是一種「我不能不管」的本能。
但如果身邊的人還沒感受到風險,就會覺得我太緊張、太早起跑。
那麼,焦慮怎麼辦?你不需要「處理」它,你只需要轉譯它
焦慮的問題不在於「有沒有」,而在於:
- 它是如何被自己理解的?
- 它是如何被他人接收的?
這兩個問題,就像兩道翻譯器。
第一道翻譯:你對自己說了什麼?
-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 「我是不是太愛管事?」❌
- 「我是不是太在意細節?」❌
這些問法其實都在把自己放小。
你可以換個問法:
「我看到什麼了?我想推進什麼?這個焦慮想要保護的是什麼?」
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在:
- 守護進度感
- 維護品質
- 避免事後懊悔
- 或者只是想把事情做好
這不是焦慮,這是責任感的表現。
第二道翻譯:別人感受到的是什麼?
這時,你可以自問:
「我希望我的狀態,對別人產生的是什麼樣的影響?」
- 是帶來壓力,還是帶來節奏?
- 是讓人焦慮,還是讓人覺得我有主張?
- 是讓團隊感到被催促,還是感到被提醒?
當你願意意識這一層,你就會開始學會設計你的能量傳遞方式。
不是收斂、不是隱藏,而是:有意識地轉化焦慮,讓它變成空間裡的推進力。
我的練習:留一點鬆
我開始練習:
- 不馬上講出所有風險預判;
- 給別人一點時間先走自己的路;
- 把話語速度放慢,讓語氣有點空氣;
- 留一些沈默,不搶答、不搶節奏。
不是因為我焦慮有錯,而是我希望:
我的焦慮感,是能讓人靠近的,而不是讓人想逃的。
結語|焦香,不是瑕疵,是滋味
我們的行動感,總會在某些時候被貼上「焦慮」的標籤。
但請記得,那是因為你在感受、在行動、在介入。
焦慮,不必壓抑,也不必證明你沒有。你可以做的,是把它烤成一種味道——
略焦,卻香。
帶一點急,卻有節奏。
推進自己,也照顧空間裡的節拍。
這,才是「高能狀態」真正的樣子。
你可以接續思考:
- 你習慣怎麼解釋自己的焦慮?
- 你希望別人怎麼理解你的推進感?
- 如果可以重新設計你的行動氣場,你會怎麼調整它的節奏與濃度?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陽台上的女作家」。
在「策略敘事坊」,我分享生活觀察、品牌經營與思想筆記,陪伴你在多重角色與高壓節奏中找到自己的節奏與內在主權。